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中的低軌衛星到天空中的無人機,通訊系統的韌性與國產化,已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挑戰。軟體無線電可以協助建立低軌衛星與無人機戰略價值,円通科技在SDR通訊平台與協定實作能力具獨特優勢。
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高,新興科技的發展也深受影響,低軌衛星與無人機成為戰略性產業,通訊系統的韌性與國產化,已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挑戰。軟體定義無線電(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與兩大新興技術發展越見密切。
低軌衛星(LEO)星鏈網路崛起,為全球通訊覆蓋帶來戰略性改變;同時,無人機從商業應用快速延伸至戰術用途,通訊鏈路的安全、抗干擾、長距離成為全球軍工與科技業同時投入的核心戰場。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軟體無線電可以協助建立低軌衛星與無人機戰略價值,円通科技在SDR通訊平台與協定實作能力具有獨特優勢,已成功取得國內低軌衛星通訊酬載模組的設計任務,並同時切入軍用無人機資料鏈與安全通訊技術領域。
SDR建立專用通訊系統戰略價值
傳統無線通訊系統採硬體制式實作方式,一旦協定改動或波形不同,就需重新開發,彈性極低。円通科技總經理陳文江指出,商用無線電應用講求標準化與互聯互通,但是在強調戰略價值的低軌衛星與無人機上反倒成為最大的風險,SDR以軟體實現通訊協定與波形(Waveform),硬體只處理RF收發與基本訊號處理即可。
SDR原本被視為實驗室與軍用通訊的領域,但近年商用應用快速擴展到衛星通訊、寬頻備援、戰術網路、指管通訊、航太載台等領域。陳文江分析,未來的通訊不是頻段之爭,而是「協定與通訊堆疊能力」之戰。誰能更快建立並驗證協定,就能搶先布局應用市場。円通幾年前成立的時候是看好5G高頻毫米波(mmWave)應用,後來也因此發展出可以應用在未標準化產品上的軟體無線電技術。
低軌衛星地面站到酬載掌握自主通訊能力
台灣發展太空產業多年,但過去著重在材料、結構與電源模組,通訊酬載(Communication Payload)一直是台灣太空產業的缺口,過去的衛星以高軌的同步衛星或氣象衛星為主,通訊模組並非最重要的部件,未來低軌衛星以通訊功能為主,通訊模組自然為重中之重。
陳文江表示,目前円通已與國內衛星任務團隊合作進行低軌衛星EB任務的通訊酬載開發,同時也投入地面站收發系統搭建。由於低軌衛星的高速相對移動會產生多普勒效應、Link Budget受限、傳輸協定必須具備延遲與封包遺失耐受性。
円通科技總經理陳文江指出,未來的通訊不是頻段之爭,而是「協定與通訊堆疊能力」之戰
陳文江強調,市面上沒有現成的衛星通訊協定可直接採用,如果依賴國外廠商,不只成本與進度不可控,更喪失通訊自主性。因此円通選擇自行建立通訊協定堆疊(Protocol Stack)與鏈路管理機制,結合SDR平台持續發展,打造可維護、可驗證、可升級的技術。
無人機通訊核心 抗干擾能力與鏈路安全
在烏俄戰爭後,無人機通訊需求全面重新定義。過去強調影像傳輸品質,如今戰場上更重視通訊鏈路抗干擾能力、遠距控制與通訊加密。陳文江說.過去大家以為無人機只是裝攝影機的飛行雲台,但今天的無人機,掌握通訊鏈路,才掌握主控權。
円通將SDR延伸到無人機資料鏈(Data Link)與指管通訊(C2 Link),以跳頻技術、協定加密、自組網(MANET)等強化戰術級通訊需求,並與國內系統廠合作開發中長距離抗干擾通訊模組,提升通訊穩定性與戰場生存能力。
SDR不是終點 晶片化才是未來
談到技術布局時,陳文江強調,SDR不是最終產品,而是通往專屬通訊晶片的階段性技術平台。SDR具備快速開發優勢,但功耗與尺寸受限,無法完全滿足航太或戰術部署需求。因此,円通已規劃將成熟的協定堆疊從FPGA整合與ASIC晶片實現邁進。
台灣長年在通訊供應鏈中扮演硬體製造角色,卻始終缺乏協定與核心技術能力。円通的策略不是從模組製造起步,而是從通訊協定與系統驗證建立技術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