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行動電視普及化 DVB-IPDC標準扮要角

2007-05-18
【行動電視技術專欄 DVB-IPDC標準完整剖析】  

以廣播(Broadcasting)方式傳送的行動電視,是2006年資通訊產業相當熱門的一項技術。例如從數位電視與數位廣播技術衍生而來的DVB-H 與T-DMB標準,以及3GPP的多媒體廣播群播服務(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標準,都隸屬其中。  

上述標準解決了透過傳統的3G網路,而可能導致傳送影音節目頻寬不足、以及使用價格高昂等問題。由於這類技術平台所能傳送的不僅是影音節目,所以也被稱為是行動多媒體廣播(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技術(圖1)。  

行動電視IP化  

行動多媒體廣播的相關技術,基本上可以分成3個階層。最底層是傳送技術,定義的是廣播網路上實體層(Physical)與媒體存取控制層(MAC)的相關技術細節,如2004年年底定案的DVB-H,就是一套關於傳送技術的標準。  

DVB-IPDC(IP Datacast)標準則是應用於DVB-H之上的一種服務層(Service Layer)技術,提供數種不同的服務啟動程式(Service Enabler)。  

最上層的各種多媒體廣播應用,必須透過DVB-IPDC所提供的服務啟動程式,才能在廣播網路上提供服務,如提供以廣播方式傳送的行動電視服務、以廣播的方式傳送檔案或網頁、或是提供功能上類似多媒體家庭平台軟體技術(Multimedia Home Platform, MHP)互動電視服務等。  

行動多媒體廣播技術目前正處於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DVB-IPDC over DVB-H的技術組合,雖然並不是最快完成商品化的行動多媒體廣播技術平台,但卻是全球最多行動電話與行動電視業者進行測試,也是全球最多手機、IC設計及軟體公司投入開發的一套行動多媒體廣播技術。也因此,DVB-IPDC標準將來極有可能成為行動多媒體廣播的主流技術。  

DVB-IPDC這套標準之所以會以IP Datacast的概念命名,主因是DVB-IPDC標準內的技術元件,除了DVB-IPDC PSI/SI標準外,其他的技術元件都是建構在IP/UDP通訊協定之上,與底層所採用的實體層與MAC層的傳送技術無關。因此DVB-IPDC的相關標準,可以輕易地移植到DVB-H之外的其他傳輸技術上,如日前才定案的DVB-SH(Satellite to Handheld)標準等。  

DVB-IPDC標準之所以會選擇IP作為技術平台的基礎,主要是呼應DVB於2004年所提出的DVB 3.0策略藍圖(Roadmap),該藍圖其中的一項重點策略是廣播服務與行動電話服務匯流(Convergence of Broadcast and Mobile Service),而IP正是該匯流的技術平台基礎。所以,在DVB-IPDC標準的通訊協定架構圖內,IP同時被應用於單向傳輸的廣播網路與雙向傳輸的行動電話網路上。  

DVB-IPDC標準未定論  

目前DVB-IPDC的標準仍在演進中,現今已經定案的是DVB-IPDC Phase 1的標準技術;至於DVB-IPDC Phase 2的標準技術,仍在制訂中。圖2是DVB-IPDC標準的系統架構圖,從架構圖中可以看出,DVB-IPDC Phase 1必須包含DVB-H廣播網路的技術元件;但GPRS或3G行動電話網路則只是選擇性,不一定要存在。反之,在DVB-IPDC Phase 2的標準中,則包含一定會使用到互動網路(Interaction Internet)的技術元件,如ESG over Interactive Channel等。  

另外,從應用面的角度來看,DVB-IPDC Phase 1標準主要是針對行動電視服務,以及透過廣播網路傳送與下載媒體檔案而設計。至於在傳統數位電視上可以看到,類似MHP標準提供的互動電視 (Interactive TV),則尚未包含在DVB-IPDC Phase 1的標準範圍內。  

