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繪圖處理器(GPU)和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拿來當作中央處理器(CPU)的加速器,具有性能和功率效益上的優勢。但考慮到運算架構的多樣性,設計人員需要一種統一的方法來衡量性能和功率效益。
開關模式電源轉換器如今在業界應用非常廣泛,為多種終端應用提供高性能解決方案。此類元件常用於電腦、電動工具、電視、多媒體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汽車及其他無數電子裝置的電源及電池充電電路。
物聯網(IoT)正影響著一般人的工作、娛樂和生活方式,而且它還是改變企業業務運作方式、增加其差異性,並在未來數年中提高盈利的關鍵。隨著情境感知的增強,物聯網為大量行業的複雜決策提供寶貴的智慧方案,包括能源、汽車、航空、油氣、醫療等。本文將討論這些機會和挑戰,並介紹一些克服這些挑戰的方法。
穿戴裝置的操作行為和介面與現有的手機、平板裝置大不相容,因此在作業系統(OS)設計上也必須有所因應,而現有市場上穿戴裝置搭載之作業系統依據架構設計,約可分為原生系統改良與專屬作業系統兩大類。不同的作業系統類型會關乎其測試的考量,本文將進一步分析兩種產品的測試要點,以確保整體運作效能。
平板裝置和智慧型手機出貨快速增長,雖帶動可攜式應用風潮與龐大商機,但也引發長效電池供電系統設計的新技術挑戰,相關設備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必須支援不同類型的變壓器和電池化學成分,並擁有高效率的快速充電和智慧管理能力。
MEMS感測器將加速轉向Combo設計。隨著MEMS加速度計、電子羅盤製程技術演進,多軸感測器與控制ASIC的Combo整合型設計可望加速成形,並逐漸躍居市場主流地位。
近來4G長程演進計畫(LTE)成為一個火熱的名詞,為通訊市場注入一股新活力。LTE又可細分為長程演進計畫-分時多工(LTE-TDD)與長程演進計畫-分頻多工(LTE-FDD)兩種技術,本文將依序討論它們的詳細規格與技術差異,並將分析各自的優缺點,最後簡略剖析台灣LTE的發展狀況。
802.11ac無線區域網路(Wi-Fi)市場目前正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來自ABI 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13年802.11ac Wi-Fi裝置在消費性與企業市場滲透率分別為8%和6%。ABI公司產業分析師Khin Sandi Lynn表示,2013年消費級Wi-Fi裝置出貨量中,雖然802.11n裝置仍然占據了最大的市場占有率,但預測從2014年開始,802.11n的出貨量將開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802.11ac裝置的快速增長,並可望在2014年底達到消費級Wi-Fi裝置市場整體數量的45%。
在現今寬頻連接技術中,單對高速數位用戶線路(Single-Pair High 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s, SHDSL)即使已經使用超過15年,仍是最受青睞的寬頻技術之一。對傳統電信服務而言,這項標準技術已被廣泛部署在各種不同的系統中,如寬頻存取,包括局端(CO)、用戶端(CPE)、寬頻中繼器,以及採用多對綁定(Bonded)配置的點對點資料傳輸,最高可提供60Mbit/s的對稱資料處理能力。另外還包括乙太網路第一哩(EFM)的應用,這項技術會在系統內做為長距離實體(PHY)層之用。
從可攜式健康和健身追蹤器到智慧手表(Smart Watch),穿戴式產品正日益改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方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革命為資訊時代帶來了空前的個人生產爆發力。20世紀90年代筆記型電腦的出現,伴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將人們由電源線和網路線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接著,蜂巢式電話和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爆發性成長,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行動性和無線連結能力。而今日的「腕上革命」伴隨著物聯網(IoT)的興起,正將「行動」推向一個全新的視野--穿戴式運算。
可攜式電源應用領域可說是既廣泛又多樣化,從僅消耗幾微瓦(μW)平均功率的無線感測器網路(WSN),到採用數百瓦電池組的推車式醫療或資料擷取系統,種類非常豐富。
工廠自動化及總體效率的提升,是現今製造業的主要發展焦點。許多工廠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原因不只是為了提高其底線,同時也有助於降低或消除設備停機所導致的重大成本耗損。製程控制與預期性維護程式開發者可以利用無線振動感測器來實現精確的即時分析與控制,而無須仰賴先進的方法並利用統計資料以做出維護需要的預測,或者只是去僱用受過更好訓練的技師。
機器對機器(M2M)是一種以機器終端智慧互動為核心,經由網路實現的應用與服務;透過在機器內部嵌入無線通訊模組,以無線通訊等為接入手段,為客戶提供綜合的資訊化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對監控、指揮調度、資料獲取和測量等方面的資訊化需求。
安全性始終是所有技術發展的熱門話題,在機器對機器(M2M)應用領域亦如此。現今,大部分分析師都同意M2M的安全風險是相當低的,主因為M2M還是茁壯中的技術,尚未達到會吸引多數駭客注意的規模;但是M2M的成長十分迅速,據思科(Cisco)估計,2015年將有兩百五十億台連線裝置,到2020年更將攀升到五百億台,因此在不久的將來,情勢可能改觀。
機器對機器(M2M)技術開始滲透到消費性電子、工業、醫療等市場。然而,不同級別的M2M和物聯網(IoT)應用需要不同的用戶介面和人機介面(HMI)、連接和資料數據率設計,再加上嵌入式應用對成本、效率和功耗要求更高,因此所謂萬能的解決方案並不適用。
就像可攜式消費性電子領域一樣,助聽器設計也面臨提升運作效能、增添新功能、延長電池使用時間,且要同時維持小巧外形的壓力。這些慣而有之的抵觸因素,使助聽器開發成為極複雜且富有挑戰之事。本文將詳述助聽器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製造商必須因應的關鍵問題,用以達成終端使用者對助聽器的高期望。
智慧型手機及平板裝置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蓬勃發展,帶動鋰離子電池的龐大需求,也加速鋰離子電池對其他化學電池的衝擊。即使以現有的應用市場計算,因產品升級而導致的需求增長,也將使鋰離子電池繼續保持每年25%的出貨成長速度。
在競爭激烈的家庭寬頻市場,電信服務供應商面臨著諸多壓力,除了要在資本投資與服務供應間取得平衡外,還要能滿足消費者和標準對頻寬越來越大的要求。過去10年來,光纖到府(Fiber to the Home, FTTH)一直被認為是能滿足這些需求,又能有效與有線電視網路競爭的唯一可行技術方案。但是,光纖網路的商業條件已越來越嚴苛。在成本考量的現實要求下,電信業者不得不尋求新的方法,以期能盡量延長現有銅線基礎建設的生命週期。
磁性位置感測器是汽車設計工程師很喜歡採用的元件,因為這類元件有許多優點,不僅可靠,而且即使周圍震動或是環境遭受污染,還是能提供精準的角位移測量數值。為滿足不同汽車功能的需求,磁性位置感測器供應商不斷推出更新、更多樣的產品。
汽車電子業界現已開始採用智慧圖像處理,來將多個攝影機採集來的資料進行同步,有效地為車輛提供「看」和「識別」周圍環境的能力。新一代圖像識別處理器(ICP),可讓智慧車輛更易實現,並為駕駛創造更安全的行車體驗。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