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一度最具指標性的企業組織管理盛會,「2025 BSI國際標準管理年會」(2025 BSI Standards Summit)25日於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中盛大舉行,以「跨域治理 × 破框創新」為年度主軸,吸引超過千位來自產官學界與企業高層齊聚。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副署長鄭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業衛生健康組張國明組長亦親自出席,展現對國際標準趨勢的關注與支持。現場亦同步舉行年度最受矚目的「BSI數位信任獎」與「BSI ESG永續發展獎」表揚典禮,今年共計65家國內卓越的企業與組織獲獎,彰顯台灣企業在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上的前瞻實力。
年會核心概念指出,企業正邁入「雙軸轉型(Twin Transition)」的第二波浪潮,以人為本正驅動數位(AI)與永續(ESG)兩大核心的整合轉型。BSI東北亞區董事總經理謝君豪強調:「資訊安全、氣候變遷與法規遵循已連續三年名列企業最需關注的前三大風險,『信任治理』成為企業最需強化的核心橋樑。透過參考與採用國際標準,組織能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建立可信任的數位與永續治理架構,並結合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才能讓雙軸轉型真正落地,進一步提升市場信賴並強化組織的長期韌性。」
本次年會聚焦於打造一個兼具韌性與市場優勢的全新價值鏈,並圍繞以下三大相互賦能的價值鏈展開深入探討:
生成式AI快速翻轉企業營運模式,使「信任」成為數位轉型的關鍵起點。面對AI的快速應用,如何建立具透明度、可問責且符合法規要求的治理架構,是當前企業最關鍵的挑戰。數位信任不再只是技術防線,而是一條連結治理、文化與創新的新價值鏈。隨著AI應用深入,資安、隱私及新興科技的界線日益模糊,論壇從ISO/IEC 27701(隱私資訊管理)、ISO/IEC 27001(資訊安全管理),以及ISO/IEC 42001(人工智慧管理)等國際標準切入,探討企業如何在AI時代強化資料治理、隱私保護與資安韌性,並提升系統使用的透明度與可問責性。論壇亦強調,創新與隱私保護並非二選一,而是企業必須並行、相互強化的核心能力。透過國際標準提供的一致架構,企業得以在可控風險下推動AI應用,強化品牌信任、降低漂綠或濫用風險,使數位科技真正成為組織的服務價值與競爭優勢。
2025年正值全球競逐2050淨零願景的中場盤點時刻,領先企業已步入更具挑戰的「範疇三」減碳階段。永續議題更已延伸為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系統性挑戰,促使企業從單純的揭露(Disclosure)邁向價值鏈重構的治理(Governance)競賽。論壇深入剖析IWA 42《淨零路徑指南》、ISO與GHG Protocol合作整合等重大里程碑,並將ISO 59000系列標準的循環經濟指引等,視為企業組織從碳管理走向全面韌性的重要工具。
BSI總裁策略顧問蒲樹盛強調:「面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衰退與淨零轉型,國際標準是企業邁向淨零的核心工具,讓減碳策略能具備科學基礎與可驗證性。以統一全球排放核算語言,減少跨國企業的揭露負擔,協助企業避免漂綠風險,提升淨零策略的一致性與可信度。標準從來不是壓力,而是企業強化韌性、建立市場信任、提升治理成熟度的關鍵工具。我們最終要實現的不只是合規,而是讓創新、永續與信任真正落地,帶領企業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持續前進。」
此外,在雙軸轉型的浪潮中,「人」是企業最大的價值來源,也是最關鍵的治理面向。BSI全球人本暨社會永續發展總監Kate Field提到,全球永續治理的焦點正逐步轉向ESG中的「S」(社會),而組織績效更需由正向文化所形塑。論壇聚焦於「公正轉型×以人為本治理」,探討如何推動ESG全面整合,並透過職安署的政策法規推動與ISO 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ISO 45003(職場心理健康與安全管理)等國際標準,建立安全、健康、心理支持與包容的組織文化,以強化勞動韌性。會中,BSI台灣更首發ISO 45003證書予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證明國內企業已朝向強化勞動韌性邁進。
年會最終強調,永續不是一場運動,而是一種文化,當心理安全、包容與關懷被制度化,人本文化才能形成跨域生態,推動整體企業組織及社會的永續轉型。
自2003年開辦以來,BSI國際標準管理年會已成為國內企業強化資安治理與永續發展意識、突破瓶頸的指標性活動。調查顯示,85% 的參與者認為BSI年會是協助規劃營運策略的年度關鍵活動。更多關於BSI國際標準管理年會資訊與獲獎企業名單,請參考BSI活動網頁:https://www.bsigroup-tw.com/standards-summit-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