以時程上來說,DVB-IPDC標準的Phase 1部分,已於2005年11月以DVB藍皮書(BlueBook)的方式正式發表,並送交歐洲電信標準學院(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ETSI)審查。而2006年4月,已陸續通過ETSI審查,成為正式的標準文件。截至2007年4月上旬,除了Service Purchase and Protection(SPP)標準,以及介紹DVB-IPDC Phase 1標準集合的文件IP Datacast over DVB-H-Set of Specifications for Phase 1(DVB BlueBook A096、ETSI TS 102 468)之外,其他DVB-IPDC Phase 1的標準均已成為ETSI的正式標準。  

在DVB藍皮書A096所描述DVB-IPDC Phase 1的所有標準文件(表1)中,A097與A098描述了DVB-IPDC標準的系統需求與系統架構,內容涵蓋DVB-IPDC Phase 1與DVB-IPDC Phase 2的技術範疇。而必須注意的是,其中所提到的功能,目前在DVB-IPDC Phase 1標準中尚未被定義。  

至於A084 Rev. 1的內容,主要談的是在應用層,如DVB-IPDC/DVB-H終端所使用的影音編碼器設定。至於其他的標準,則是與多媒體內容(Multimedia Content)呈現方式無關的通訊協定標準,以下將分別說明這些標準文件的內容。  

使用個案與服務標準(Use Cases and Service)  

這分標準文件主要描述的是DVB-IPDC這整套標準在設計時,所考慮到的系統需求。統一塑模語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對使用項目(Use Case)的定義是,在不展現一個系統或子系統內部結構的情況下,對系統或子系統某個連貫功能單元的定義和描述。  

在DVB BlueBook A097中,總共定義了6大類的使用個案:  

.使用者與透過IPDC平台傳送的內容,彼此間可能的互動模式,如無互動(No Interaction)、當地互動(Local Interaction)、遠距互動(Remote Interaction)等。  

.內容可能的接取控制方式,可以是免費(Free-to-air)、訂戶付費(Subscription-based Payment)、隨次計費(Pay-per-view)等。  

.電子服務指引導航(ESG Navigator)的操作方式,以及頭端系統整合電子服務指引資訊的方式。  

.透過IPDC平台所傳送的內容類型,包含了電視或廣播的影音服務,以及檔案傳輸服務(File-based Service)。  

.行動應用(Mobility-based Use Case)則包含了如DVB-H家用網路內切換廣播蜂巢系統的交遞(Handover)以及在本地與國際進行的漫遊服務。  

.其他還有一些特殊的使用個案,如Dynamic Zapping是專為使用者在透過電子服務指引導航選擇IPDC的影音服務時,在影音服務被呈現在螢幕上之前,在螢幕上會顯示「墊檔」用的內容,讓使用者在等待時不那麼難熬。Dynamic Zapping是因應DVB-H時間切片(Time-slicing)的傳輸方式所設計,雖可減少DVB-H終端射頻模組的耗電量,但卻也可能延長使用者選擇影音服務時所需的等待時間而特別設計的。另外也有透過DVB-H廣播網路的韌體下載(Firmware Download)。  

除了基本使用個案外,這分文件還提出了結合前述的使用個案,所可能產生的6個實際的服務,行動電視和廣播服務;互動電視;選擇要下載的檔案,然後才下載的 Explicit File Download;播送字幕等輔助性的串流服務,並以同步方式與影音串流一同被顯示;自動下載各種類型的檔案包,然後離線慢慢選擇要使用哪些檔案的 Unattended File Download With Off-line Consumption;以及在同一個DVB-H廣播網路上,同時承載免費播送服務,以及由不同的服務供應商所提供的付費服務。  

最後,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DVB-IPDC Phase 1標準集合實際上所定義的功能,並沒有完全涵括這分文件內所定義的使用個案和服務,如透過互動頻道的電子服務指引(ESG over Interactive Channel)、互動電視、行動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等,這些功能將來可能會在DVB-IPDC Phase 2及之後的標準集合內才被定義。  

架構標準(Architecture)  

