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成長發展現況,亞洲市場的成長潛能位居全球之冠,包括中亞、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新興市場成為各國廠商布局的重點。尤其是中國大陸與印度,將在2010年時躋身全球TMT市場規模的前三名,台灣廠商應儘早布局該市場。而先進的日本卻面臨新進國家興起所產生的衝擊,其廠商應透過企業重整與購併、把持核心技術、培養專業人才,以及建置國內外零件採購網等來維持競爭力。至於韓國,經濟成長力急起直追,其政府產業推廣政策與廠商布局海外策略皆可作為台灣的借鏡。
分析全球經濟成長發展現況,亞洲市場的成長潛能位居全球之冠,包括中亞、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新興市場成為各國廠商布局的重點。尤其是中國大陸與印度,將在2010年時躋身全球TMT市場規模的前三名,台灣廠商應儘早布局該市場。而先進的日本卻面臨新進國家興起所產生的衝擊,其廠商應透過企業重整與購併、把持核心技術、培養專業人才,以及建置國內外零件採購網等來維持競爭力。至於韓國,經濟成長力急起直追,其政府產業推廣政策與廠商布局海外策略皆可作為台灣的借鏡。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做的最新預測,2006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達5.1%,其中,相較於美國的經濟成長率為3.4%、歐盟為2.2%、東歐為 5.4%、以及巴西為3.0%,亞洲市場的經濟成長幅度最大,為7.25%。若比較亞洲各區域,中亞的經濟成長率為8.8%,居亞洲之冠,由於中亞國家多產石油,受惠於全球石油油價高漲的影響,經濟成長大幅攀升。其次為東亞,經濟成長為7.5%,原因是該地區的出口與投資增加,外在需求趨於活絡。而南亞的投資持續增加中,其龐大人口帶動內需市場,經濟成長率為6.2%。至於東南亞地區雖然受到油價高漲的不利影響,但因消費性產品成長,也有5.5%的經濟成長率。
而先進的日本也有3.2%的經濟成長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部長荒木義宏表示,雖然日本一向居於技術領導地位,但近年來,新興市場興起,日本也受到內外夾擊的激烈競爭,如何突破、創新技術,並廣結國際策略聯盟成為當務之急。
亞洲國家經濟策略聯盟提升競爭力
隨著亞洲區域經濟崛起,各國合縱聯盟態勢將牽動市場版圖變化,因此經濟策略聯盟扮演著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關鍵。其中較具潛力的市場包括中國大陸、印度、越南、日本及韓國等國家(圖1),「住」與「行」的新增需求成為新興市場的商機所在。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資深經理高鴻翔表示,日本正努力開創新產品,其平均每年國民所得約44,000美元,新興應用產品獲得青睞;韓國正不斷釋放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訂單至台灣,台灣與韓國的國民所得相近,消費者傾向購買高於既有產品之等級的商品;中國大陸的生活層次已提升至「行」的階段,汽車與手機市場極具發展潛力,目前該國的手機普及率僅有40~50%;至於印度與越南,國民所得低於700美元,生活層次僅止於「住」的層次,因此一般家電如電視、家具及基本娛樂較符合其消費者的需求。
在亞洲電子市場通路方面,不同的產品類型在不同深化市場會有不同的通路型態(圖2),例如屬於娛樂型與社區型的手機產品,在大型城市的販售通路應以品牌旗艦店為主,而在中小型城市適合以消費電子連鎖店及電視購物頻道為主要通路。
2006年台灣資訊科技廠商在亞洲不同國家的通路發展,以低成長/高度開發市場、多風險/具成長潛力市場以及高風險/低度開發市場等三種市場為主,且有不同程度的布局。在低成長/高度開發市場,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馬來西亞等地區,已深入品牌行銷階段,並著重專屬產品的開發,以及經營模式的創新;而在多風險/具成長潛力市場,如中國大陸、印度、越南、阿拉伯、以色列、印尼與巴基斯坦等地區,多停留在貿易或銷售階段,少數地區則有品牌行銷;至於高風險/低度開發市場,如柬埔寨、緬甸、菲律賓、阿富汗、尼泊爾及不丹等地區,多僅有貿易往來關係,部分地區則尚未開發。高鴻翔表示,台灣廠商應儘早培養新興市場專屬產品與經營模式所需的經營團隊,以掌握發展該市場之成功關鍵。
中國大陸推動國內建設 放眼海外市場
