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 反無人機 NI 翔隆航太 捷恆科技 SDR

無人機/反無人機技術快速更新 平台化方案成幕後推手

2025-10-24
國防工業正在經歷一波重大革命,快速創新、降低成本,成為產業發展的新方向。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技術的更新,都因為導入電子產業已行之有年的平台思維,開始向前狂奔。

近年無人機產業進入爆發期,從軍事偵察、搜救任務到民用巡檢,皆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焦點。而在俄烏戰爭揭示「低空戰場」戰術價值後,無人機與反制技術更被視為未來防衛系統的關鍵一環。

在這股浪潮中,National Instruments(NI)以軟硬體整合的測試平台,正悄然成為台灣無人機產業的重要推手。透過可擴充的硬體架構與軟體定義無線電(Software-Defined Radio, SDR)所帶來的彈性,NI為航太、國防與電子業者建立了共用的創新基礎。翔隆航太與捷恆科技便是其中兩個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以平台方案打造無人機創新加速器

NI是全球知名的測試與自動化方案供應商。其核心理念是「以軟體為中心的測試與量測」,將硬體模組化,並透過軟體平台實現高彈性的測試架構。這一理念在電子業中早已行之有年,從半導體良率驗證、汽車電子測試,到5G通訊量測皆有身影;如今,隨著國防科技與無人系統興起,NI的平台價值正延伸至更廣的應用場域。

NI的產品組合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是以可擴充儀器化平台(PXI)為基礎的硬體平台。這些模組化儀器能快速更換通道或擴充頻譜範圍,使開發者能針對不同通訊協定與訊號條件進行客製化量測。

第二層是軟體工具,如VeriStandTestStand等,用於建立即時測試系統與資料管理流程。

第三層則是整合介面,可與AnsysMATLABPython等模擬與控制環境串接,形成完整的研發生態。

這樣的彈性架構,讓開發團隊能以模組化方式快速重構系統,縮短開發與驗證週期。例如在軍用通訊、雷達或電子戰模組開發過程中,NI的平台可同時進行訊號生成、頻譜掃描與通訊鏈路模擬,大幅提升系統整合效率。

NI半導體事業部亞太區市場發展經理潘建安指出,國防應用有許多不同於民用領域的需求,例如客製化的通訊協定、複雜的跳頻機制等。針對民用設備開發的測試方案,通常需要經過大幅修改。NI的解決方案具有極佳的靈活度跟彈性,客戶可以NI的平台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打造出符合自身測試需求的系統,因此在國防跟航太領域受到許多國內外客戶青睞。

翔隆大型國產無人機亮相

在今年的國防航太展中,翔隆航太以「自主創新×智慧應用」為主軸,攜手自研與代理產品同台亮相,成為展場焦點之一。該公司不僅展示自研的中大型無人載具Osprey 25E(1),也帶來美軍現役的Skydio X10 AI無人機,展現其「在地製造、國際合作」的雙軌策略。

圖1 翔隆航太的Osprey 25E大型無人機,航程可超過100公里。

翔隆航太長期深耕無人機技術開發、製造與代理業務,其研發團隊擁有氣動、控制、通訊與地面系統整合的跨領域實力。翔隆財務長李壙宇指出,在開發Osprey系列時,團隊導入了NI的平台,結合Ansys的模擬工具,讓研發流程大幅加速。其成果就是專為台灣環境設計,具備強抗風性與模組化優勢的Osprey系列無人機。其飛行距離超過100公里,可搭載光電雲台、雷射測距與熱影像鏡頭,應用範圍橫跨邊境巡防、夜航搜救到海岸監控。

「以往中大型無人機的開發往往需要耗時數年才能的完成,但透過導入NIAnsys的方案,我們能夠在一年內完成從概念設計到原型機測試的整個流程,」李壙宇表示。

這背後的關鍵就是Hardware-in-the-Loop。翔隆航太在設計過程中,透過Ansys工具進行各種模擬,能在設計階段即驗證產品的規格是否符合需求,再搭配NI的測試環境,工程師可在軟體環境中進行多模組整合與自動化測試,降低原型製作與實測的成本,並確保硬體的表現經得起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Osprey 25E的零組件有九成來自台灣供應鏈,從結構件、動力模組到電子控制系統皆為國產製造。翔隆航太強調,在地供應鏈不僅能降低成本,更確保維修與備品支援的時效性,實踐「在地製造、全球應用」的策略思維。

