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田間物聯網涵蓋了農林漁牧範疇,建構自長年的田野經驗背後的數據研究累積,藉由科學方法描述數值所表示田間即時發生的現象,進一步判斷、分析做出對應處置;這項技術不僅是電子電機技術的整合,更需結合大氣科學、土壤化學、生物科學、電化學、環境科學等各種領域知識的整合,隨著聯網方式以及感測器技術進步,物聯網將可以更深入於各種應用領域。
體感是透過偵測與辨識使用者的肢體動作來控制周圍的電子裝置,它除了在觸控與聲控都不方便實施的時候有特別的需要性,近年來更結合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等技術而成為熱門的人機互動介面,在遊戲、導覽、醫療及機器人等領域都有很多創新的應用。
人工智慧(AI)支援的智慧家庭市場正在迅速發展。最近的市場行動聚焦於使AI助理在家中變得更有用和無所不在。
物聯網(IoT)目前是日常生活中的現況。從公用程式基礎設施、工業控制應用程式、醫療設備到智慧家電、運動手環以及單車共享服務,更遑論智慧型手機與聯網車輛,現今的物聯網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無所不在。
工業4.0(Industry 4.0)製造工廠的下一波革命,將會提高彈性與降低成本,但隨之而來的安全議題必須受到重視。而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是整體安全的一部分,象徵用戶的信心,可確保設備在要求正常運行時能夠執行其安全機能,本文將探討功能安全對工業4.0帶來哪一些影響。
汽車電子工業隨著電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ADAS)不斷提升,加上與第五代行動通訊(5G)互相搭配而日趨蓬勃發展。自駕車依照SAE J3016對自駕車的分類由Level 0至Level 5,目前各廠家的自駕等級約在Level 2及Level 3,預計在2025年之前,將會出現無論在任何路況、任何環境均可達Level 5的自駕車行駛於路面。
近幾年,穿戴式裝置提供越來越多生理監測功能,甚至強調「全天候」監測。而隨著使用者配戴時間拉長,裝置的安全性也更顯重要,從電池、材質、裝置溫度到資訊安全,都成為安全標準規範的範圍。
設計與實現一個光學心率監測(HRM)系統(又稱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簡稱PPG)是一項複雜、涉及多個領域的專案。設計要素包括人體工程學、訊號的處理與過濾、光學和機械設計、低雜訊訊號接收電路,以及產生低雜訊脈衝電流。
2018年6月國際標準組織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全會(TSG#80)批准了第五代新無線電(5G NR)行動通訊技術標準獨立式(SA)功能凍結,這意味著5G標準按時完成,5G網路商用進程隨之開啟。
無線藍牙耳機的音訊市場正在快速成長。人們已經習慣了無線音訊系統,行動電話產業正在邁向一個沒有音訊連接器和線纜的世界。大部分的一般使用者在想到藍牙音訊時,出現的畫面多是笨拙的耳罩式耳機,且少有額外功能。
隨著自動駕駛車時代的逼進,半導體公司也踏進了相關標準、方法、設計方案等重要討論的核心。無論是傳統汽車製造商或新成立的汽車創新廠商,都在問:「半導體公司如何打造自動駕駛汽車?」
隨著第五代行動通訊網路(5G)預計將會在2019年及2020年陸續提供網路商用服務,因此手持行動通訊裝置的製造商需要了解其產品(手機、平板、穿戴式裝置等)在5G毫米波(mmWave)空中下載(Over The Air, OTA)的射頻(Radio Frequency, RF)測試方法有哪幾種方式已經被國際標準組織(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CTIA: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Association)允許接受使用,並且讓研發工程師清楚的知道在驗證其產品時需要測試的項目有哪些。
最近物聯網(IoT)相關的文章充斥在許多電子工程雜誌或期刊,數量上也堪稱不計其數。眾所周知雖然物聯網的服務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但有些基礎的特性卻都是大同小異。舉例來說,不論該技術的應用為何,可以肯定的是,需要持續存取不斷增加的大量數據,以利後續的分析、操作和比較。因此如何處理這些數據是至關重要的。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IoT)與大數據(Big Data)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原先僅擁有計步器等簡單功能的穿戴式裝置正快速演進至能夠感知與擷取資料的智慧化穿戴式裝置。從具感測心率、體溫與血壓的監測器到夜視裝置,甚至平視成像顯示器等,智慧穿戴式裝置已儼然成為消費性、醫療保健、軍事和工業市場的一部分。
過去這段日子以來,無論走到何處,似乎都可以聽到有人談論工業物聯網(IIoT),甚至從這項趨勢衍生而出的特定應用,也開始在各個產業嶄露頭角。舉例來說,工業4.0就是專為生產設備而發展出來的概念,在現有的電網裡,智慧電網就是工業物聯網的實作案例;而數位油井,則是石化及天然氣產業的工業物聯網實作案例。儘管這些衍生自工業物聯網的應用各自擁有專屬詞彙與流程,但是其中所涵蓋的技術和優勢大致相同。另外,雖然各大企業無不積極導入工業物聯網以求發揮其潛能,但是要精準預測500億個裝置能否在2020年順利完成串連,仍還比較難預測[1]。根據專家預估,2015至2025年之間部署的全新聯網裝置當中,有將近半數將來自工業領域[2]。也就是說,在工廠、測試實驗室、電網、煉油廠,乃至於基礎建設中實作工業物聯網的作業,都是由工程師與科學家擔任主導角色。
將相位陣列雷達與主動電子掃瞄陣列(AESA)運用與部署在航太與國防市場已足足十年有餘,這段期間,已經從最開始採用類比波束成形系統持續轉移至更高等級的數位波束成形。系統工程的目標也持續要求近距元素式(Near Elemental)數位波束成形設計,以達到最大的彈性與可程式化能力。然而要轉移至近距元素式數位波束成形必須克服許多挑戰,包括從校正、數位控制、時脈分布、本地振盪(LO)、功率、處理資料量、一直到電子元件的物理尺寸限制。射頻IC在無線通訊產業的多層面進展持續造就出更高整合度的RF設計,如今實際建置在數位波束成形陣列的每個元素已成為事實。
工業4.0(Industry 4.0)為未來的工廠帶來一個新願景,在這些未來工廠中,安全至關重要。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象徵用戶的信心,其確保設備在要求正常運行時能夠執行其安全機能。相較於其他形式的安全性,其更貼近於實用層面。由於積體電路(IC)是建置功能安全的基礎,因此IC也就成為工業4.0的基石。
打造便利的行動生活是科技技術不斷更新的首要目標。目前貼進人身的行動裝置,也皆已走向通訊無線化發展的里程,下一步正朝著電力無線化發展的趨勢邁進,而共振式無線電力傳輸就是一項打破距離框架,實現無線充電的關鍵技術。
無線充電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其功率與效率也日益精進,滿足更多元的應用需求,包含智慧穿戴、智慧醫療,甚至是機器人等類型。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磁共振技術,繼續強化無線充電的效率,為無線充電產業開啟新契機。
近十年來,智慧家庭應用持續發展,上市產品和智慧家庭裝置的數量皆穩定成長。Futuresource Consulting近期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全世界的智慧家庭裝置今(2018)年銷售額將達60億美元,預測至2021年,銷售額可望成長三倍。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