在資通訊產業發展方面,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所做的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電信、媒體、科技(TMT)市場規模排名分別為美國、中國大陸、日本、英國、德國及印度,但到了2010 年,將由中國大陸奪冠,其餘分別為美國、印度、日本、英國及德國,顯而易見,中國大陸與印度市場的發展潛力相當驚人。
在中國大陸部分,其政府為了扶植與推動該國的資通訊產業,並取得石油能源,持續進行內部建設,同時鋪設4條對外通道。高鴻翔表示,早期中國大陸不斷釋出利多、吸引外資,以進行內部建設,如今為了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大量能源,唯該國境內石油存量不足,所以透過鐵路運輸與中東國家聯繫,此外,還積極與緬甸交涉,以獲取天然氣燃料,而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重心從電力、資訊逐漸轉向通訊產業,中國大陸試圖透過政治力將其自訂的標準與經濟力帶向第三世界國家,未來包括越南、印度與中東等地區皆是中國大陸鎖定的目標市場,勢必對已布局這些國家的台灣廠商造成不小衝擊。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主要的白色家電組裝廠房,在全球生產市占率方面,冰箱占36%、冷氣占59%,而洗衣機則占34%,於去年搶下馬來西亞的龍頭寶座。荒木義宏表示,由於中國大陸境內的白色家電供過於求,加上廠商惡性削價競爭,因此本土廠商正加速進軍海外,欲擴大內需市場的前提是先提升農村所得。
而在手機市場部分,雖然都市的手機普及率接近100%,但農村的普及率仍相當低,因此其內需市場仍相當龐大。目前中國大陸手機市場仍以單一通話功能的手機為主流,隨著多功能手機的需求急速攀升,預計將會興起一波換機潮。同時,其政府即將開放TD-SCDMA執照,可提升3G手機的市占率至25~58%,預期在2009年時,申辦手機的人數可達6億1,0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40%。
至於半導體市場部分,中國大陸過去5年的年平均成長率高達30%,約有350億美元的需求,但過去多是仰賴進口,如今隨著台灣廠商外移、加碼投資該市場,台系合資半導體代工廠的實力逐漸增強,已掌握80%的市場,預計2010年時,該市場可占全球市場的20%,約500~600億美元。
手機廠商搶攻印度市場
欲判斷一個國家的成長潛力,以便及早布局該市場,可將人口數目、經濟成長率、人民經濟發展共識及政治環境作為考量依據。通常人口數目愈多,其市場發展潛力愈大,印度便是蘊藏龐大商機的市場,預計2010年以前,其人口數目將超越中國大陸。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莊惠閔表示,觀察南亞諸國的經濟發展現況,印度除了在人口數目遠勝於其他國家外,其通貨膨脹率與政治環境亦相對穩定,因此成為眾所矚目的新興市場。
印度市場可依區域特性分成印南、印北、印中與印東等四個部分,印南是科技園區的聚集地,為全印度人口數最高的地區,該地區過去相對落後,但隨著科技新貴崛起,貧富差距也因此擴大,其中心城市包括清奈、邦加洛以及海德拉巴等;印北的中心城市為新德里,為該國的政治中心,其人口數較印南少,貧富差異也較印南小,但平均所得較印南高;印中則是商貿聚集地,商人與富人相當多,以孟買為中心城市;至於印東的中心城市加爾各答是舊首都,由於該地區地形多山崎嶇,因此交通不便,基礎建設也較落後。
在資通訊產品的普及率方面,目前以電視機為最高,其次依序為行動電話、固定電話、網際網路及個人電腦等。看好印度家電市場,韓國與中國大陸白色家電產品紛紛湧入。此外,由於印度人口的識字率僅約60%,因此個人電腦的普及率成長較慢,目前以企業應用為主。
在手機市場部分,目前印度手機用戶數約7,500萬戶,預計在2010年時可達2億戶,可知該市場的新購機需求龐大,但目前印度尚無本土手機製造商,皆仰賴國外手機廠商供應,因此成為各國手機廠商所垂涎的市場大餅。在2005年時,印度手機市場由諾基亞以65%市占率奪魁,其餘為三星占12%、樂金占 12%、索尼愛立信占5%,以及其他占6%。到了2006年,爭食廠商增多,摩托羅拉也加入戰局,但因諾基亞的低價策略奏效,其仍穩居龍頭寶座,且將市占率提升至78.8%,其餘為三星占6.4%、索尼愛立信占5.1%、摩托羅拉占4.6%、樂金敗退至僅占2.5%,以及其他占2.6%。
在手機類型方面,目前主要有基本型手機、加強型手機、基本型智慧型手機以及加強型智慧型手機等4種(圖3),而基本型手機市場正逐漸衰退,主流類型逐漸由增強型手機所取代,至於基本型智慧型手機與加強型智慧型手機則開始邁向成長。莊惠閔表示,印度手機市場需求正趨於多元,具備多功能的手機漸獲青睞,預期未來將有更多外商跨入該市場,而隨著低價手機紛紛上市,手機用戶階級也持續下探,目前印度有50~60%的人口為農夫,預計2010年時,手機應用將深入農村,屆時也可望引爆該市場商機。
