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大量5G小基站須融合現有通訊接取網路。基地台各設備單元間主要以光訊號傳輸,eCPRI等新介面標準可望改善光通訊成本效益。藉由新PON標準,5G將可融合被動光纖網路等寬頻建設,另外也可運用IAB避開光纖布線的地理限制。
都會網路和核心網路的頻寬需求在全球市場持續成長,已超越當今技術的支援能力。以資料中心為核心的學術研究,以及企業和消費應用則需要效率更高、性能更強的運算,而這也超出了傳統技術所能企及的水準,分立式解決方案已經無法滿足性能、散熱和頻寬等需求。
行動網路業者開始提供5G服務,全世界則殷切期盼這項全新行動網路技術的各項效益。消費者可預期5G提供更高頻寬、更短的延遲時間,以及各種更先進的服務,不過也必須承受代價。對客戶而言,價格將隨提供的服務內容上漲,但是對行動及網路業者而言,則需面對成本劇增的問題,並期望能以短期的痛苦換取長期利益。
時效性網路(TSN)扮演製造商轉型工業4.0的關鍵角色,把資料從原先儲存在與外界隔絕的資料庫裡面拉出來,串聯到工廠廠區設備、伺服器和前端辦公室等,資料彼此並存與交流,突破工業通訊長期無法妥善利用資料來存取和改善製造環境的困境。TSN可順暢地傳遞資料的結果,也同時創造了為製造商轉型工業4.0的5種途徑。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Niels Bohr曾說過:「預測並非易事,尤其這關乎未來。」而Halifax侯爵也曾表示:「當預言家最有力的條件,就是記憶力要好。」如果LTE代表長期演進技術,5G代表的就是進階版的長期演進技術。不過,探討有著6G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於快速擴展的物聯網(IoT),「本地思考,全球行動」是最高指導原則。傳統上,決策形成一向都集中在雲端與網路的中心,所有的資料與智慧都往內部移動。這樣為網路技術與商業模型帶來龐大的壓力。未來人們必須刻意把多數的「思考」向網路的終端移動,讓中央系統空出來,以資料趨勢與規律的整合為基礎,進行較長期的策略性決定。
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是一個兼具運算資源與無線網路的平台,5G透過融合雲端運算平台及行動網路的行動邊緣運算技術,將運算能力擴展到網路邊緣的位置,以實現低延遲率與高可靠性以及大傳輸速率的服務,同時達成用戶設備(UE)的入網身份驗證、移動性和漫遊等功能。
在無線數位通訊運用上,射頻微波接收機專門處理來自天線的高頻訊號,並取得有用的資訊。靈敏度(Sensitivity)是接收機一項重要的規格,定義是能讓接收機正常工作的最小接收訊號,另外與靈敏度相關的參數包括接收系統的雜訊指數(Noise Figure, NF)、位元傳輸速率(Bit Rate),以及達到某個位元錯誤率(Bit Error Rate)所需位元能量對雜訊單邊功率頻譜密度的比值(Eb/N0),後者與採用何種調變/解調技術有關。
非授權頻譜領域技術發展已有數年,如今,距離推出5G NR Release 15之後僅兩年的時間,3GPP已在七月初完成Release 16,支援在非授權頻譜使用5G NR,簡稱NR-U。
物聯網(IoT)正在改變所有產業的業務,而在這高度互聯的時代,5G成為實踐新物聯網經濟的基礎。各公司視物聯網為下一次工業革命,並為「實際接入端之應用場域」加入更多使用智慧運算的應用;像是建設智慧工廠、智慧醫院(例如:遠端醫療與診斷)、智慧園區、智慧體育場、智慧城市、智慧電網,簡而言之就是智慧企業。
從2020年起,預計今後10年每年將發射大約1,000顆衛星,提供電信、電視廣播、地球遙感觀測、天基(Space-based)網際網路及導航服務。
隨著全球人口與車輛逐年不斷增加,改善交通安全仍是各國努力的目標。自2000年至今,儘管交通事故死亡率將低了一半以上,從每10萬輛車中有135輛車死亡降低至64輛車,但死亡總數卻持續攀升。造成交通事故層出不窮的原因,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報告顯示,駕駛員行為占了94%交通事故。
雖然數位相位陣列在商業以及航空航太和國防應用中不斷成長,但許多設計工程師對相位陣列天線並不算瞭解。相位陣列天線設計並非新生事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一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大多數文獻僅適合精通電磁數學的天線工程師。
近年於消費市場中的穿戴裝置數量大幅提升,但使用時也易產生ESD/EOS等風險。若要降低閂鎖效應,可於Type-C接口適當選擇TVS保護元件,避免危險產生。
現今的行動物聯網路建設即將進入下一個里程碑,國內各電信商的第五代行動通訊(5G)頻譜已競標完畢,並開始鋪設新世代網路的基礎建設,整合舊有4G長程演進計畫(LTE)、窄頻物聯網(NB-IoT)、LTE-M等不同通訊技術,建立國內和跨境的連線管理平台,以提供一般民眾服務以及商業和工業等各式終端設備,包括智慧穿戴、智慧三表,甚至在車聯網和綠能管理等各領域,新世代的通訊科技都提供了不同的應用服務。
USB-C在消費性電子裝置的滲透率逐年攀升,帶動高速傳輸應用的發展,其終端裝置充電、安全與效能的使用仍備受關注,特別是充電產生的安全疑慮,本文將討論USB PD規範的可程式設計電源供應如何解決終端裝置充電問題。
在無線通訊運用上,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 PA)電路設計的基本考量為線性度及效率的問題。考慮發射端,功率放大器的線性度影響到訊號的輸出品質,而效率則決定了電池使用及待機時間的長短。一般而言,這兩項參數是互相抵觸的,所以如何在線性度與效率之間做取捨,是設計製作功率放大器的重要指標。
USB4終端認證預計在2021年開放測試,複雜程度遠超過歷代規範,測試時間也比TBT3長。USB-IF公布USB4規範當中,線纜、連接器、供電標準和需求較USB 3.2更加嚴謹,線纜設計、品質與穩定性是重要關鍵。
工業4.0(Industry 4.0)是將實體基礎設施,進行數位化轉型,基礎設施牽涉技術面向甚廣,從擷取資源、製造、電力、推向市場、營運和服務,到城市的營運管理,市民的健康福祉。實現工業4.0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下一代的網路連結,即今日的LTE及不久之後的5G。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已經發布法規制定通告(NPRM),預定變更專用短距離通訊(DSRC)用於車聯網(V2X)安全應用的5.9GHz頻段分配,並將大部分頻段(45MHz)分配用於商業用途,例如一般用途Wi-Fi及蜂巢式網路應用。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