這項標準描述DVB-IPDC牽涉到的頭端與終端的系統元件,以及元件間的互動關係(Operation Flow)。DVB-IPDC定義CBMS 1~CBMS 8共8個元件間的參考點,參考點標示在DVB-IPDC系統架構圖內,元件間可能的連接關係。圖2中廣播網路雖必須存在,但行動電話網路卻不是必備的。屬於DVB-IPDC標準制訂範圍內的元件如下:  

.服務應用元件(Service Application)  

服務應用元件負責整合內容,並提供IPDC應用服務的元件。第一功能是提供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ESG Metadata)給Service Management(CBMS-7)。  

第二個功能則是使用終端所能理解的格式,將各種內容編碼(Encoding)或加密(Encryption),然後透過內容傳遞通訊協定(Content Delivery Protocol)經由廣播網路(Broadcast Network)傳送給終端(CBMS-2)。  

第三個功能則是透過互動網路(Interactive Network)處理來自終端的互動訊息,如接收文字/多媒體訊息(SMS/MMS)或是接收由服務應用元件所定義的IP-based通訊協定的封包(CBMS-5)。  

.服務管理元件(Service Management)  

服務管理元件的第一功能是指定並配置服務管理元件使用DVB-H廣播網路頻寬的方式(CBMS-6)。  

第二個功能則是整合來自服務應用元件的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並以終端所能理解的格式,透過內容傳遞通訊協定經由廣播網路傳送給終端(CBMS-3);另外,也可能透過互動網路傳送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CBMS-4)。  

最後則是透過互動網路管理使用者對服務應用元件的使用權(CBMS-4)。  

.廣播網路元件(Broadcast Network)  

前面所提到的CBMS-2與CBMS-3,所使用的內容傳遞通訊協定都是IP-based通訊協定。  

透過CBMS-2的服務應用元件與CBMS-3的服務管理元件傳送到廣播網路的IP封包,會在廣播網路內被裝載入MPEG-2的多重協定封裝(Multi -Protocol Encapsulation, MPE)區段內傳送。廣播網路會將屬於不同IP流的MPE區段串流(MPE Section Stream),指定相對應的DVB-H時間切片,並多工作業(Multiplexing)成一個MPEG-2傳輸串流(Transport Stream)。最後,再透過 DVB-H廣播網路,將前述的MPEG-2傳輸串流廣播出去(CBMS-1)。  

.終端元件(Terminal)  

使用者端的裝置,用來選擇與享用(Consumption)建構於DVB-IPDC標準之上的應用服務。  

另外,在架構圖中,提供內容給服務應用元件的內容制定(Content Creation),以及提供GPRS或3G等行動電話網路/互動網路功能的互動網路,則在DVB-IPDC標準制訂的範圍之外。  

目前DVB-IPDC Phase 1標準所定義的功能,只包含CBMS 1~CBMS 5這5個參考點;且由於互動網路在DVB-IPDC標準內並非必要,所以CBMS 4和CBMS 5也只存在於互動網路元件存在時。  

PSI/SI標準  

如圖3所示,在DVB-IPDC廣播網路上,IP封包是透過MPEG-2傳輸串流(MPEG-2 TS)上的MPE區段進行傳送。也因此,在DVB-IPDC系統上,依舊還是須要維護傳統DVB數位電視系統上所使用的PSI/SI表格(Table)。  

然而,在DVB-IPDC廣播網路上,所使用到的PSI/SI Table及描述符(Descriptor),與傳統數位電視系統上的不盡相同。PSI/SI這份標準文件,主要的目的就是描述在DVB-IPDC系統內,所會使用到的PSI/SI Table及Descriptor的集合。  

至於在這個集合之外用不到的部分,得以忽略不計,如此一來可以簡化DVB-IPDC終端的設計和測試工作。  

PSI/SI這分標準文件裡,還定義了IP平台(IP Platform)的觀念,它指的是一個經過協調(Harmonized)的IP位址空間,裡面不會發生位址相衝(Address Collision)的問題。  