此次展出的另一亮點Skydio X10,則展現翔隆航太在國際合作上的布局。該機型具備AI自主飛行與360°感知能力,即便在GPS遮蔽環境中也能穩定執行任務。翔隆航太指出,代理Skydio系列的目的是引入國際先進的軟體飛控架構,與自研機型形成互補,使公司能同時掌握國產開發與國際標準兩條技術路線。

捷恆科技打造無人機反制新戰力

當無人機成為戰場主角,如何反制便成為重點。專注於無人機防禦技術研發的捷恆科技,針對低空威脅提出多層次、可攜式的反制方案。該公司同樣以NI軟硬體平台為基礎,進行無線頻譜掃描、訊號識別與干擾技術開發,並在2025年的國防展中,展示了車載型無人機反制系統。

捷恆科技研發團隊指出,傳統的無人機反制系統往往是固定式的,或是由人員攜行。但俄烏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反制設備必須具備機動能力,尤其是會發射出電波的主動單元,更不能站在原地不動。因此,捷恆在NISDR平台上,構建出一套車載的反制系統架構。

這套能裝在小貨車上四處移動的系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能即時掃描無線頻譜的監控單元,透過軟體定義無線電分析信號特徵,判定無人機控制鏈路的頻率、調變方式與訊號強度,並根據環境狀況調整干擾策略。

當監控系統偵測到特定目標並鎖定其方位後,系統可鎖定其通訊頻段進行針對性干擾或截斷。負責發射干擾電波的主動系統,是另一套單元,不會跟達監控單元整合。因為發射電波的單元很容易被敵方鎖定其位置,進行反反制。所以,把容易吸引敵方反制火力的發射單元分拆出來,是更合理的設計。

除此之外,捷恆也開發可個人攜行的反制裝置(2),主打輕量化與模組化設計,可支援單兵在行動中執行干擾任務。其開發與測試平台,也是由NI提供。

圖2 捷恆科技展示的單兵用無人機反制設備

捷恆表示,NI平台的開放性讓研發流程更加靈活,能快速進行多次韌體與演算法迭代,而不需要重新設計電路板或更換系統主機。對國防應用而言,這樣的敏捷開發能力極其珍貴。

從測試平台跨入戰術應用,捷恆科技的發展方向象徵著無人機防禦的新趨勢:以資料分析為基礎的即時電磁防禦。這不僅是對無人機威脅的回應,更是電子戰能力的一環。

以開放平台構築國防創新生態

無論是翔隆航太的無人機開發,或捷恆科技的反制系統,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平台化開發正在改變國防科技的創新節奏。

過去,軍工系統的開發往往需要高度客製化的專屬設備與漫長測試流程,而NI以軟體定義硬體的架構,讓「通用平台+專業模組」成為可能,開啟了快速原型與平行驗證的新模式。

這樣的變革意義不僅在於節省時間成本,更讓中小型企業有機會參與過去僅屬於大型國防體系的技術研發。翔隆航太與捷恆科技正是這股力量的縮影:前者以平台化設計打造國產無人機,後者以同樣的技術基礎構建反制系統,兩者雖屬不同領域,卻共享相同的技術基礎。

事實上,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台灣。由矽谷背景團隊成立的Anduril,近年以軟硬體一體化的自主作戰系統聞名,其核心在於以高度整合的感測器群、AI與邊緣運算為基礎,打造出以軟體驅動的感知與決策平台,並具備快速將原型化能力推向實際部署的能力。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軟體定義的趨勢,也正在國防工業中蔓延。

當全球軍工產業朝向軟體定義、模組化與資料驅動轉型,台灣的科技實力與供應鏈整合能力,正成為發展自主國防科技的基礎。NI以其開放、靈活的測試平台,為翔隆航太與捷恆科技這類國防領域的新秀,提供了共同語言與開發環境。從無人機研發到反制技術,這些企業不再只是硬體製造商,而是能夠透過軟體與演算法驅動創新的系統開發者。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