熱門搜尋 :
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中,生成式AI已成為驅動創新的核心動能。面對交通運輸研究與決策日益複雜的挑戰,唯有結合先進技術與專業知識,方能有效提升效率與決策品質。資策會軟體院致力於推動跨域應用,協助政府與產業打造智慧決策支援平台,藉此引領台灣邁向更具韌性與永續的智慧交通新局。
從太空中的低軌衛星到天空中的無人機,通訊系統的韌性與國產化,已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挑戰。軟體無線電可以協助建立低軌衛星與無人機戰略價值,円通科技在SDR通訊平台與協定實作能力具獨特優勢。
為應對AI驅動的網路需求成長,Ericsson提出AI-RAN架構,深度融合行動網路與AI;另外,6G將不再延續過去僅強調頻寬提升的路線,而是以「AI Native網路」作為核心理念。
2023年全球汽車產業因資安攻擊損失高達127億美元,資安事件對汽車產業造成的損失日益嚴重。智慧車進化方興未艾,從法規遵循到AI安全導入,唯有將資安深度內建於企業戰略,並善用第三方專業驗證,才能在全球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面對台灣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生成式AI解決健康照護問題,資策會軟體院發展「以人為本」的智慧照護生態系,從智慧語音摘要到虛擬助理陪伴,從模組化架構設計到場域整合實踐,透過地端部署、資料溯源與隱私保護等機制,確保照護服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企盼藉由智慧科技導入,為台灣的醫療環境提升服務效率、減輕照護負擔。
藍牙5.2到6.2的規格中LE Audio、Auracast、PAwR、ESL、Channel Sounding,正在重新定義消費者與音訊設備、IoT裝置、零售科技等的互動方式,並推動智慧物聯網AIoT產業的未來發展。
歐盟於2023年8月31日正式發布《能效標籤法規EU 2023/1669》,新法規要求所有在歐盟市場銷售的相關產品必須貼上能效標籤,以提高能源效率資訊的透明度,促進消費者選擇更環保的產品。
AI感知系統是未來交通與自駕技術的安全基石,但其準確性深受資料偏誤與情境落差影響。本文將從「AI是否看得懂、看得準」的實務挑戰切入,說明如何透過FAiTH評測機制,以在地化資料與科學評測,建構可信且可監理的AI安全框架。
當今產業正面臨氣候變遷、供應鏈中斷與人力不足等多重挑戰,如何提升韌性與持續競爭力成為關鍵課題。 數位分身技術結合AI、感測、模擬與知識建模,可應用於製造與運動領域,協助企業即時監控、預測風險、最佳化資源配置。 透過數位分身打造虛實融合的智慧平台,企業不僅能精準回應外部變化,亦能強化永續發展與產業創新力,成為提升產業韌性的核心動能。
Apple AirPlay技術中存在一組高風險漏洞,統稱為AirBorne。掌握這類新興威脅,並採取正確因應策略,才能確保IVI系統繼續扮演價值創造者,而非資安破口。
掃地機器人實質上是一款集軟硬體於一體的微型自動駕駛系統。在這個產業中,研發投入無疑是推動進步的關鍵動力。
隨著網路攻擊日益嚴峻,OT環境需要隨時保持警戒。傳統IT防火牆難以有效防護ICS/OT網路,因此在選擇ICS/OT網路防禦時,應聚焦具備專屬控制功能的產品。
EN 18031系列標準為RED合規提供了明確路徑,簡化合規流程的同時,但其限制條款也強調了市場進入的要求。製造商應該優先排查高風險部分,同時結合公告機構展開評估。
衛星產業是為數位基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特別是在強化通訊韌性方面。NTN和HAPS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為偏遠地區和防救災場域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台灣在衛星產業方面具有地面基地台製造的優勢,透過政府政策和國際合作,朝向發展多軌道衛星和非地面網路的系統整合能力邁進,以期在全球衛星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快速,正重塑全球數位產業生態與技術架構,掌握AI核心技術即能強化企業數位轉型。資策會軟體院以軟體基盤為核心,整合大型語言模型(LLM)、語音辨識、知識圖譜、AI代理人等關鍵技術模組,打造可客製化的AI平台。協助企業快速開發並部署應用, 降低數位轉型門檻。 資策會軟體院院長 蒙以亨
Qi v2.1基於Qi2標準,導入MCPE/MCPM磁性外殼與移動線圈EPP/MPP發射器,允許發射器進行位置調整,優化電氣傳輸效率。新技術提升對準精度並支援磁性保護殼及手機配件,將改變無線充電市場格局。
物聯網(IoT)深刻影響供應鏈,透過連網裝置與感測器即時監測生產流程,提升預測性維護與效率。其普及推動創新感測技術發展,強化供應鏈可追蹤性與監控能力,最終促成更完善的產品與運作模式。
自2019年Apple將超寬頻(UWB)技術導入iPhone 11以來,Samsung、Google等品牌也陸續採用,UWB正成為智慧型手機、智慧手表及穿戴式裝置的標準配備。
物聯網(IoT)持續成長,預計在2025年將帶來的趨勢包括AI/ML與無線邊緣運算、智慧能源管理互操作性、Thread的普及、無線通訊提升建築智慧化、設備協同運作、環境運算提升自主性,以及IoT安全性法規。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