為了理解IP Platform的觀念,讀者可以把IP Platform想像成企業或家庭內所使用的內部網路,同一個內部網路不會有IP位址衝突的問題;但是對不同的內部網路上的IP位址來說,就不一定。  

和傳統內部網路不同的,傳統內部網路是應用於企業或家庭內部的區域網路上,但DVB-IPDC的IP Platform則是應用於DVB-H廣播網路上。在DVB-H廣播網路上,一個IP Platform可能會橫跨數個傳輸串流;反之,在一個傳輸串流內,也可能會包含數個IP Platform。而IP Platform所使用的IP位址格式,可以是IPV4,也可以是IPV6。  

當DVB-IPDC終端啟動時的第一個工作,就是選擇要使用哪一個IP Platform,而這種選擇可能是系統自動選擇,或者是透過電子服務指引導航由使用者選擇。當選定了某個IP Platform之後,電子服務指引導航才能讀取ESG Bootstrap資訊、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之後使用者才能透過電子服務指引導航選擇想使用的IPDC服務。  

在PSI/SI標準文件裡,也描述透過NIT(Network Information Table)或BAT(Bouquet Association Table),來搜尋DVB-H廣播網路上所提供DVB-IPDC IP Platform的方法。  

另外,關於IP Platform內的Address Resolution,則是透過定義於DVB Specification for Data Broadcasting(ETSI EN 301 192)的INT(IP/MAC Notification Table)來指定。  

內容傳遞協定標準(Content Delivery Protocol)  

在DVB-IPDC Phase 1標準所定義的系統架構裡,不管是即時串流的內容,或者是以非即時方式傳送,都是透過DVB-H廣播網路傳送。如圖4所示,用來傳送即時串流的通訊協定是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在內容傳遞協定標準內,RTP傳送端(Sender),也就是稍早的服務應用元件,還是會傳送RTCP (Real Time Control Protocol)封包給稍早的終端,也就是RTP接收端(Receiver);但RTP接收端並不會傳送任何的RTCP接收端報告給RTP傳送端,這和雙向網路上的RTP並不相同。  

至於用來傳送非即時性內容(Non-real-time Content)的通訊協定,則是FLUTE(File Delivery over Unidirectional Transport)。經由FLUTE所傳送的非即時性內容都是以檔案為基礎,如影音、圖片、文字等。  

如圖5所示,FLUTE協定建構於ALC(Asynchronous Layered Coding)通訊協定之上。ALC原本就是設計用來做單向的物件(Object)傳送的一套通訊協定;但是,ALC所傳送的物件本身,並不具任何特殊的屬性。  

所以,FLUTE通訊協定針對ALC所做的主要擴充,就是增添FDT(File Description Table)的XML檔案,以為擴充ALC物件之用,使其具有檔案該有的屬性。  

ALC通訊協定是由LCT(Layered Coding Transport)、CC(Congestion Control)與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等3種功能區塊(Building Block)所構成。LCT是ALC的主體,所以LCT通訊協定標頭(LCT Protocol Header)也被稱作是ALC通訊協定標頭(ALC Protocol Header)。  

另外,因為在廣播網路上沒有壅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的問題,所以CC在內容傳遞通訊協定標準內不會被使用到。至於FEC,由於ALC在設計時提供不少彈性,所以可以讓使用者定義自己所需的FEC。  

目前,在內容傳遞協定標準文件裡,只定義必備的Compact No-Code FEC,以及非必備的Raptor FEC。  

在圖2中的服務應用元件,可以透過FLUTE Session傳送檔案給終端,每個FLUTE Session可以包含多個不同傳輸頻寬的頻道。當FLUTE在傳送檔案時,會將物件切割成區塊的編碼符號(Encoding Symbol),透過FLUTE Session內的一個或多個頻道傳送。  

而為了避免終端遺漏部分編碼符號,就可以透過ALC下層的FEC功能區塊,傳送額外的FEC資訊到終端。或是透過廣播網路上常使用的資料旋轉(Data Carousel),以輪播的方式傳送資訊。  

