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2021年,Wi-Fi 6E橫空出世,讓Wi-Fi成為真正三頻共存的通訊技術;2024年,Wi-Fi 7憑藉4096QAM、MLO、MRU、320MHz頻寬等創新技術,繼續升級Wi-Fi的吞吐量與傳輸效率。到了Wi-Fi 8,其所追求的目標則轉向網路效率與可靠性,旨在提供高可靠連線體驗。本文分為兩部分,將回顧Wi-Fi演進過程,並討論可能成為Wi-Fi 8標準一部分的潛力技術。
AI、5G行動通訊與自動駕駛正推動全球科技基礎建設的持續升級,而在這場高速演進的競賽中,高效電源更是不可或缺的重點之一,在電源供應越來越訴求高功率的過程中,48V系統也在通訊、運算、汽車、工業等領域持續擴展相關應用。
物聯網(IoT)深刻影響供應鏈,透過連網裝置與感測器即時監測生產流程,提升預測性維護與效率。其普及推動創新感測技術發展,強化供應鏈可追蹤性與監控能力,最終促成更完善的產品與運作模式。
自2019年Apple將超寬頻(UWB)技術導入iPhone 11以來,Samsung、Google等品牌也陸續採用,UWB正成為智慧型手機、智慧手表及穿戴式裝置的標準配備。
低軌衛星群有助連接偏遠社區、促進經濟與社會效益,但也帶來挑戰。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需平衡廣泛衛星存取的好處與負責任地管理軌道空間,這對於維持進展並避免天空擁塞至關重要。
智慧座艙的發展正朝向更智慧的方向前進,AI語音助理將成車內「第二大腦」。然而,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的問題不容忽視,資安防護將成為決定智慧座艙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智慧座艙透過顯示技術的革新,正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轉變,Mini LED顯示將進入快速成長的階段,Micro LED高亮度、高耐用性與透明度成為蓄勢待發的技術。
隨著2024年11月5日Matter 1.4標準的發布,連接標準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 Alliance, CSA)達到了另一個里程碑。Matter 1.4版本解決了Matter的一些關鍵問題。雖然在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持續看到Matter的顯著改進,但Matter 1.4專注解決了在測試中提到的幾個問題。
藍牙通道探測(Channel Sounding, CS)技術確保了精細測距的準確性和安全距離測量。這將助力安全、設備定位和資產追蹤等精細測距應用,同時保持低功耗,且避免額外增添複雜性和成本。
智慧座艙是電子與半導體元件導入汽車的總合,國內資通訊廠商找到自身的切入點,未來將導入AI助理與AI感測,並朝向整合式平台、多模態互動、沉浸式娛樂、個人化設定等趨勢發展。
智慧座艙就是車輛的人機介面,提供台灣廠商切入車輛產業鏈的絕佳機會。自然語言與生成式AI將成為顛覆汽車操控的關鍵,智慧座艙是台灣廠商可以大顯身手的場域,透過AI Agent可以進行多模態互動,開創新的產業藍海。
物聯網(IoT)持續成長,預計在2025年將帶來的趨勢包括AI/ML與無線邊緣運算、智慧能源管理互操作性、Thread的普及、無線通訊提升建築智慧化、設備協同運作、環境運算提升自主性,以及IoT安全性法規。
5G部署已趨成熟,但室內覆蓋仍受限,因其主要架設於室外。5G高於舊有的4G 700MHz頻段,但穿透力不及4G LTE頻段,導致大型建築內訊號較弱。
即將發展消費性市場的AI眼鏡,台灣產業鏈在降低成本、小型化與高整合度部分具有豐富發展經驗。透過硬體製造、軟體開發與垂直應用整合,台灣將尋求成為全球XR與AI融合時代的重要推手。
寬頻業競爭激烈,ISP需兼顧高流量與低能耗以符合法規並響應環保。本篇文章介紹了新型低功耗網狀網路技術,可顯著降低CPE能耗,同時提升智慧家庭用戶體驗。
PLC早期因缺乏內建安全機制容易成為駭客攻擊目標。企業資安意識不足與防護工具有限,使問題惡化。隨著OT資安受重視,防護策略逐步提升,現已有有效措施加強PLC安全性。
輕薄的AI眼鏡可以長期配戴,翻譯與空間辨識是目前AI眼鏡的兩個殺手級應用,若在眼鏡上真的能達到消費者的需求,就可以為AI眼鏡開創很好的市場發展機會。
衛星通訊支援電信、廣播、網際網路與國防應用,透過不同軌道與頻段實現全球連接。本文介紹其運作原理、關鍵特性選擇與最新技術發展。
2025年是AI眼鏡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的時刻,整年度預計至少會有數十款產品問世,未來,更多精準的感測元件整合到AI眼鏡中,可以協助蒐集更多外界訊息,有助於AI眼鏡導入更多消費者需要的功能。
隨著電競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高性能顯示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強。DisplayPort(DP)以其卓越的通道傳輸能力、多顯示器連接能力及多樣性的周邊擴展,成為市場上關鍵的視訊接口。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