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2025-04-01
從實際接觸製造業客戶的經驗中發現,許多企業在遭遇勒索病毒攻擊後,發現不僅生產資料遭加密,連備份資料也未能倖免。為協助企業降低這類風險,Synology推出ActiveProtect企業級備份專用一體機解決方案,內建不可變快照、離線備份(Air-gap)與快速還原等防護機制,確保備份資料無法被修改或刪除。
隨著遠距工作與BYOD(自帶設備)政策的普及,員工不再侷限於內部網路,而是透過各種裝置、從世界各地存取企業資源,這使得傳統的邊界防護方式難以有效發揮。
叡揚資訊全方位銷售顧問處副處長李政權指出,當企業將AI技術深度融入營運模式,最直觀的成效便是生產力的提升。然而,AI的導入並非一蹴可幾。企業必須確保這些技術能夠貼合實際的工作場景,並考量到法規遵循、資料安全以及落實的可行性。
網路架構將日趨趨向「無痕匯流」,目的在於讓各類設備能夠透過最適合的網路技術(Wi-Fi、4G/5G、專網)進行聯網,並透過集中式管理與智慧化安全架構,確保資料傳輸的可視性與安全性。
Cato SASE雲平台架構為全球私有骨幹網路,透過PoP(網路接入點)提供網路與安全功能。這些PoP之間透過Cato Private Backbone骨幹連接,確保長距離傳輸時的低延遲、低抖動與低封包遺失率。雲平台運行的單一通道引擎(SPACE),能夠即時處理所有網路與安全任務。
智慧製造產業顧問陳盈宏指出,GAI在產品缺陷檢測、設備維護自動化及生產計畫決策等領域已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傳統的瑕疵檢測需透過顯微鏡放大異常區域,由人工判讀缺陷並決定是否停機檢修。透過AI影像辨識技術,系統可自動分類與分析缺陷,大幅降低人力需求,提高檢測效率。
電網互動式UPS運用智慧控制技術,自動調節充放電行為,以確保企業營運不中斷,並提升電網穩定性。
運用公有雲端平台的資料湖,能夠集中儲存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並透過開源文件格式管理Metadata,以支援即時分析。
2024-12-25
CRA規範在歐盟銷售的數位產品的硬體與軟體安全,要求製造商在產品設計初期便融入Security by Design的概念,並進行漏洞管理與產品安全能力驗證。
2024-12-24
台灣德國萊因在資安合規中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包括標準培訓、產品技術評估與測試計畫制定等。莊珮甄強調,成功的資安評估不僅依賴於測試結果,更取決於開發過程中文件的完整性與管理制度的嚴謹性。
2024-12-23
韌體分析(Firmware Analysis)工具涵蓋多種技術,例如Wi-Fi、O-RAN、CAN Bus及藍牙的韌體測試,並與台灣耀睿實驗室合作,專注於O-RAN韌體的深入分析,為O-RAN相關產品的開發者提供專業支持。
RED將無線設備分為三類,包括基本聯網、個人資料處理,以及金融存取裝置,並提出多項資安要求,如保護系統基本功能、防止個資洩露與避免金融詐騙等。
2024-12-20
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新興應用驅動台灣數位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產業轉型的契機,但也必須正視隨之而來的資安風險。落實零信任控管,可為安全可信賴的數位環境奠定基礎。
在全球物聯網安全規範中,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的EN 303 645和EN 18031可說最受矚目。EN 303 645提供針對基本物聯網安全問題的指引,例如避免使用預設密碼。
隨著工業控制系統(ICS)和物聯網(IoT)加速融合,工控領域的資安挑戰日益嚴峻,全球法規亦更加嚴謹,以外銷為主的台灣企業,勢必須跟進合規,以降低營運風險。
2024-05-02
成立迄今已超過百年的德國TÜV NORD集團,專注於為各產業提供產品、系統和商業流程的測試、驗證、諮詢、培訓服務。
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本土眾多的製造業廠商莫不引頸期盼得以運用來提高營運效率與產品品質,在市場中提升競爭力。為推動製造業提高智慧化能力,2018年由科技部(現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成立的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AIMS),持續致力推動AI於智慧製造的前瞻技術開發及產業應用,協助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以及培養專業人才,協助台灣產業升級轉型。
由國際行動通訊標準制定組織3GPP在Release 17版本中定義的RedCap,堪稱第五代行動通訊(5G)物聯網最重要的通訊協定。
智慧工廠的建設是一種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複雜系統工程。從系統設計、部署到後續的運行,各階段都涉及測試和驗證工作,以確保營運場域正常運行。
在虛擬桌面基礎架構(VDI)與應用程式交付控制器(ADC)領域發展已久的Citrix,在2022年由私募基金收購後重組,並與資料分析、商業智慧工具軟體品牌Tibco合併,成立Cloud Software Group(CSG)新公司。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