另外,也可以透過內容傳遞通訊協定標準內所定義的Associated Delivery Procedure傳輸,然該方式只適用於行動電話網路/互動網路。終端可透過行動電話網路發送HTTP格式的檔案修復要求訊息(File Repair Request Message)給修復伺服器(Repair Server),請該伺服器將欠缺的編碼符號傳送給終端。  

一般來說,修復伺服器有兩種回應方式,一是透過HTTP格式的檔案修復回應訊息(File Repair Response Message),將編碼符號以單點傳播(Unicast)透過行動電話網路傳回給終端。二是透過FLUTE通訊協定,以群點廣播(Multicast) 的方式,將編碼符號透過廣播網路傳送給所有終端。  

服務指引標準(Service Guide)  

圖2中的服務應用元件,會將關於自己提供IPDC服務的ESG資訊,傳送給圖2中的服務管理元件。前述的電子服務指引資訊包含了描述IPDC服務內容屬性的User Attraction資訊,以及如何存取該IPDC服務的Access資訊。服務管理元件通常會將這些電子服務指引資訊整合成一份電子服務指引後資訊,然後傳送給圖2中的終端。由於在一個IP Platform上,可能會有不只一個服務管理元件具備整合IPDC服務電子服務指引資訊的功能,所以,終端也可能會收到不只一分的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  

電子服務指引導航是圖2中終端上的一個應用程式,也是所有DVB-IPDC服務的進入點。使用者透過電子服務指引導航,可以進行以下的工作:  

‧選擇要使用哪一個 IP Platform。  

‧選擇要使用哪一分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如圖6(b)裡的ESGA或ESGB)。  

‧選擇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裡所描述的服務(如圖6(a)中的頻道或行事曆事件,或是圖6(b)中的節目)。而排程(Schedule Event)指的是在各項如影音節目的頻道服務,不同時間所播出的不同節目。  

在DVB-IPDC的電子服務指引標準裡,每一分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是透過一個或多個專屬的FLUTE Session所傳送。其中,最主要的FLUTE Session為ESG Announcement Carousel。另外,在每一個IP Platform上,也會有一個獨一無二  

的FLUTE Session名為FLUTE Bootstrap Session,以為傳送IP Platform的ESG Bootstrap Information之用。  

ESG Bootstrap Information中包含該IP Platform裡,共有幾分可以使用的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如何讀取每分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的存取資訊。  

具體來說,它指的是傳送某一分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的ESG Announcement Carousel所使用的FLUTE TSI(Transport Session Identifier)、IP來源位址(IP Source Address)、IP目的地位址(IP Destination Address)與埠號(Port Number)。  

由於FLUTE Bootstrap Session所使用的IP多點傳輸位址(IP Multicast Address)及埠號,在每個IP Platform上都是固定的,所以電子服務指引導航可以透過前述的固定IP位址及埠號的組合,讀取到FLUTE Bootstrap Session上的ESG Bootstrap Information,並依此讀取到IP Platform上不同的電子服務指引服務供應商(ESG Service Provider)所提供的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  

有了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電子服務指引導航就可以讓使用者選擇由電子服務指引服務供應商所整合的各種DVB-IPDC服務。  

DVB-IPDC的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是以W3C XML Schema格式所定義。如圖7,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依據功能,可以再被細分成7種不同的ESG XML Fragment。  

由於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必須先被分解成ESG XML Fragment後才能被傳送,因此在傳送前,ESG XML Fragment會先被包裝成Encapsulated ESG XML Fragment的格式;而原本是文字格式的ESG XML Fragment,就會在包裝成Encapsulated ESG XML Fragment的同時,以原本的文字格式、經過壓縮後的文字格式,或是定義於MPEG-7 Part 1的Binary Format for Metadata(BiM)格式進行XML編碼。接著,Encapsulated ESG XML Fragment會再被定義為ESG Container格式,再於FLUTE Session上傳送。  