日本企業重整與購併勢在必行
相較於亞洲各國,日本為高度開發國家,但目前卻面臨諸多經濟成長瓶頸,荒木義宏表示,為迎戰國內外廠商夾擊的激烈競爭,日本企業重整勢在必行,同時,該國企業應留住核心技術與國內優秀人才,並善用國外人力資源,將下一代技術提前商品化,此外,須維持並強化周邊產業如中小型零組件產業,以及進行國際策略聯盟,以建置最具效益的國內外零件採購網。
自199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家電廠商便積極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截至目前為止,仍居於劣勢,加上中國大陸家電廠商逐漸加速向海外延伸,透過海外生產、策略聯盟與購併,在全球設立據點,因此與日本家電廠商短兵相接,預期2010年將是雙方決戰的關鍵點。而日本社會邁向少子化、高齡化,對於家電的需求量逐漸萎縮,未來恐怕無法容納如此多的家電廠商,加上中國大陸家電廠商亦有可能購併日本廠商,日本廠商的重整與購併為大勢所趨。
1990年代時,日本半導體廠商叱吒全球,但隨著大量對外釋放訂單後,促成韓國三星後來居上,如今日本僅剩4家半導體廠商,且其全球市占率不高,所以日本家電廠商引以為鑑,開始考量核心技術根留日本。荒木義宏表示,未來日本家電廠商應持續研發獨特技術,並予以商品化及拓展海外市場,用新世代商品搶占市場先機,同時,將自訂規格與標準推廣至海外,包括薄型電視與手機皆為可著墨之處。
欲創新技術與應用並根留日本的關鍵即在於如何留住專業人才,以因應產業需求,荒木義宏表示,除了在日本國內尋找優秀技術人員外,也可考慮採用中國大陸或印度當地的專業人才,投入長期研發。
由於日本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廠商紛紛要求零件廠降價,對此零件廠商開始進軍中國大陸,並與當地廠商競爭。但目前中國大陸廠商仍以委外代工居多,若日本廠商過度跟進中國大陸的削價競爭,後果將不堪設想。荒木義宏建議,除了重整中國大陸生產據點外,可放眼越南,並尋找中國大陸與越南零件互通之可能性,預期未來 5年後,中國大陸與越南的零件銷售額將平分秋色(圖4)。此外,只關注亞洲市場將無法抓住未來10年的商機,應回到製造與技術原點的歐美企業,建立銷售與收集市場情報據點。
韓國積極拓展海外投資
韓國與台灣目前的平均國民所得相去不遠,卻出現如三星、樂金的國際級電子大廠,其產業發展政策與廠商市場布局策略頗值得台灣借鏡。
韓國平均國民所得從1960年的79美元突飛猛進,成長至今日約16,000美元,其政府功不可沒。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李國鼎表示,1960年代,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國內市場尚未成形,經濟目標是進口原物料與生活物資,此時以發展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例如假髮、假睫毛、成衣及膠合板等;到了 1970年代,韓國政府開始扶植、推動產業轉型,因而帶動資訊科技產品之上游關鍵零組件產業的成長,此時產業重心為鋼鐵、石油化學及機械等;1980年代進入技術密集時代,廠商跨入終端產品製造,成功開拓內需市場,主力產業為家電、汽車與造船等;1990年代開始建立資訊科技能量,由於內需市場逐漸飽和,廠商紛紛向外發展,主力產業包括半導體、個人電腦、監視器及家電等;2000年後,韓國廠商持續開拓海外新市場,並掌握關鍵零組件與材料,產業發展主力擺在半導體、面板與手機等。
而韓國政府包括情報通信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產業資源部以及財政經濟部等單位陸續制訂多項產業發展政策,扮演著該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重要角色,其釋出的政策包括基礎資訊推廣計畫、Cyber Korea 21、e-Korea Vision、u-Korea、次世代動力產業計畫、2010年韓國發展遠景與策略、2015年韓國產業發展遠景與策略及2030年國家發展遠景計畫等。
韓國廠商海外投資件數與金額亦逐年攀升,以北美及亞洲市場為重心,再將觸角延伸至中南美洲、中東、大洋洲及非洲等地,在大洋洲及非洲的投資鎖定能源與原物料之開發。看好中東地區,三星亦前往布局,去年於杜拜設立銷售辦事處,開始拓展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此外,由於鄰近歐洲,俄羅斯市場亦成為樂金的目標市場。三星與樂金在海外布局動作頻頻,台灣廠商應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