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是指利用安裝於車上各種不同的感測器(包括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影鏡頭等)在第一時間收集數據,進行車內外環境、物體辨識和檢測,讓駕駛盡快察覺潛在危險以採取相應的行動,從而提高行車安全。在汽車行業由被動安全轉向主動安全,並最終實現自動駕駛的發展進程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不可或缺。
近年來,用於監控設施裝備、觀測環境或空間的感測器網路備受關注。感測器網路包含許多感測器節點,每個節點整合了電源供應器、感測器及通訊功能;節點按某一距離安裝互相收集訊息。節點的訊息收集可經由有線或無線傳輸;當訊息經由無線傳送,則不須經由纜線,而且裝配的自由度可以遠高於經由有線傳輸的方式。
隨著定義物聯網(IoT)之通訊協定之間的競爭拉開帷幕,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的蜂巢式物聯網(C-IoT)成為絕對的強勁競爭者。3GPP Release 13包括以C-IoT使用案例為目標的巨大提升。彼等之特點通常係對延遲尤其不敏感的少量資料傳輸,例如智慧型柵極感應器或資產追蹤器。另一方面,功耗對這些使用案例舉足輕重。
在自駕車浪潮的帶動下,如何於車輛行駛過程中具有安全防護,主動判斷決策避免衝撞載人的巴士或是汽機車,以維護道路安全,將是自駕車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議題。美國聯邦政府已針對無人駕駛車輛制定安全標準,有些法規也納入諸如Tesla汽車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即使自動化等級很高也會要求駕駛座有人監督。
協同式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ACC)是自適應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的進階版,透過車與車(V2V)短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類似於魚群在水中游泳方式,可以透過車上感知系統瞭解與前、側方車輛的距離與車速,如車道偏移警示(LDWS)、前方車距警示、盲點偵測系統(BLDS)與全週影像系統(Around View),透過即時使用車與車通訊聯網技術,以本身車輛為核心,把自身感測及周邊資訊傳給鄰近車輛。
自LG在2000年推出了世界第一台網路冰箱R-S37CT開始,智慧咖啡機、掃地機器人、網路電視等智慧家電也相繼面市,未來智慧家通會朝:舒適性、節能性、安全性、隱私保護、自動化與個人化控制等幾個方向發展,本文將分析智慧家庭子系統,子系統的實體層與應用層的連結與運作。
傳統的線性霍爾感測器、霍爾開關及角度感測器,只能識別與晶片表面垂直的磁場分量,巨磁阻(GMR)角度感測器只能測量平面方向的場分量。現已有廠商開發出新產品,例如英飛凌(Infineon)的TLV493D-A1B6感測器,能夠同時判定磁場的X、Y和Z座標(圖1)。藉由識別所有三個軸的磁場分量,感測器可獲得所在磁場的完整三維(3D)影像,磁鐵的每個動作,都會影響至少一個磁場分量。
自Apple於2013 WWDC發表iBeacon後,其他許多標準信標 (Beacon)格式也競相出現。而Beacon的應用非常多變,常用於手機APP推播廣告之用,不僅讓使用者接收到店家優惠訊息外,也可讓店家蒐集到相關消費資訊,對於分析客群有很大幫助。
目前有大約八十億人使用行動電話來進行通訊、存取社群媒體、以及上傳和下載影片和其它的內容,對於連結與資料無止境的需求將會不斷升高。在2020年前後,行動資料量可能會增加到1,000倍以上,而這將會超過現有技術的網路容量。通訊產業必須要決定好如何擴充網路以便因應為了要有更好的安全性、電力效率、延遲降低、以及更低之擁有總成本而導致的頻寬需求的提高。本文將會探討提高網路容量的現有選項。
回顧2006年,當時包括智慧型手機、數位電視以及平板電腦等裝置採用的繪圖處理器(GPU),出貨總量達到1.35億顆的規模,著眼未來技術發展的安謀國際(ARM)也在該年強化其矽智財(IP)解決方案陣容,併購挪威的Falanx將其行動GPU技術納入旗下。如今十年之後的市場規模,光是智慧型手機的全球GPU晶片銷售量就達到15億顆(根據ARM內部資料與Gartner的估計),而且在不到十年的期間,ARM的Mali就躍升為全球銷售量第一的GPU,2015年出貨量超過7.5億顆。
每一天,我們都一再意識到有越來越多的「物」將被連接到物聯網(IoT),其範圍涵蓋了家用電器、智慧照明、居家安全、健康和健身穿戴式裝置,以至於大量的工業應用等。這種連接性可望改善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生產力,使我們更安全。
本文將探討發展二輪車道路相關安全輔助服務,透過號誌、偵測器及事故統計資訊,將周圍環境可能發生的危險通知駕駛,降低車禍事故的發生。實驗情境採用陀螺儀的三軸旋轉角度量測,收集駕駛行為數據,做為未來分析駕駛行為大數據資料與駕駛行為-回饋系統調整方法,建立車聯網服務系統的發展基礎。
現今各種日常物件日趨智慧化與聯網化,這些智慧物件不僅改變所有人生活與工作的方式,也扭轉嵌入式市場的面貌,未來安全防護將成為關鍵的要求。在聯網功能外,還須搭配防護與裝置管理,這也導致嵌入式韌體的複雜化。
從早期的無線電時代開始,零中頻(Zero IF)架構就已經出現在市場上。如今,幾乎所有的消費性無線電產品中,包括電視、手機或藍牙技術,都可以找到此一架構的存在。此技術之所以廣泛受到採用的關鍵原因,在於它已一再被證明,能為任何的無線電技術提供最低成本、最低功耗且最小尺寸的解決方案。
許多車載資訊娛樂系統和儀表板的電源皆由汽車電瓶配電,因此電瓶電壓需要轉成低電壓。車用降壓穩壓器具有這項功能。
回顧過去幾代行動技術,2G主要支援數位語音、3G添置資料傳輸、4G則創造了全面採用網際網路通訊協定(All-IP)的寬頻網路,可以看出都是以單一需求為設計主軸。但下一代5G即將突破窠臼,初步的設計目標就是要滿足帶來不同效能需求的各式使用案例。
在工業場合的物聯網(IoT)中,從工廠和工業處理廠到建築物能效、智慧停車和商業性農業,需要在多種應用中使用無線檢測和控制節點。在所有這些應用中,人們都希望工業IoT無線解決方案可運作許多年,且常常處於嚴酷的射頻(RF)環境中和在極端大氣條件下。對於消費性應用而言,成本常常是最重要的系統屬性,與此不同的是,工業應用一般視可靠性和安全性為最重要的條件。
顧名思義,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就是建築物具備了智慧(Intelligence),在建築設計裡融合了與資通訊科技(ICT)技術、感知技術與自動控制技術,希望能夠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生活空間,呈現出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等特點。
一般談到物聯網(IoT)時,往往會忽略掉時間這個第四維度。心跳對人體或電力系統的功能運作至關緊要。而時脈就相當於系統的心跳,就許多層面來說都相當重要。首先,時脈能讓系統「活」起來,讓系統依照設定的速度運轉。其次,精確的時脈訊號可確保由感測器測量出來的資訊,都能正確地派送到感測器中樞以及雲端。時脈是系統的核心所在,因此時脈解決方案必須利用創新科技,來支援日後物聯網快速成長的遠景。
需要準確放置各種零組件的產業(例如自動化產業)正受益於配置數量不斷成長的感測器,以及這些感測器取得資料後產生的資訊。但是,可支援工業物聯網的廠區是否已經準備好處理潛在的安全性風險?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