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訊市場版圖丕變 中興與華為叱吒全球

2005-09-23
僅僅兩年的時間,華為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光通訊設備供應商,中興電訊電訊市佔率也大幅增加。在政策引導下,中國光通訊設備業者的崛起,正使全球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
僅僅兩年的時間,華為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光通訊設備供應商,中興電訊電訊市佔率也大幅增加。在政策引導下,中國光通訊設備業者的崛起,正使全球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然而能否提高研發水準,在高階產品與歐美業者抗衡,將是後續觀察重點。  

在RHK的報告中,2004年全球光通訊設備市場值約為美金91億元(統計產品包含DWDM、SONET/SDH、OXC)。而由圖1全球光通訊系統設備市佔率的圓餅圖中,不難發現華為已躍進全球前3大的光通訊設備供應商,而中興通訊也以近美金2億元的營收擠進全球市佔率的圓餅中。  

若拉至電信設備的範疇,2004年中興和華為的營收共計約美金65億元,在2005上半年華為宣布實現全球銷售額達人民幣330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85%,上半年海外銷售達美金24.7億元,佔總銷售額的62%,而中興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人民幣103.03億元;實現淨利潤人民幣6.88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34.0%;每股收益為人民幣0.72元。根據財報顯示,上半年中興國際收入達人民幣31.47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30.88%,佔主營業務收入的30.5%。  

中華雙龍在國際上以絕對價格的優勢,與Ericsson、Nokia、Siemens、Alcatel、Marconi等西方知名設備商正面競爭,同台較勁,使長期由歐美獨領風騷的全球電信版圖產生變化。  

政策導向促進發展  

「廉價勞工」與「中國政府財務上的支持」促使中國電信設備商日益壯大,是一般的讀解,也是不爭的事實。人民幣的固定匯率使得中國生產的產品在外銷上享有極大的利潤空間,再加上充沛的廉價勞工更是吸引全球各行各業湧至中國製造,雖然中國政府在各國政府的壓力下出其不意地調升人民幣匯率,但對於歐美廠商在國際市場間的衝擊而言,相信歐美廠商仍是覺得不足夠的。  

另一方面,由於電信產業為中國發展之重點產業,將其視為能拉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種種優惠措施則因應而生,如對當地廠商有利的合約、關稅保護、廉價土地、容易的信貸或高比例的官股等等。如中興的資本中,光中國政府的持股比例就達53%,在2004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則通過了美金5億元與美金6億元的出口信用貸款給華為與中興,這對於回款緩慢的大型電信設備製造商在資金的調度上實為一大助力,而華為在去年底更是將信貸加碼至美金100億元,增加了在國外競標的籌碼。在豐沛的銀彈支援與政府的大力加持下,使得中興與華為的馬步站得更穩,向國際市場出拳更有力。  

中華巨龍邁向國際化  

在剛出爐的2005中國電子訊息百強中,華為排名第6名,中興則是第10名,可了解中興和華為不僅在自家市場有一席之地,在國家「走出去」的政策之下也有新進展。而這兩家中國電信設備商的國際化路線,就如同早期的亞洲四小龍發展模式,藉由西方轉至亞洲需勞力密集的產品加工出口、家電產品代工,進而躍上經濟發展的進步;或是像台灣的電腦產業從早期代工、策略聯盟,再延伸到自由品牌等國際化的案例。進軍國際的計畫相同,但也許在路徑上有些許不同。  

以國際化程度較早的華為為例,海外的營收已超過總營收的50%,2005年該公司更是上看美金40億元,目前在全球有50多個據點、3000多名海外駐點員工,並在美國達拉斯、印度班加羅爾、瑞典斯德哥爾摩、俄羅斯莫斯科均設有海外研發中心。其國際化的時程約可分為三個階段:國內經營期、開發中國家經營期與進入歐美市場期(表1)。  

1988年正值中國電信市場起飛時期,華為早期從香港進口用戶交換機賣給中國的賓館、企業等用作總機,在面臨低利潤高競爭的環境下轉而自行研發交換機。而香港和記電信於1995年在電信市場自由化後,獲得固定電話的營運執照,為了在短時間內推出新服務,華為拿下第一筆內地外的訂單。直到2001年可視為站穩開發中國家前進歐美市場的分水嶺,由於在1997年俄羅斯陷入經濟谷底,盧布貶值、一瀉千里,NEC、西門子、阿爾卡特等紛紛從俄撤資,華為則固守市場。  

