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為了因應5G和AI趨勢所產生的大資料量,需一路打通裝置端到基礎建設各個環節,以形成一條互通有無的最佳通道,而本文將以終端裝置看起,深入探討手機與筆電傳輸介面的發展樣貌及挑戰。
隨著顯示技術與影音內容的演進,高畫質顯示器發展越趨成熟,市場滲透率也逐漸提升。而在日本喊出8K訊號轉播2020年東京奧運的目標後,2020年也成了顯示器市場從4K升級8K的關鍵時刻。雖然目前顯示器市場仍以中型尺寸為主要成長動能,但預估2021年後8K大尺寸的市場需求會慢慢浮現,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廠商投入產品開發。因應此勢,康寧推出新款玻璃基板,以滿足8K大尺寸顯示器製程與效能的需求。
5G帶來高傳輸量、大連結與超低延遲、超高可靠的應用需求,搭配上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即時大資料量的處理,需打通從晶片、裝置到雲端層級的資料中心介面各個關卡,才能輕鬆迎向萬物高速互聯的使用情境,為此各類型傳輸介面也面臨改朝換代的時刻。
全球總體經濟市場與車用生產量趨緩,加劇工業4.0與車用市場發展挑戰,即便如此博世(Bosch)仍擴大研發投入,並積極布局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能力,期能為工業4.0和車用市場帶來另一波成長契機。
USB Type-C僅憑接口統一各種傳輸介面技術,同時又兼具小尺寸,雙面插拔的特性,為終端裝置外型設計帶來不少優勢,已大量進駐於手機、筆電和平板等產品,間接帶動轉接器與擴展塢的需求,其普及之路逐日逼近。
5G涵蓋的頻段廣,從1GHz以下到100GHz都是可能的應用頻段,其中,6GHz以上的高頻技術更是5G前瞻應用的關鍵。隨著頻譜往更高頻段發展,訊號的傳輸特性也將改變,因而帶來新的技術挑戰,使得6GHz以上的射頻與天線設計以及量測方法產生變革。而因應高頻設計趨勢,空中傳輸(Over The Air, OTA)量測也成為5G高頻量測的一大要點。如何因應不同的測試需求,設計出適合的OTA量測環境,並確保量測的精準度與穩定性,也成為OTA量測解決方案的主要任務。
在行動裝置、工業物聯網與自駕車發展趨勢下,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感測技術熱潮不減反增。不僅可應用於智慧手機與頭戴裝置,提供人臉辨識、距離感測與相機輔助對焦功能,更為工業監控及自駕車光達、手勢辨識應用帶來許多加值服務,提升製造產能與安全的作業(駕駛)環境,促使更多晶片商投入其中,包含艾邁斯(ams)、英飛凌(Infineon)、亞德諾(ADI)與意法半導體(ST)等廠商,皆積極推出相關方案,其能在3D感測潮流中,找到一個乘浪而起的新契機。
物聯網帶動各式各樣聯網標準興起,從以個人為中心的聯網、區域聯網到廣域的聯網技術,每個環節都有其代表的聯網技術,使用者依照使用需求,選取相對應得聯網標準,然而,在Wi-Fi 6標準的發布,將有望打破各種聯網技術的隔閡,單一路由器將有望整合Wi-Fi、Zigbee與藍牙等聯網技術,讓使用者可跳過選取不同聯網技術的環節,以更直覺化、更便利的方式使用無線網路,為家庭智慧化帶來嶄新的發展契機。
為迎接市場快速變化競爭加劇的環境,以及需求開始走向客製化的趨勢,製造業面臨了不改變就會凋零的階段,促使相關供應鏈廠商積極轉型朝向工業4.0目標前進,但卻經常受限於成本壓力舉足不前,而這需要從傳統思維的改變做起,否則將陷於故步自封的窘境。
工業物聯網(IIoT)發展帶來高度生產效能,卻也衍伸資安威脅。趨勢科技針對無線電安全於工業設施、關鍵基礎建設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了系列深入研究,歸納出重放攻擊、偽造指令、緊急停止、惡意配對與惡意韌體等五大潛在風險,企圖藉此先行防範工業安全的疑慮。
