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語音人機界面正日趨普遍,此趨勢從歐美地區一路蔓延至亞太地區,包含亞馬遜、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和小米等品牌,皆競相搶奪語音市場這塊大餅,而這個趨勢也從家庭領域,逐漸步入各垂直應用領域,為相關市場帶來產業升級的契機,無論是汽車、醫療保健,甚至是智慧零售(無人商店)都開始有所布局。
在伺服器、通訊、無線充電、音訊與適配器(Adapter)等多種應用的刺激下,氮化鎵(GaN)技術發展愈趨白熱化。根據研究調查機構IHS分析,GaN市場指日可待,從2016年開始,每年皆有千萬美元的成長數字,預計十年後GaN市場商機將高達十億美元以上,主要營收來自於電源類市場,占40%;而汽車應用預計於2023年嶄露頭角,五年內將有高達億美元的商機。
2018年6月5G R15規格底定,英國、韓國與美國等國家陸續啟動5G頻譜拍賣,而各國電信商與設備業者也持續投入5G基礎建設開發,盼能加速5G服務商用化時程。5G商用頻段朝更高的頻段發展,因此可提供大頻寬、高傳輸速率與低延遲的服務,但高頻特性同時也為5G基地台從設計、開發、布建到日後設備維護帶來全新的挑戰。
歷經兩年高度成長的全球半導體產業,2019年前景較為保守。但是,在AIoT應用需求的帶動之下,儘管面臨挑戰,新興的產業機會並未消失,而是在落地的過程中,出現高度不確定性,因此廠商須體認此一現況,積極掌握機會並靈活調整,尋求制勝之道。
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機器學習與大數據等資料密集型應用推動下,處理電源的需求不斷攀升,而資料中心功耗與熱能產生量也與日俱增。為改善現況,Vicor推出三相AC-DC轉換器模組(RFM),其能透過高功率供電方案,改善AI資料中心電能危機。
為掌握人工智慧(AI)熱潮,IBM持續耕耘AI領域,從平台、服務與生態三個面向著手,協助企業跨越AI領域的門檻,加速AI創新應用落地。
看好人工智慧(AI)與深度學習在邊緣運算的發展,英特爾(Intel)日前發表全新視覺加速器設計產品(Vision Accelerator Design Products),針對產生與處理數據的邊緣裝置,強化人工智慧推論與分析效能,其效能堪稱媲美NVIDIA P4運算卡。
HDMI 2.1規格於2017年11月發布,其高動態範圍成像(HDR)、8K@60Hz以及可變更新率(VRR)等特色,可有效提升使用者體驗,吸引終端業者在其產品中支援HDMI 2.1規格的新功能,包括電視/電腦顯示器及遊戲主機都已陸續推出HDMI 2.1合規產品。
晶片運算能力與資料數量的快速成長,加上深度神經網路技術提升,讓人工智慧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刺激晶片大廠擴大投資,相繼擬定的發展藍圖,加速拓展資料中心、智慧手機、工業自動化和自動駕駛車等應用發展。
低功率無線充電發展一路狂飆,繼手機應用之後,包含穿戴型裝置、智慧醫療、車用無線充電與無人機等應用精銳盡出,其背後推動的磁感應(MI)、磁共振(MR)與射頻(RF)關鍵技術更是發揮所長,加速無線充電產業發展。
AR、VR雖然具備一定的市場潛力,但由於使用者體驗設計、硬體裝置的方便性/可操控性仍不足,應用市場一直未有明顯的成長。不過,Gartner預期,隨著開發成本與售價下降,AR、VR受歡迎的程度也將持續增加。
穿戴式裝置的軟硬體技術持續演進,然而,市場上尚缺乏殺手級應用來帶動明顯需求。因此,除了專注於感測器與電源管理效能的優化,如何藉由應用套件的開發發展關鍵應用,亦是智慧穿戴發展的重點。
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逐年攀升,導致社會與經濟效益嚴重損失。基於此,如何透過自駕車與智慧機車的導入,掌握行動安全發展契機,將成為台灣降低交通事故災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隨著工業自動化、汽車電動化以及建築自動化等趨勢發展,其應用所需的電力也不斷提升,如何在不增加封裝與系統尺寸的情況下,提供更高的電壓,並確保系統的穩健性與可靠性,也成為產業關注的議題。為此,相關廠商也紛紛推出電容隔離解決方案,盼能藉之提升工業與車用系統的安全性。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預測,2035年各式聯網裝置總數將突破1兆大關,物聯網應用多樣且破碎化的特質,造成訊息蒐集不易,且各垂直網路與服務需求又有極大差距,有鑑於此,管理各類應用節點的物聯網閘道器的需求隨之水漲船高。
隨著穿戴式裝置的消費者與使用模式日趨多元,要同時滿足高效能與低功耗雙重需求的挑戰也日益升高。為此,GNSS廠商也提出智慧型功率解決方案,希望能克服GNSS在功耗上的限制,進一步拓展穿戴裝置在個人追蹤的應用發展。
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技術探測距離遠、掃描速度快,且不易受到環境光源影響,因而成為物聯網(IoT)熱門的感測技術。因應此趨勢,亞德諾半導體(ADI)推出多種ToF解決方案,盼能將ToF技術更快、更精準的測距能力,導入物聯網多元的應用領域中。
隨著穿戴式裝置市場發展逐漸成熟,其應用市場逐漸分流。在這股發展趨勢下,各大廠商也紛紛鎖定應用情境,推出更精準、可靠度更高的監測功能,盼能強化產品在市場上的差異性。
隨著技術的演進與市場需求的改變,穿戴裝置也開始導入多元、個人化的生理偵測與健康監控服務,甚至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提供更精準的生理資訊,強化產品在市場上的差異性,搶攻健康管理商機。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