於是在2001年搭上普京政府的新一輪採購計畫的頭班車。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約,同年也成功地以10G SDH的光設備進入德國市場。2002年底,華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長距離320G的訂單,從聖彼德堡到莫斯科的國家光傳輸幹線(DWDM系統)。2003年在俄羅斯聯邦的銷售額一舉超過美金3億元,位居俄羅斯聯邦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與俄羅斯主要的電信營運商Rostelecom有深厚關係。在歐洲市場方面,自從在英國設立歐洲總部後便陸續傳回捷報,如拿下法國第二大固網運營商LDCOM NETWORKS的國家級DWDM幹線傳輸網,共計全長3,311公里,覆蓋法國巴黎、里昂、蒙彼利埃、波爾多、南特、瑞士的日內瓦等所有重要城市,而另一重要的突破是被獲選為英國電信「21世紀網路」的接取端和光傳輸部分的供應商。  

華為策略聯盟的行動自進入第三階段後便馬不停蹄地進行著,如2002年與NEC、松下合資成立的上海宇夢公司便從事第三代移動終端的研究和開發,最令人注目的還是在2003年底與3Com結合,更是如虎添翼加強了國際間通路,並直搗電信龍頭大本營-北美市場,然而去年則與西門子合資美金1億元成立TD-SCDMA企業,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術標準的具體應用上。  

另一方面,中興的實力也不容忽視,其在2005年6月的日內瓦ITU第15標準研究組中,獲得ITU新標準G.abc(有關色散補償器的國際標準)的起草權,而這已是中興繼負責G.Raman和X.msec-3的起草權之後,中國企業再度獲選為國際電信標準起草。中興在國際市場上有不少地方與華為短兵相接,但2005年也拿下一些重要訂單,如在印度為Atlas Interactive供應IPTV網路設備、提供法國電信ADSL設備,以及在孟加拉協助當地的營運商WorldTel安裝全網基礎建設,更值得一提是,與羅馬尼亞郵政電信公司合作承建羅馬尼亞全國通信網,此網路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NGN商用網路,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缺乏光通設備高階技術  

在光通訊設備的範疇,華為與中興立足中國市場後,在南亞、東南亞、東北亞、中亞、西亞等亞洲地區構築堅強的勢力,而在拉丁美洲、非洲與東歐等通訊市場快速成長中的國家也攻城掠池。過去印尼、印度、巴西等國為阿爾卡特與西門子的天下,但在激烈的價格戰之下已逐漸失守,如印度的BSNL主要光設備供應商則為中興和華為,印尼的TelKom則與中興配合,巴西最大的營運商Embratel和韓國電信也被華為所攻下。  

雖然中興和華為近幾年在國際市場叱吒風雲,似乎所向無敵,但在MWL顧問公司的報告中指出,華為與中興在部分光通訊設備仍未達技術的水準,如華為在寬頻管理相關的產品如數位交換連結器(Digital Cross Connects)和光交換機(Optical Switch)技術上則是依靠多重塞取多工器(Multi-ADM)來達到頻寬的管理,與目前主流的可調式光塞取多工器(ROADM)有明顯的落差,但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保持低價的秘訣,並在營運商有限的經費考量下又能提供相同的功能,而報告談及中興缺少WDM設備的傳輸距離選項、光交換機與海底光纖設備等等。然而高階產品向來是歐美廠商的天下,但在景氣才剛回穩的初期,斥資採購巨額的高階設備不免又是一項風險。而其罩門應是在如何降低後續的系統營運成本、產品長時期的可靠與度,與持續不斷的創新能量。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  

中國電信設備商在國際間已打響名號,華為與中興在進入國際化的過程中快速地吸收世界級企業的長處,又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步伐更穩健。在世界各地都已建立起灘頭堡,而後續的長期客戶關係管理、產品的客戶導向,及經營管理或國際情勢的發展等是隨即而來的挑戰。研究觀察全球知名品牌企業的發展歷史,他們之所以能榮登名牌之林,最大的因素仍得仰賴消費者的長期肯定,願意多花些錢去擁有名牌產品,而品牌企業在享有高附加價值所帶來的良好收益後,便能投入更大的資源去研發新產品,於是,在良性循環之下,許多國際知名品牌仍能在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裡,屹立數十年且更為茁壯。所以,華為、中興還是文中未提起的UT斯達康能否在世界電信版圖中成為A+的企業?值得持續觀察。  

(本文作者任職於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56期10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