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2025-07-30
過去幾年,AI硬體產業幾乎可說是NVIDIA一個人的武林,即便競爭對手全力追趕,也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攻勢,突破NVIDIA的嚴密防守。不過,2026年產業狀況可能會不太一樣。雖然NVIDIA仍將繼續擁有巨大的領先優勢,但急起直追的開放陣營業者,有機會給NVIDIA一點真正的壓力。
2025-07-29
高效能運算設備內部互連的頻寬需求大增,使得PCIe介面一統江湖,成為最普及內部互連介面。但隨著新產品大量湧現,如何滿足產品測試驗證的需求,成為PCIe生態系發展的主要考驗。
2025-07-28
AI模型的訓練跟推理,不只依賴GPU提供的運算能力,同時也需要高效互聯作為背後支撐的骨幹。為實現基於開放標準的AI機架與叢集,多家業界大廠將希望寄於UEC與UALink兩項技術。
2025-07-21
生成式AI的興起,讓高速介面領域出現明顯的陣營對決態勢,技術進步的速度也因為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而加速。矽光子技術發展腳步明顯加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為了讓光電訊號間的轉換更加平順,在設計下一代電氣介面時,將光介面的需求納入考量,將是必然的趨勢。
2025-04-29
在近期的多場產業盛會中,矽光子技術備受矚目,同時也展現出即將展開大規模量產的架式。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量產需求,台灣矽光子相關供應鏈成員正加速凝聚產業鏈上下游共識,希望制訂出一套大家都能依循的產業標準。
伺服器與網通設備,向來是對通訊頻寬要求最嚴苛的應用,更是推動SerDes技術發展的動力來源。生成式AI興起,雖然讓矽光子技術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但SerDes技術發展的腳步並未因此停歇,反而有了更多新的需求面向。
生成式AI對運算設備的記憶體容量、性能有極高要求。能協助客戶跨越這道記憶體高牆的業者,將在市場競爭中居於有利地位。而隨著邊緣AI的趨勢發展,這類邊緣裝置所帶來的記憶體需求,亦值得關注。
2025-01-24
陣列天線是衛星通訊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但目前絕大多數陣列天線都是為地面波行動網路打造,因此陣列天線設計出現明顯的路徑依賴現象。要設計出適合衛星通訊應用,而且低成本、易量產的陣列天線,必須先跳脫現有的思考框架。
2025-01-23
在毫米波通訊領域耕耘超過10年的円通,在先後獲得安馳、友達與太空中心等有力盟友支援後,正積極擴張自身的應用觸角,從一開始的射頻測試設備,向低軌衛星用戶終端、無人機通訊子系統與衛星通訊酬載等市場進軍。
2025-01-22
台灣廠商在陣列天線領域已經有良好的基礎,但由於低軌衛星與地面終端之間的距離動輒長達數百公里,因此陣列天線必須大型化,並帶來設計複雜、成本高昂等挑戰。在相關領域已耕耘近20年的工研院,目前已開始轉移相關技術研發成果,協助台灣產業突破瓶頸。
2025-01-21
Starlink的衛星寬頻服務展現其巨大的應用潛力,一方面顛覆了衛星通訊產業的遊戲規則與勢力平衡,同時也讓電信業者必須團結在3GPP的大傘下,以應對衛星寬頻服務可能帶來的威脅。各路人馬之間的合縱連橫將如何發展,將是未來2~3年通訊產業內最值得關注的大事。
2024-11-01
用電量不容小覷的資料中心,已成為地區電網能否穩定運作的新考驗。如果資料中心運作所需的電力,能有一部分透過結合綠電的綠色微電網提供,不僅能有效減輕地區電網的壓力,同時也能讓資料中心更有效地運用再生能源,實現社會、電力公司與資料中心擁有者三贏的局面。
要打造能源效率更高的資料中心,進一步提升伺服器等IT設備的電源系統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是兩大關鍵。
2024-10-21
矽光子被視為HPC未來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也讓光子技術從利基應用走向主流。然而,要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並不容易,製造商不僅需要新的生產技術,也需要更有效率的產線量測方法。
2024-10-18
生成式AI讓矽光子突然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但光子技術不止能為高效能運算帶來革命。為了在6G太赫茲(THz)通訊上搶得先機,許多領導大廠及研究單位都已經開始在射頻光纖(RF over Fiber, RoF)上投入更多資源。
2024-10-17
生成式AI的出現,是矽光子從利基走向主流的轉捩點。將晶片I/O光化,對半導體產業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典範轉移,不僅有技術方面的挑戰,也可能對產業格局帶來巨大影響。
2024-07-18
低軌衛星壽命短、布建需求量龐大的特性,讓太空產業的生態出現巨大轉變。許多台灣廠商正摩拳擦掌,希望能抓住這波「上軌道」的商機。
2024-07-17
低軌衛星正在顛覆整個衛星通訊服務產業的遊戲規則。巨大的用戶規模改寫了衛星接收設備原本屬於利基應用的產業格局,同時也讓服務供應商開始尋求能以低成本量產相關設備的硬體製造商,為台灣資通訊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