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第四波工業革命推動了數位製造的發展,並將許多新情境融入到生產流程中(如圖1所示)。這些情境依賴許多基本的設計原則,其中包括了元件互連、資訊透明化、技術輔助、以及去中心化的決策。要在現代智慧工廠中實現上述所有原則,先決條件必須要有先進的無線通訊技術。這些技術促成了許多方面的應用,包括製程自動化、資產追蹤、機具控制、內部物流、以及基礎設施聯網等領域。
工智慧(AI)及其子集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均代表著人類生存時代的重要階段性變化,雖然還有一些具爭議性的道德問題,但它們所提供的潛在效益實在令人難以想像(圖1)。
無線充電技術已存在一段時間,但近年來隨著感應無線充電技術的普及,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若要讓無線充電真正無所不在,並提供更好的終端使用者便利性(例如提高放置的自由度),無線充電解決方案需要進一步發展,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應用磁共振技術。以後者而言,它需要高傳輸頻率(數個MHz),並且將對發射器和接收器裝置內的標準矽功率技術帶來重大挑戰。
物聯網(IoT)對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工作、娛樂和日常任務。互聯裝置有幾百億台,且每週增加幾百萬台,很難想像全球網路將多大程度改善人們所生活的世界。
時效性網路(Time-sensitive Networking, TSN)是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定義的專用於使乙太網路更具確定性的一種網路拓展。汽車、工業和高性能音訊等產業使用多個網路裝置進行即時通訊皆可從TSN標準中受益。個體使用者和企業均使用以頻寬為導向的乙太網路和無線乙太網路通訊。例如,連接乙太網路使用瀏覽器時,在開始影音播放之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延遲。儘管大家都偏愛快速互動,不過對於普通用戶如果每100次點擊中有一次點擊效果差一級,通常是還可以接受的。
愛立信(Ericsson)公開的一項研究顯示,2020年,5G行動標準的使用人數將達到全球人口的15%,並且5G使用者的數量到2022年將突破5億大關。預測結果同時表明,在今後6年裡,每天都會新增超過100萬的行動寬頻使用者,這意味著,到了2022年底,總共將增加26億5G新使用者。
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ML)已在商業市場愈來愈受到歡迎。根據GigaOm的《AI at the Edge:A GigaOm Research Byte》報告,過去6年間應用在最大型的AI訓練模型上的運算,平均每100天就增加一倍,而這也讓AI運算增加三十萬倍。
第五代行動通訊(5G)系統的發展,源起於2012年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 ITU-R)[1]所設下的IMT-2020[2]與未來發展藍圖,自此開始下世代行動通訊系統的願景與技術研究,而全世界各國家、產業組織、與國際公司也紛紛投入發展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的行列。
智慧物聯網時代來臨,固態硬碟(SSD)應用於消費電子、伺服器、工業電腦等,需求強勁且大幅攀升。工業電腦系統儲存裝置已擺脫機械式傳統硬碟,全面換上固態硬碟以因應各種嚴苛應用環境與使用情境,舉凡精簡型電腦、嵌入式POS端點受付機、售票機、運輸交通閘口、互動式資訊站、電子廣告看板、交易自動提款機、智慧醫療儀器、網路交換機、訊號基地台及終端感測器等大大小小的工業電腦,針對特定的應用執行同一種任務,需求容量不高,期待穩定的效能與長時間運作,因此固態硬碟對於各種工業領域應用,能提供高效能與穩定運作極為重要,工控固態硬碟模組廠需深入了解各種應用帶來的挑戰,提供適合該應用的固態硬碟儲存裝置。
物聯網與大數據發展為資料中心帶來龐大的數據處理負擔,為了有效舒緩資訊流量負載,晶片、模組商相繼開發新的設計方案,矽光子光路與積體電路的整合也已經開始受到光通訊科技業界高度的關注。
Wi-Fi正在改變充電站和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 EV)的充電系統。多家大型EV業者已開始朝Wi-Fi解決方案發展,讓使用者能更輕鬆地充電並提供新的加值服務。在設計EV充電解決方案時,系統架構非常重要。為掌握此新興應用,本文將解釋為什麼須打造以Wi-Fi為基礎的EV充電方案,以及應如何選用最適當的硬體架構。
除了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技術,5G通訊因為具備高可靠度與低時延遲的特性,更成了製造業進行數位轉型的關鍵一環,同時也是製造產業最受注目的議題之一,盼能透過工業物聯網與5G技術的合流,加速實現智慧製造願景。
產生大功率射頻能量的電晶體通常與通過空中傳輸訊號的電信系統供電相關聯。然而,這種能量也用於其他許多目的,如點燃鐳射、加速粒子或產生熱量。在後一種情況下,能量場變得足夠強,足以將材料的溫度提高到特定值。這種射頻能量(也稱為射頻功率)是治療從皮膚老化到腫瘤、心臟疾病和原發性高血壓等各種疾病的醫療系統的驅動力。射頻電源最初是電力的基本來源,在發明後迅速過渡到真空管,今天又過渡到固態元件。因此,如今的醫療系統使用各種射頻功率電晶體來產生射頻功率。
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對各種資料收集需求的適應能力將影響整體系統的運作效率,而如何整合資訊(IT)與自動化(IA)系統需求,更彈性地處理龐雜的資料,提升系統的運作效率,遂成為IIoT解決方案開發的一大重點。
1954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推出採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技術的彩色電視機,正式將CRT顯示技術商品化。到了1968年索尼(Sony)的CRT特麗霓虹(Trinitron)開始量產,直到21世紀最後一間CRT工廠熄燈,四、五十年來,CRT主導了大部分時候的顯示器技術。
小型基地台的作用會隨著通訊世代演進。本文將說明有關最新小型基地台環境趨勢的實用見解,以及有關如何克服使用5G將可能帶來的RF挑戰。
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的發展,源起於2012年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訊部門(ITU-R)所設下的IMT-2020與未來發展藍圖,自此開始下世代行動通訊系統的願景與技術研究。而全世界各國家、產業組織、與國際公司也紛紛投入發展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的行列。發展至今,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即IMT-2020系統)在全世界期待之下,將於2020年面世,並肩負起下世代行動通訊發展之任務。
硬體設計並不容易。隨著需要支援的標準越來越多,以及高效能應用的複雜性呈現指數成長,開發人員因此致力於在不斷擴展的標準、協定、規範以及結合更高速的串列資料傳輸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近年工廠數位化喊得震天價響,邁向工業4.0似乎就能一步登天。但橫在美麗願景之前的,卻可能是冗長繁雜的細部改善。轉型已箭在弦上,遵守新網路安全產業標準,建立透過雲端與其他工廠系統同步運行的工廠,勢所必然。
自動駕駛的技術協作有助於促進自動駕駛和證明其是安全、高效和可行的。自動駕駛汽車(AV)正迅速從炒作走向現實。根據Emerj報告,記載了11家最大的汽車廠商計畫,其中包括本田、豐田和雷諾-日產在內的幾家最早將於2020年部署。 然而,很明顯,部署批量生產的自動駕駛汽車比傳統汽車有更多的要求。自動駕駛需要與駕駛員、其他車輛、基礎設施進行積極的互動,並且需要更多的驗證。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