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近年來無線區域網路(Wi-Fi)獲得極大的成功,幾乎100%的筆記型電腦(Notebook)均內建無線網卡,而使用Wi-Fi無線上網已經是許多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習慣。除了個人電腦(PC)領域外,智慧型手機、電子遊戲機、印表機、液晶電視機以及各種的電子產品也都開始大量採用Wi-Fi。這些各式各樣裝置採用Wi-Fi的最大用途都是為了連上網際網路(Internet),但是隨著使用者擁有越來越多的Wi-Fi裝置,讓各個Wi-Fi裝置之間可以互相連結使用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以上這個需求以進入比PC市場更龐大的消費電子市場,Wi-Fi聯盟制訂了一套可以建立點對點(Peer-to-peer, P2P)連接的標準協定Wi-Fi Direct。
每家公司在設計一個像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路(WLAN)控制器等複雜的高速智慧財產權(IP)核心時,都會面臨如何證明設計能夠正常運作且是高品質的挑戰。此時測試晶片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透過測試晶片才能證明該IP是否通過矽驗證(Silicon-proven)。不過測試晶片只能捕獲到硬體設計在某個時點的狀態,而IP須要具有足夠的彈性才能支援各種配置和應用。WLAN對彈性和可升級性還有更多要求,因為不斷有新興起與市場相關的規範產生,例如Wi-Fi、歐洲電訊標準協會(ETSI)/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而且有部分新規範要求,或至少須要作硬體更改。
目前最先進的汽車皆配備許多感應器,將物理輸入變量轉換成電子訊號,傳送至引擎管理電子控制單元及安全舒適系統,控制開閉迴路。許多新型汽車購買者在選擇汽車廠牌時,除了主觀的意識之外,也會考量汽車的省油性能、廢氣排放量、安全及豪華、舒適感等要項。這些購買的誘因及法令的要求,正逐漸提升汽車應用智慧型感應器的需求。
本應用摘要從測試設備與量測技術的角度,簡要地檢驗了設計與測試的不同階段,也檢視目前指定的偵測與濾波方法,並扼要說明指定的量測頻帶及相關的濾波器與偵測器。最後,還提供EMI診斷範例,並使用獨特的DPX頻譜顯示,以找出和進行訊號擷取的頻率波罩觸發。
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正逐漸取代過去20年來無所不在的RS-232串列埠(Serial Port)。事實上,現今發售的大部分個人電腦(PC)都只提供USB埠,而沒有串列埠或並列埠(Parallel Port)。
水表、燃氣表和電表抄表工作正邁向遙控和自動化發展,這個趨勢不單獲得與能源輸送相關的計量表生產商和服務供應商的積極推動,而且還得到了眾多政府機構的支援,因為遠程抄表和遠程系統管理能源輸送網路有明顯的優勢存在。
隨著各種系統日趨複雜,工程師必須把更多的類比與數位元件整合在單一裝置內,同時還須維持設計的完整性。新型混合訊號微控制器(MCU)正迎合此一趨勢,較前一代的方案整合更多的高精準度類比元件。運用這些次世代混合訊號微控制器,業者的設計能藉此降低零組件成本、節省電路板(PCB)空間、有效保護矽智財(IP),提供更多在設計流程變更設計內容的彈性。現今的混合訊號微控制器都內含類比數位轉換器,精準度達20位元,還有較低電壓偏移幅度的放大器,參考電壓精準度達0.1%。
在選擇數位類比轉換器(DAC)時,研發人員可自由選擇為數眾多的IC。DAC可根據應用分成許多類型。亦即根據直流電或低速調整,或是需要高速波形產生等功能,進一步來縮限選擇目標的範圍。本文主要探討低速應用的需求,包括低解析度或高解析度,以及粗調與微調等類型。
長期演進計畫(Long Term Evolution, LTE)以穩定的步伐前進,目標是成為未來10年無線通訊的主流標準。為數眾多的電信業者採用LTE標準的原因,是因為它必然會為用戶帶來許多利益,其好處甚至多過它所要承繼的3G技術。本文將介紹全球各地採用LTE的電信業者,並分析LTE對射頻(RF)收發器技術帶來的各種挑戰,業界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邁入實際營運階段,並探討如何克服眼前的這些問題。
在電晶體的發展之下,人類的生活得以大幅改變,不論是手持裝置、大型設備或是任何其他高科技產品,無不需要高性能電晶體的協助方能成形。而為了突破現有的物理與成本限制,不少半導體業者開始朝向三維晶片邁進,期望透過立體化的概念,為既有封裝技術翻開歷史性的一頁。
IEEE 802.3的第三十三條款為針對在乙太網路供電(PoE)所制訂的標準。根據此標準所明訂,可將最多達15.4瓦的電力傳輸至用電設備(Powered Device, PD)。
