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近期市場多有麥克風陣列的話題產品,智慧喇叭就是一個實際的熱門案例。智慧喇叭使用多麥克風組成陣列取代單一麥克風,目的是提高語音識別的可靠度,以達到更佳的使用者互動體驗,目前市場上主要的核心技術分為波束成形(Beamforming)與盲源偵測(Blind Source Separation)。
工業機器人商機成長潛力一片樂觀。延續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盛況,2018年在ABB、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庫卡(Kuka)等廠商帶動,加上3D視覺感測技術導入,預計工業機器人市場將持續升溫。
工業物聯網(IIoT)並非為了取代目前的自動化因而以新工具取代舊工具,相反地,其潛力在於以企業規畫、排程與產品生命週期系統來連結自動化系統。本文分析此連結如何在整個企業價值鏈中執行讓企業更能掌控,以及IIoT在智慧型製造業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待解決的挑戰,並分析它對於既有自動化架構的影響。
工業物聯網(IIoT)成為智慧製造的核心系統,由於其系統龐大、應用多元,單一的通訊標準已難因應全部需求,因此在不同的子系統中,必須各自採用適合的通訊技術,方能提升整體效能。
搭載電池的裝置已經隨處可見,人們隨時隨地需要為裝置充電,快速充電逐漸成為標準功能需求,電子產品電源轉接器小體積大功率的設計趨勢,為電源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因此德州儀器(TI)宣布推出新款主動鉗位返馳式(Active Clamp Flyback)電源管理晶片組,協助設計人員提升個人電子裝置效率,並縮小電源供應和充電裝置的尺寸。
人工智慧(AI)平台無疑開啟另一波5G殺手級應用。從4G到5G的演進過程,不僅是網路的複雜性更高,其須管理的設備裝置與種類也都隨之增加,因此需要有更自主化的人工智慧(AI)平台來協助電信商提升營運效率,同時打造新型態的商業應用模式。
物聯網應用包山包海,近期最熱門的無非是具備遠距傳輸、低功耗、低資料量與高穿透率的低功耗廣域網路(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 LPWAN)技術,其中又以NB-IoT最受矚目,在應用上,智慧城市、智慧三表、環境基礎設施、分散式設備等近期都被看好將進入商業化應用,研華也推出WISE-4471、WISE-4671物聯網無線感測終端,搶占火熱的商機。
預計在2030年,道路上1/4的汽車都是自動駕駛,但是哪家公司能夠率先推出自駕車呢?自駕車是一個產值數兆美元的市場,在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重大障礙;但其也能解決一些由來已久的問題,如污染、塞車、城市停車和事故發生率。
自動駕駛、車聯網與電動車就是這波汽車電子發展的三大主軸,這三大趨勢之間各自都有完整複雜的產業鏈,也帶動龐大的商機;台灣汽車電子產業以元件、模組為主,建議在車輛零件具有優勢的系統,搭載ICT技術,深耕並打入汽車電子產業鏈。
智慧城市等物聯網應用的發展,帶動了低功耗物聯網的需求。不同的通訊技術皆有其優劣勢,必須將適當的技術導入在適當的應用才能達到最高效率。近年來亦有廠商提出支援多通訊協定的產品,讓開發者設計更靈活。
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堪稱當紅炸子雞。蘋果(Apple)在iPhone X使用基於VCSEL的3D感測人臉辨識,帶動3D掃描和手勢辨識(Gesture Recognition)等感測技術蓬勃起飛,連帶使得VCSEL近期發展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從布建智慧城市的安防監控與警政維安,到智慧工廠的機械手臂、機械視覺等各種高階影像應用,都屬於電腦視覺與智慧影像分析的產業範疇。而隨著近期Google大力投入無人車與自動駕駛,輝達(NVIDIA)積極導入智慧農耕機,與各種來自醫療、交通等不同垂直市場的智慧影像需求,高階影像分析在各個產業擴大應用,均促使著影像設備市場大幅成長。
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在促進物聯網(IoT)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WSN的優點在於它的功耗極低、尺寸極小且安裝簡便。對很多IoT的應用而言,如安裝在室外的應用,WSN可使用太陽能供電。當室內有光,系統就由太陽光供電,同時為微小鈕扣電池或超級電容器充電,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為系統供電。
積體電路(IC)是所有現代安全系統的根基。積體電路所提供的邏輯機制,本身可用來控制感測器或是扮演感測器的角色。IC驅動著各種最終元素,藉以達到安全狀態,另外它們也可作為平台,讓軟體在這類平台上運作。
電子商務競爭越演越烈,倉儲物流管理成為重要環節,促使工業網路服務業者建立新一代倉儲物流架構,盼能提升商品配送的效率,並藉由有線與無線網路的配合提供穩定的網路通訊環境,降低系統故障率,為台灣電商市場帶來更高的效益。
工業4.0時代來臨,無線通訊與定位技術成為智慧製造體系發展關鍵,業者紛紛將Wi-Fi與藍牙技術導入產品,提升裝置即時通訊效能與定位精準度,以更強大的智慧功能實現對IIoT的願景。
工業物聯網被視為下一代製造系統的骨幹架構,透過OT與IT的串連,讓製造系統中各環節的資訊可以被完整擷取並無縫串流,從而達到智慧製造願景。
物聯網應用的發展,讓各式終端裝置不斷成長,而行動裝置、穿戴裝置與IoT節點等皆是依靠電池運作的設備,因此對於耗電量與換電週期都有高度要求。羅姆(ROHM)為此發表搭載低耗電Nano Energy技術的內建MOSFET降壓型DC/DC轉換器,協助達成物聯網十年換電週期的目標。
因應下世代科技產業的發展,無論是5G、物聯網(IoT)、無人車與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應用,皆須透過硬體與軟體的相互支援,才能實現相關技術的開發。因應此趨勢,是德科技(Keysight)跳脫過去硬體供應商的角色,投入軟體開發推出PathWave平台架構,目標成為整合方案供應商,協助客戶加快從概念到製造及部署的產品開發過程,打造出創新的產品設計。
水資源缺乏日益嚴重,提升用水效率包括降低漏水率為政府施政重點,中國也定下2017年公共供水管路漏水率應控制在12%以內。NB-IoT應用於智慧儀表,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布線、設備成本、環境要求、耗能等問題,使讀表穩定可靠。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