要實現萬物互聯是5G的願景之一,而NB-IoT是5G物聯網應用重要的一塊拼圖,因而吸引產業鏈投入布局。為加速NB-IoT雲到端的串聯,系統廠商也投入布局,並透過安全雲端平台方案保障物聯網資料安全。
美國與韓國的5G行動服務率先在2019年4月起跑,正式揭開5G行動服務商用序幕。然而,5G涵蓋的頻譜更廣,且3GPP為5G定義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MBB)、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RLLC)、大規模機器型通訊(mMTC)三大應用場景,使5G對傳輸效能的要求更高、技術開發更為複雜,整體布建成本也隨之提升。因此,儘管部分國家已推出商用服務,但也有許多電信業者仍在觀望5G市場,同時也不斷思考如何增加5G業務收入。
近年來,烏干達政府積極推動資通訊產業的發展,並訂定一系列資通訊發展策略與投資計畫,加上烏干達位於中非之地理條件,利於扮演樞紐角色,也吸引各國廠商投入,共同帶動烏干達固網寬頻發展。
工業4.0浪潮來襲,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數位化轉型,提升工廠運作與生產效率,成了工業市場關注的議題。而為協助業者加速將聯網解決方案導入終端應用中,愛立信也推出新的工業聯網解決方案(Ericsson Industry Connect),提供企業專用的行動網路解決方案,簡化設備聯網流程,幫助工廠加速完成數位化轉型。
半導體技術的演進,使得毫米波的應用變得可能;而通訊與感測應用對於效能要求的提升,更突顯毫米波開發的必要性。為加速毫米波在各領域的商用化,產學研單位也持續投入開發,為毫米波商業競賽備戰。
第六代行動通訊(6G)大約還要約10年才會問世,但可預期相關標準將在未來幾年內展開。而市調機構Gartner指出,動態頻譜、軟體無線電以及30~300GHz的至高頻段,將會是驅動6G網路產品發展的關鍵技術。
在5G邁開商用腳步的同時,技術標準的探討也持續進行中。而為能協助產業跟上技術規格的發展趨勢,各國標準組織在積極參與3GPP國際標準會議的同時,亦積極展開交流與合作。因應此趨勢,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也在2017年與韓國電信技術協會(TTA)簽定MOU,建立定期交流機制,而雙方也在近日共同舉辦「第一屆TAICS-TTA聯合研討會」,盼能藉此整合台灣與韓國的產研能量,強化雙方在5G國際標準組織與產業的影響力。
一直以可編程技術為發展重點的Xilinx,2018年3月正式啟動策略轉型工作,憑藉資料中心產業連續十年的成長取得好成績,業績表現連續十四季成長。面對人工智慧(AI)的大趨勢,未來已經沒有一個架構可以滿足所有的應用需求,深度學習算法迭代迅速,傳統硬體設計週期趕不上AI發展的速度,靈活彈性的架構才能應付AIoT時代的需求。
近幾年全球環保意識漸升,減少碳排放量成了各國政府致力達成的目標,而油電混合汽車與電動汽車也在此風潮下興起,進而帶動汽車電子市場的需求。其中,如何提升電動車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以及可行駛的時間和距離,更是車用半導體業者關注的議題。因應此趨勢,德州儀器(TI)也推出新的電動車系統監測與保護設計方案,盼能藉此提升汽車性能與安全性。
低功耗聯網技術無論是LPWAN或短距技術,2019年皆將呈現新的發展局面,前者在5G大規模機器通訊應用前景的激勵下,部署規模正日益擴大;後者則積極展現藍牙、Thread、Wi-Fi、Zigbee、Z-Wave優勢並以網狀網路為目標,延伸應用觸角及版圖。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