隨著次世代行動通訊基礎架構設備由3G及長期演進計畫(LTE)Advance升級,為設備與元件供應商帶來了許多的挑戰。針對全球性的部署,次世代無線電必須能夠在更多的運作頻率波段上,對更高的資料速率以更複雜的調變支援更廣的訊號頻寬。有關雜訊、訊號線性度、功率消耗及尺寸大小的性能都極為重要,而且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元件供應商也被寄予厚望能為更高密度的應用降低成本與空間。
需要高頻寬的應用愈來愈多,例如串流視訊,因此對無線通訊系統的傳輸率或覆蓋率需求也不斷地升高。改變可用頻譜的使用效率可透過幾種方法來達成。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的Release 8版規格訂定了長期演進計畫(Long Term Evolution, LTE)標準,朝向第四代行動通訊(4G)的系統發展,當中包含了新的運作要求,也就是基地台和手機會透過兩個或更多個發射/接收鏈進行通訊,並充分利用無線傳輸路徑間的差異性來運作。其目標是要增加基地台整體的通訊容量,以及提高單一用戶可從系統得到的資料傳輸率。
先進的16位元高速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ADC)能提供極高的動態範圍與低失真的功能,以符合現今嚴格的無線通訊標準需求。當通訊接收器的發展趨勢傾向更靈活多元化的標準和多元化的載波,無線電波就需要較大的頻寬來進行數位化。同時,因為獨立頻道功率的降低以及同頻帶阻斷訊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也需要更高的敏感度。基於這個原因,類比數位轉換器的雜訊與失真將是關鍵性的考量。
控制器區域網路(CAN)最早是由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率先提出,目標是因應汽車功能與網路日趨複雜所衍生的問題。在嵌入式系統發展的初期,內含一個微控制器(MCU)的模組,就能執行單一或多項簡單功能,包括像是透過ADC讀取感測器的數據及控制直流(DC)馬達等(圖1)。
針對乙太網路供電(Power over Ethernet, PoE)的IEEE 802.3af標準,在2003年透過乙太網路同時傳輸直流電(DC)功率和10/100/1,000Mbit/s資料而開拓了一個新的應用領域。這項標準規定了12.95瓦的標準傳輸功率,對於包括標準的網路語音通訊協定(VoIP)電話、保全攝影機和無線網路存取點(Wireless Access Point, WAP)等早期採用這項新技術的應用來說,這些功率是綽綽有餘的。
在物流、供應鏈和資產追蹤等領域內,利用射頻(RF)技術實現自動識別的應用正在迅速擴展,並且幾乎覆蓋了世界上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區域。隨著以EPCglobal Class-1 Gen2協議作為互通性的全球標準逐步被採納和實施,以及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技術的識別速度和精度的提升,未來數年,RFID市場可能有爆發性的成長,RF技術將無所不在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I2C匯流排的發展始於1980年代初期。而在1990年代前期,英特爾(Intel)創造了I2C的進階版本,稱之為系統管理匯流排(System Management Bus, SMBus),此一進階版本係針對伺服器以及PC內部的電源和散熱管理系統的需求而制訂。
無線區域網路聯盟(Wi-Fi Alliance)是一個由全球支持Wi-Fi技術與設備之公司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隨著技術的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名會員分布於二十多個國家,且Wi-Fi認證產品已普遍的被使用在無線區域網路(WLAN)上。主導產品認證與否的Wi-Fi認證(Wi-Fi CERTIFIED)計畫起於2000年3月,其負責驗證產品的相容性,並有助於確保WLAN產品的功能正常運作(表1)。至今在Wi-Fi聯盟推廣下,已完成逾五千個產品認證。
在各種電子技術快速發展和電子市場高速擴大的今天,記憶體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在眾多記憶體類型中,NOR快閃記憶體由於具有隨機讀寫速度快、可靠性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如可攜式產品、汽車電子等。從1988年發展至今,NOR快閃記憶體技術隨市場需求也不斷地進步更新,不僅容量日益增大,可靠性與隨機讀寫速度也不斷提升。隨著各種電子設備的系統功能日益複雜,對記憶體進行頻繁讀寫成了基本操作,讀寫速度成為衡量NOR快閃記憶體在實際應用中效能方面日趨重要的指標。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