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發光二極體(LED)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不再是新鮮事物,行動應用、廣告標誌、液晶電視背光、照明和汽車LED燈光隨處可見。LED燈具價格走低、能效升高,讓設備廠商獲得重新設計產品的動力,然而每種產品都需要不同的LED驅動器。
可攜式裝置無線充電的優勢遠遠不止於擺脫線纜的束縛。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早在2013年就開始在其智慧型手機中整合無線充電功能。未來,行動設備的無線充電功能有望像Wi-Fi和藍牙一樣普及。
1920年代利用火星塞啟動的汽油引擎問世,開啟了車用電子時代。在近百年後的今日,車用電子系統,從點火系統跨入了視聽娛樂、動力系統乃至於控制系統。汽車電子所發展出的龐大商機,儼然成為超越消費電子的最新戰場,更是各種新科技應用的最佳實驗場。從實體動力到虛擬實境,一再挑戰了技術的極限。無人電動無線充電車搭載虛擬高速聯網視聽娛樂,成為個人化的移動城堡,不再只是漫畫或小說的癡人說夢。車電系統是邁入科技新紀元的鑰匙,而「安全」更是打造鑰匙的關鍵技術。
隨著世界各地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的新聞,讓人們對未來運輸充滿新的願景,也牽引出如何確保車輛安全的議題,因此ISO 26262車輛電機/電子系統(簡稱車電系統)之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國際標準應運而生。
久以來,電流檢測是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BMS)中所使用的重要功能,這是用來監測及保護高容量電池的模組。無論是在鋰離子或密封鉛酸蓄電池型式中,電流量測都被用來保護電池被錯用,並藉由在過電流(Over-current)情況中提供緊急停機功能來確保電池的安全使用。
大多數業者已經為物聯網(IoT)做好準備,明白智慧聯接將能夠為業務和客戶帶來新的價值。但是,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呢?業者所創建的特定物聯網解決方案將取決於其獨特商業模式和市場戰略,但同時也須考慮一些技術因素。本文將探討布建物聯網設備時須注意的事項。
近期在各方討論之下,大眾開始注意到自動駕駛車輛的發展情況,尤其是Google的測試車幾乎不需人類協助,即可行駛數千英里。
在不久的將來,汽車電子行業註定要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革,汽車製造商將很快開始推出具有半自動(Semi-autonomous)控制功能的車型。各種外部感測器將可以採集所有相關潛在危險的準確資料,然後,這些資料將被傳輸到汽車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並且告知系統前面路上可能發生的危險。
近兩年的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各大車廠皆推出車聯網的應用概念,兩大行動裝置作業系統開發商蘋果(Apple)與Google也正式跨足汽車領域,分別發表CarPlay和Android Auto平台。
物聯網(IoT)旋風已經席捲汽車產業。從資訊娛樂系統開始,IoT已逐步演進,並在令人振奮的全新汽車對各類物體(V2X)架構中融合了感測器、定位、蜂巢式,以及短距離通訊技術,將能提升安全性與駕駛體驗,並加速無人駕駛車的發展。
現代的車用數位視訊錄影系統(DVR)會利用加速度計(重力感測器)來量測車上的加速度。這使得DVR能夠在有預先定義的事件發生時(像是緊急煞車或是碰撞),對於所錄影的視訊以浮水印的方式加上日期/時間/加速度等資訊。在將視訊儲存到系統記憶體例如硬碟或是SD卡時,這種浮水印是相當有幫助的。
目標檢測和識別是電腦視覺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在電腦視覺中,首先是將場景分解成電腦可以看到和分析的元件。第一步是特徵抽取(Feature Extraction),即檢測圖像中的關鍵點並取得有關這些關鍵點的有意義資訊。特徵抽取過程本身包含圖像準備、關鍵點檢測、產生描述符(Descriptor)和分類等四個基本階段。在實際運作上,這個過程會對每一個像素進行檢查,以檢視該像素是否有特徵存在。
新型USB Type-C接頭,具有更高的效能且方便消費者使用,高端電子裝置廠商爭相在其裝置中應用該新接頭。然而採用該新標準時,製造商必須謹慎選擇一種方式,不僅能夠快速加入新接頭,而且在標準從初級開始變化時允許靈活升級。本文討論在選擇Type-C控制元件設計時的幾個重要方面,包括在標準發生變化時能夠進行升級,能夠跨越不同平台及未來平台使用,容易與現有設計、電源及尺寸整合。
總有一天,可佩戴的可攜式醫療設備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事實上,我們不會再將它們視為「設備」,而是更在意它們提供的各種服務。隨著無線連接的持續發展,以及醫療行業向門診服務模式的轉變,設備研發人員如果能夠提前預測到未來需求並充分加以利用,則將迎來真正的時代。
過去幾年中,無線基礎架構的部署已走向分散式基地台架構轉移。此架構對基頻處理池進行集中化(有時稱為Super Macro),不僅能夠支援大量的無線電設備,還能更有效率地平衡覆蓋率與負載量。
感測器訊號調節所需的混合訊號晶片,現已普遍用於各種感測器應用,如壓力、溫度與定位監控,在這些訊號調節器中,感測元件的輸出訊號調節功能結合混合訊號電路,其中結合類比與數位電路。此外,感測元件訊號實際調節是在數位域中完成,而調節訊號即為感測器訊號調節器產出結果。感測器輸出以類比或數位形式,傳輸至控制或監控系統,若使用類比傳輸形式,處理後的數位訊號必須再轉換回類比形式。
為穿戴在人體或連接到衣物上所設計的穿戴式電子裝置,整合了可以探測到生理標記的生物感測器。在醫療和健身領域中,被用作保健工具的穿戴式裝置有如雨後春筍般在市場上湧現,可用來監測配載者的運動、營養情況、心率和其他生命徵象,以及糖尿病病患的血糖、心臟病狀況、睡眠呼吸暫停,以及許多其他健康參數與健康狀況(圖1)。
至今為止,並沒有一種技術主宰著車上的所有的通訊,而是針對各項任務需求來選擇最合適的通訊技術。
自第一代行動通訊(1G)到第四代行動通訊(4G)的發展過程中,在無線接取網路(RAN)技術上,自FDMA、TDMA、CDMA、到OFDMA,每一世代都明顯地被視為一項革命性技術;但是在核心網路(Core Network)技術上,革命性就不那麼顯著。大約只在3G世代歷經過一次從電路交換到分封交換的一次重大變革。
自40年代卡通描繪了「可收發兩用式腕錶收音機」以來,經過逾半個世紀,這類今日稱之為「穿戴式科技」的發展大為躍進,並觸及許多領域,如以無線方式自智慧手機存取資料的手錶、能追蹤體能運動或監控健康指標的腕帶,抑或是能讓使用者直接以網路搜尋資料或拍照的數位眼鏡等。而除了消費性市場正引爆的穿戴浪潮,這項科技若應用在工業上,亦有助於保障處於潛在危險工作環境中的人員安全。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