圖8是僅使用一個FLUTE Session傳送單一電子服務指引後資料的情況,也就是ESG Single Stream FLUTE Session的實例。前述的一個或數個Encapsulated ESG XML Fragment,會被裝入圖8的ESG Fragment Container(TOI=Y1~Yn)所描述的檔案格式,然後被放在FLUTE Session上傳送。  

服務交易與保護標準(Service Purchase and Protection)  

簡稱SPP的服務交易與保護標準是DVB-IPDC Phase 1的標準集合裡,最難產的一份標準文件。原因是DVB-TM-CBMS標準制訂小組內的部分成員,在制訂SPP標準時,分裂成兩派。一派是由行動電話相關業者組成的,第二派則是由傳統Conditional Access(CA)業者所組成的。  

這兩派人馬所僵持不下的關鍵,就是是否應該在SPP標準文件內,將KMS(Key Management System)也納入標準。行動電話相關業者,希望將改良過的OMA DRM 2.0的KMS納入標準內。  

但對傳統CA業者來說,KMS是一種營業秘密,各家CA業者也各有自己的KMS,這也是CA業者們的競爭優勢所在。因此,在兩派人馬的拉鋸之下,SPP標準最後產生的妥協方式,就是讓SPP標準內包含兩套不同的技術,一套是行動電話業者的OMA DRM 2.0 18 Crypt Profile(Annex B),另一套則是傳統CA業者的Open Security Framework  

(Annex A)。  

基本上,這兩套技術之間,只有兩個共通點:都使用Symmetric Encryption Algorithm作為傳輸加密金鑰(Traffic Encryption Key);進行解密的位置可以是IP層(IPSec)、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SRTP)或內容層(Content Layer, ISMACryp)。  

從Open Security Framework的架構圖(圖9)來看,基本上只是一個框架,讓各家不同CA業者的KMS可以披掛其上,本身並不指定KMS的內部運作規格。而且,在這  

個框架內,允許Simulcrypt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在同一個IP Platform內,可以同時使用由不同CA業者所提供的KMS。  

至於OMA DRM 2.0 18 Crypt Profile,則是一個完整的數位版權管理(DRM)系統。OMA DRM 2.0原本是設計用來管理下載後檔案的使用權,而18 Crypt Profile則擴充了原本OMA DRM 2.0的功能,使其能管理在廣播網路上串流內容的使用權。  

原本的OMA DRM 2.0,須要使用行動電話網路來進行裝置註冊(Device Registration)及版權遞送(Right Delivery),但因為在DVB-IPDC的系統內,行動電話網路只是選擇性的功能,所以18 Crypt Profile加入了新的功能,使OMA DRM 2.0可以適用在只有廣播網路存在的情況。  

DVB-IPDC標準全球發展現狀  

義大利是全球布建DVB-H網路與提供DVB-IPDC服務發展最快的國家。2006年6月,行動電話營運商3 Italia趕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開賽前,開始提供DVB-H行動電視服務。緊接著,Telecom Italia Mobile(TIM)和Vodafone也分別在2006年9月及2006年12月開播DVB-H行動電視服務。這三家營運商所採用的,分別是韓國廠商三星(Samsung)及樂金(LG)的手機。也因此,2007年被視為將會是DVB-IPDC服務,實際開始在全球展開營運的一年。  

由於DVB-IPDC Phase 1標準已經定案逾16個月,因此目前市面上已有少數的軟體公司,開始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如美國的Penthera、芬蘭的Axel與印度的Tata Elxsi這3家公司,都提供了DVB-IPDC Phase 1通訊協定堆疊的相關解決方案。國內目前開發相關技術的研究單位,則包括工研院資通所與訊連科技等。  

DVB-IPDC標準技術未來趨勢  

由於DVB-IPDC Phase 1標準大部分都建構於IP通訊協定之上,所以只要其他廣播網路傳輸技術也能傳送IP封包,DVB-IPDC平台,就可以輕易地被移植。日前才定案的DVB 藍皮書A110與DVB藍皮書A111等DVB-SH標準,是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所主導的一套結合衛星與地面波的行動多媒體廣播傳輸技術。  

