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一直以來電腦的傳輸介面五花八門,包含USB、Thunderbolt、PCIe、DisplayPort與HDMI等介面,傳輸速度能力各有所長。隨著USB-C滲透率開始逐漸擴散,採用USB-C的USB4整合多種協定,加上日前英特爾(Intel)推出最新標準Thunderbolt 4,增加擴展功能並符合USB4規格,同時即將推出的 Tiger Lake平台將成為第一款整合Thunderbolt 4的行動PC處理器,預期電腦高速傳輸介面進入統一時代就在不遠處。
USB開發者論壇(USB-IF)日前針對MIDI 2.0裝置發布USB規格的更新。該標準由USB-IF、MIDI製造商協會(MMA)與音樂電子事業協會(AMEI)三方共同促成,進而提供MIDI裝置使用者更廣泛的USB連接與傳輸環境。
全球5G部署進行中,繼NTT於1月針對6G通訊發布白皮書後,三星(Samsung)日前也進一步發布6G白皮書,預告6G商業化的時間將可望落於2028年,且主流商業化將於2030年實現。白皮書中揭示6G使用者將從人類擴及機器,並著重如沉浸式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高逼真度的行動立體影像(High-fidelity Mobile Hologram)以及數位摹本(Digital Replica)等領域技術。
日前全球5G技術標準組織(3GPP)於TSG Radio Access Network(TSG RAN)全體會議結束後,3GPP無線接取網路(RAN)工作組主席Balazs Bertenyi接受了線上採訪,針對近期Release 16(Rel-16)凍結、IMT-2020提交至國際電信聯盟(ITU-R)獲認可,以及Rel-17遞延的可能狀況進行簡要說明。
5G部署戰各方開打,電信設備商諾基亞(Nokia)日前發布軟體升級,其將簡化4G LTE頻譜重劃為5G NR的流程,使現行部分4G LTE無線基地台於毋須人力配置的前提,直接「無縫」升級至5G。與此同時,該公司預估首波將可支援100萬座無線基地台,且至2020年底時可達310萬、2021年則達500萬座。藉由該軟體升級,可使用戶快速且經濟地升級無線基地台,以因應往後5G布建。
為了擺脫電信設備商專用的設備,進而降低5G聯網建置成本,各國知名電信商成立了O-RAN聯盟,推動5G開放網路架構,希望建構標準化之虛擬、開放、雲端化硬體平台,讓硬體升級與建構可以更加靈活,並藉由軟體技術來達到客製化、差異化的電信服務。看好Open RAN網路架構的潛在能力,愛立信亦積極投入其中,期能為未來通訊產業帶來嶄新的風貌。
隨著5G布建紛起以及商用網路開跑,全球電信營運商紛紛致力於發展相關重點技術。如Verizon日前宣布,已以5G獨立組網(Standalone, SA)核心架構完成首項端到端資料工作階段(Session)。該核心架構以高階IP技術的Webscale軟體架構組建,預計將於2020下半年逐步採新核心架構轉移網路流量,並於2021年實現全面商業化。
為了實現資料中心高速PCIe傳輸,雲端運算及資料中心基礎架構供應商Liqid日前宣布攜手晶片商博通(Broadcom),推出首個PCI-Express(PCIe)基礎架構平台Gen 4.0 Fabric Reference Design Kit (RDK)。透過整合Liqid Command Center協作軟體及博通PEX88000 PCIe Gen 4.0交換機支援的機架式光纖方案,有望加速下一代資料中心應用程序於Gen 4.0市場的部署。
體感科技結合高速度低延遲的5G技術,可以開拓現場展演、電視節目全然不同的觀看體驗與商機,為此本文將針對擅長製作VR內容的MelodyVR、世界最大的虛擬現實直播平台NextVR,以及製作多款MR節目的The Future Group進行分析。
根據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在2020年3月發布的「2020年行動經濟(The Mobile Economy 2020)」報告研究顯示,至2019年為止,4G已成為全球主流的行動通訊技術,擁有超過40億的連接數,占全球總連接數(不包含授權的蜂巢式IoT)的52%。未來幾年,4G連接數仍將持續增長,並將於2023年達到高峰。
物聯網裝置技術的發展近年備受矚目,顯示器IC供應商Synaptics日前宣布以2.5億美元購併晶片商博通(Broadcom),收購無線物聯網(IoT)業務相關的矽智財權(IP)及資產,進一步發展Wi-Fi、藍牙及GPS/GNSS等無線通訊技術,並鞏固其於消費性物聯網市場中的地位。
工研院適逢47週年院慶,日前舉辦「防疫科技暨南台灣產業科技」特展,與會者遍及產官學界,如副總統賴清德及經濟部部長王美花皆有出席。院方除了藉展會演示防疫科技之外,同時也擘畫南台灣產業科技的創新藍圖,並針對大南方發展推動進展加以解說,一一細數智慧研發/製造等多領域的豐碩成果。
歷經召開為期一週的馬拉松式線上會議後,全球5G技術標準組織3GPP日前宣布Release 16(Rel-16)規範正式凍結,亦即5G第2階段(Phase 2)已宣告完成。但於此同時,由於受到疫情波及,後續Rel-17規範則將可能面臨再次遞延,進而導致相關技術及產品延遲發布。
汽車可說是繼手機之後,下一波科技產業的藍海市場。其中,汽車自駕、聯網、電動化與共享將改變消費者與車輛互動的方式,成為移動新典範,為新型態公司及新商業/營收模式,將帶來極大的可能性。
行動通訊技術發展越趨成熟,嵌入式用戶識別模組(eSIM)應用價值持續凸顯,在消費性領域,eSIM可以節省卡槽空間,簡化智慧手機設計,並解決消費者漫遊時換卡的不便性等;而在M2M方面,eSIM也協助物聯網終端更簡易的聯網,在資產追蹤(Asset Tracking)、遠端維護(Remate Maintenance)、遠端控制(Remote Control)、汽車等應用領域都具備高度發展潛力。
Wi-SUN因具有傳輸距離較長、可相容多裝置的擴展性,以及資安防護能力等特性,適合用於現代聯網裝置的應用布建,如智慧路燈,進而降低能源消耗並提升資料傳輸效率,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全球5G非獨立組網(Non-standalone, NSA)核心架構逐漸朝向標準獨立組網(Standalone, SA)架構方向邁進。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日前便舉辦Thrive China線上研討會,並於會中發布最新版本的5G SA部署指南(5G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SA Option 2),進一步支援相關營運商於部署時可能遭遇的技術問題,並針對5G於全球布建的情況予以討論。
隨著穿戴式裝置近年廣受消費領域歡迎,進而使智慧手環、手表等裝置趨向多元化,相關業者亦紛紛投入研發行列,高通(Qualcomm)日前便宣布兩款智慧手表晶片Snapdragon Wear 4100/4100+已上市發售,除強調較前代性能大幅提升外,亦降低功耗並提升電池續航力,同時也採用12奈米製程,進一步布局智慧穿戴裝置晶片的市場。
隨著5G世代屆臨,5G網路亦有望成為工業自動化中主要的通訊管道,進而於跨域應用中蓬勃發展。菲尼克斯電氣(Phoenix Contact)、移遠通信(Quectel)及愛立信(Ericssion)日前便宣布攜手合作,結合了三方技術,為5G非商用網路中的本地工業應用,開發並部署工業5G路由器,為未來工業聯網技術開展新章節。
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3GPP在5月初宣布,將取消2020年8月底前所有面對面形式的會議,而改以線上電子會議方式,持續進行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