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在工業場合的物聯網(IoT)中,從工廠和工業處理廠到建築物能效、智慧停車和商業性農業,需要在多種應用中使用無線檢測和控制節點。在所有這些應用中,人們都希望工業IoT無線解決方案可運作許多年,且常常處於嚴酷的射頻(RF)環境中和在極端大氣條件下。對於消費性應用而言,成本常常是最重要的系統屬性,與此不同的是,工業應用一般視可靠性和安全性為最重要的條件。
顧名思義,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就是建築物具備了智慧(Intelligence),在建築設計裡融合了與資通訊科技(ICT)技術、感知技術與自動控制技術,希望能夠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生活空間,呈現出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等特點。
一般談到物聯網(IoT)時,往往會忽略掉時間這個第四維度。心跳對人體或電力系統的功能運作至關緊要。而時脈就相當於系統的心跳,就許多層面來說都相當重要。首先,時脈能讓系統「活」起來,讓系統依照設定的速度運轉。其次,精確的時脈訊號可確保由感測器測量出來的資訊,都能正確地派送到感測器中樞以及雲端。時脈是系統的核心所在,因此時脈解決方案必須利用創新科技,來支援日後物聯網快速成長的遠景。
需要準確放置各種零組件的產業(例如自動化產業)正受益於配置數量不斷成長的感測器,以及這些感測器取得資料後產生的資訊。但是,可支援工業物聯網的廠區是否已經準備好處理潛在的安全性風險?
說到雲端運算,目前紅遍全球的就是OpenStack平台軟體。2016年四月在OpenStack滿5周年的時候,OpenStack重回發源地德州奧斯汀(Austin, Taxas)舉辦高峰會。與5年前大不相同的是,第一次聚會只有75人擠在一個房間,而這次卻是高達7,500人的大型聚會分布於數個會議中心和旅館。
世界各國皆將2020年訂為5G正式商轉時間點,因此目前皆積極布局關鍵技術與進行關鍵頻段測試。台灣在4G時代雖為跟隨者但也累積不少技術能量,面臨未來5G世代,台灣業者若想提前布局應該考慮布局的關鍵技術是什麼?以及考慮優先測試的頻段與應用為何?本文將藉由各國政府、標準組織和國際大廠的5G布局動向,作為台灣步入5G技術的參考方針。
3GPP第十三版本的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 NB-IoT)技術標準規範討論工作已經於2016年6月全部完成。但由於窄頻物聯網技術在規格中罕見地將整個LTE無線接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 RAN)段之技術協定做大規模的更改設計,以及此工作項目僅被安排九個月的工作週期,在緊迫的時程壓力下,第十三版本中僅先將技術的框架給制定出來,協定內部運作行為與系統整體優化仍留待未來版本演進中逐步擴充與修訂。
現今的「永遠連線」世界有賴於可靠、高效而節能的無線連線。RF通訊可說是行動及無線電話、平板電腦、遊戲主機和機上盒順利運作的必備技術。從胎壓監控、遙控開關,乃至於導航及資訊娛樂,汽車領域的一切都涉及無線技術。RF通訊也在多軸飛行器控制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確保其操作安全無虞。若要成功因應上述應用需求,就必須選擇最適當的RF元件。
現代生活中似乎所有東西都是無線連接,例如資料通訊、行動設備充電及音訊等。無線音訊市場正蓬勃發展,但是當你在飛機、火車或甚至在大街上環顧四周時,卻發現耳機或耳塞(又稱為入耳式耳機)這種最簡單裝置仍然主要利用耳機線來連線。
從當今的智慧手機設計看來,不難發現它們都在使用超薄邊框設計來提高螢幕占比,而且使用金屬後殼甚至是一體式金屬機身設計,以減小智慧手機的厚度,並增加內置電池容量來保持續航力,這些設計都會導致用於手機天線的空間變得受限。而且從GSM模式的四頻到支援國際漫遊,以及全球通用手機的700MHz頻段(LTE B12/13/17/28)和高頻2.7GHz的B7,甚至對於不同場景的條件如使用者頭部或手等部位對天線性能的影響等因素,都會大幅增加天線的調試難度,若不考慮使用天線可調諧方案,確實很難滿足眾多營運商的OTA(Over-the-air)需求。