不過目前影響歐洲DVB-H普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在收回類比電視的頻譜前,部分國家找不到給DVB-H使用的極高頻(VHF)、超高頻(UHF)或L Band頻譜。  

DVB-SH使用的是S Band與L Band,這在某些歐洲國家可以彌補DVB-H沒有頻譜可用的問題。另外,除了DVB-H原有的5、6、7、8MHz頻寬之外,DVB-SH還定義了一個新的1.7MHz頻寬,以便更有彈性地將DVB-SH服務,塞進可用的頻譜裡。  

另外,基於DVB「不重新發明輪子」的哲學,在DVB-SH上的服務層技術標準,也會是DVB-IPDC標準。DVB-TM-CBMS與DVB-TM- SSP這兩個標準制訂小組,日前也已經開始針對在DVB-SH上使用DVB-IPDC標準的技術問題展開討論。原本的IP Datacast over DVB-H相關標準,若要使用到DVB-SH上,須要針對PSI/SI、ESG等標準進行少量的修改。另外,DVB Data Broadcasting標準(ETSI EN 301 192)也必須修改,以納入DVB-SH新增的Link Layer Inter-burst MPE-FEC功能。  

原名為WorldDAB的組織WorldDMB已經向DVB接洽,希望能合作評估將DVB-IPDC標準,使用在DAB/DMB的傳輸技術層之上的可行性。DVB-TM-CBMS標準制訂小組在2007年3月底,已經和WorldDMB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由於利用現有的DAB頻譜也是彌補DVB-H在某些歐洲國家缺乏可用頻譜的一種可行方法,所以已經有不少公司表明對這樣的技術方案有興趣,包括 Expway、Gemalto、華為(Huawei)、樂金、摩托羅拉(Motorola)、NDS、松下(Panasonic)、S3、三星、西門子 (Siemens)、Teamcast與Teracom等。所以,WorldDMB未來會可能會有兩套行動多媒體廣播的技術標準,分別是南韓的T- DMB,另一套則是IP Datacast over DAB/DMB。  

另外,在DVB-IPDC Phase 2的標準制訂方面,依據DVB-TM-CBMS標準制訂小組今年的規劃,2007年IPDC標準的制訂工作,包括行動和漫遊(Mobility and Roaming)、通知(Notification)以及電子服務指引。  

而包括IP Datacast over DVB-H-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Mobility and Roaming、IP Datacast over DVB-H–Notification、IP Datacast over DVB-H-ESG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與IP Datacast over DVB-H-Content Delivery Protocol(CDP)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都很有可能會在今年內正式定案。  

ESG over Interaction Channel標準目前雖已在DVB-TM-CBMS標準制訂小組內討論,但還須等到2008年第一季左右,這分標準才會正式定案。  

至於DVB-IPDC標準平台上應用層互動電視技術的發展狀況,未來出線機率最高的應是目前透過JCP(Java Community Process)制訂中的JSR-272標準,以及已經於2006年6月定案的MPEG-4 Part 20–LASeR標準。不過照目前的時程看來,與互動電視相關的主題,可能在2007年還排不進DVB-TM-CBMS小組的議程裡。  

總的來說,DVB-IPDC標準是建構於DVB-H傳輸技術上的服務層標準,也是在DVB-H廣播網路上,提供行動電視服務最重要的基礎軟體技術。DVB -IPDC over DVB-H的技術組合,雖然並不是最快完成商品化過程的行動電視技術平台,但卻是全球最多行動電話/行動電視業者進行測試,也是全球最多手機、IC設計及軟體公司投入開發的一套行動電視技術。  

從技術面上來說,若要推廣DVB-IPDC標準,目前最需要的是一套正規的相容性測試規範,以解決各家業者所推出的DVB-IPDC Implementation的相容性問題。  

(本文作者任職於工研院資通所)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元件雜誌75期5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