對用於開啟車庫門等應用的小型交流感應馬達而言,使用三相變頻器電路可以以低成本來實現速度控制和軟啟動。目前固定分相電容式(PSC)馬達在所有馬達類型中可謂是最簡單的,也是上述應用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馬達類型。這類型馬達的啟動轉矩和啟動電流都小,且因為採用無極性電容方式來運行造成效率低落,由以往的經驗證實這些電容在馬達中會是最先損壞的元件。
對航太及軍用無人機而言,飛行高度與距離都要求著高性能的無線電通訊能力,然而傳統上提供足夠效能的超外差架構訊號鏈,不論體積、重量及元件功耗,都強烈影響無人機的續航力。探用零中頻架構的高整合單晶片收發器,在突破了效能局限後,便成為一種可能的解答。
ONF(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的主席在2016年6月的全球SDNFV技術大會上表示,在軟體定義網路(SDN)概念提出後的頭兩年為SDN南向介面的戰爭,而這兩年則為SDN控制器的戰爭。SDN控制器從一開始的百家爭鳴已漸漸收斂為幾款主流,其中包含OpenDaylight與開源網路作業系統(Open Networking Operating System, ONOS),此兩款控制器皆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並且在全球皆擁有廣大的使用者、社群與合作的企業。
在行動平台上配備攝影機的需求正不斷上升。智慧型手機、便攜式裝置、汽車和無人機使用較高解析度和較高影格率(Frame Rate)的攝影機的情況日趨增多。在上述所有情況中,擷取的視訊存在全域運動抖動和捲簾式快門失真的問題,因此實現穩定是大勢所趨。
隨著近年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相關應用興起,有關物聯網的議題如雨後春筍般浮上檯面,這當中有關資安的議題正是被廣泛討論的其中一項。雖然資安問題看起來非常龐大與複雜,但實際上有些做法與規範可以參考過去網路發展的經驗,並以其為基礎進而發展成完善的管理機制。
乙太網路技術具有成本低、重量輕、資料傳輸率高的特性,且並非專有性質,因此成為實現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應用及自動駕駛的關鍵。為達成操控車輛所需的安全與精確延遲(Latency)要求,業界現正開發多種有助於提升乙太網路型應用程式可靠度、時序、備援性(Redundancy)及故障偵測能力的開放性標準,以利此項技術運用於全車各項功能。
汽車與環境的連結日益增加;這也為駕駛帶來了諸多改善,像是提供支援半自動或全自動駕駛,以避免許多嚴重的交通意外。額外的環境資訊有助於改善駕駛行為,並降低油耗。此外,還有一些應運長期性汽車無線存取而生的全新商業模式,例如遠端軟體更新,以避免成本高昂的召回,還可啟用線上服務及道路救援控制。但另一方面,來自外部的存取,卻也使得汽車遭到駭客操縱或促成網路犯罪的風險大增。現代化的半導體解決方案所建立的安全系統,除了保護個人資料,也能保護民眾在道路上的生命安全。
通用型微控制器(MCU)的擴充能力分成多個層面,產品除了具備必要的標準周邊設備,通常還提供開發人員處理器速度、記憶體、GPIO接腳、封裝的各種裝置選項。在物聯網(IoT)帶動下,連接技術的需求不斷提升,也因此延伸出了新的擴充能力層面:無線連接技術。
5G將是為全人類互通、為萬物互連所設計的超高寬頻,高可靠度,低延遲和大規模網路連結布建的新無線系統和網路架構。藉由5G所打造的可編程世界,將推進人類的生活、經濟體系和社會結構。所擘畫的前景看似大膽,但有鑑於5G研發進展已不斷地超前推進,5G世界已逐漸成形實現。
當想要創建一個合適的專案,或是更進一步探索這個想法並將其產品化時,必須先考量要從哪種軟體框架入手。另外,還須分辨Espruino、Arduino、microPython、Segger embOS、Micrium uC/OS-II以及在uC/OS-II和uC/OS-III之間有那些區別。還要決定該採用初始成本較低的開放原始碼框架,或者選擇須要支付前期費用的商業解決方案來加速設計過程。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