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技術大躍進 5G通訊新紀元加速到來

2016-09-26
自國際電信聯盟2015年6月正式發表5G願景後,檯面上與檯面下廠商各自鴨子划水,投入5G開發好不熱鬧,亟欲在未來市場上插旗、搶占先機;本文將介紹自ITU的2015年6月願景發布至今技術發展概況與廠商動態,尤其是在傳輸速度提升的這個重點上,如何從不同面向達成ITU揭示的願景。
行動通訊才剛進入後LTE,各種4.xG的改善方案不斷被提出,同時也昭示5G已在前方不遠處,從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2015年6月正式發表5G願景開始,2015年9月3GPP啟動5G標準化的前期研究,2017年開始5G國際標準徵集。2016年與2017年間訂出5G的技術效能規格、標準評估辦法與無線介面技術,正式規格2019∼2020年出爐。不過相關廠商已經大舉投入,這一年來產業消息越來越多,韓國與日本政府也分別宣布,將利用2018與2020年的冬季與夏季奧運會,建構5G大規模營運場域,期待一舉成為5G時代的領導國家。

截至目前為止5G的相關標準都還在早期發展的階段,連正式的技術標準名稱都沒有,廠商商業競爭硝煙未起,但檯面上與檯面下廠商各自鴨子划水都非常積極,投入5G開發好不熱鬧,亟欲在未來市場上插旗、搶占先機;本文將介紹自ITU的2015年6月願景發布至今技術發展概況與廠商動態,尤其是在傳輸速度提升的這個重點上,如何從擴充、整合頻段及改進天線收發傳輸能力等不同面向達成ITU揭示的願景。

資料來源:Nokia
圖1 5G的三大應用情境

三應用情境 引領未來生活型態

圖2 Nokia客戶營運部台灣暨香港澳門、大中國區技術總監陳銘邦說明,5G標準將從三個應用情境漸次展開。
5G技術的細節仍待提案、審議,但技術的大方向已確定,即分成三方面來發展(圖1),Nokia客戶營運部台灣暨香港澳門、大中國區技術總監陳銘邦(圖2)說明,一是持續強化過往以來的行動寬頻,稱為Extreme Mobile Broadband;二是發展公眾物聯網,且為大量布建的,此稱為Massive Machine Communication;三是關鍵任務服務,稱為Critical Machine Communication,其實本質上也是物聯網。第一個部分的重點還是頻寬與高傳輸速率,希望在不管任何條件下都能達到至少100Mbit/s的速率,而峰值資料傳輸率(Peak Data Rate)可以達到20Gbit/s;第二部分強調低耗電、低成本、多節點的物聯網應用特性;第三部分重點為低延遲(Low Latency)與高信賴度,比較偏專用網路如:車聯網、遠距醫療、災害防治、社會安全等應用。

圖3 國家儀器NI技術行銷經理潘建安表示,5G時代的傳輸技術正朝四個不同的技術面向全面發展。
就擴大行動寬頻此一願景來看,為了達成ITU提出的100Mbit/s∼20Gbit/s的頻寬目標,國家儀器(National Instrument, NI)技術行銷經理潘建安(圖3)表示,傳輸速率的提升在現有的技術底下已經出現瓶頸,所以5G時代的頻寬朝四個不同的技術面向全面發展,包括高頻段的應用、新的調變技術、天線技術與異質網路的整合(圖4),高頻段的應用與調變技術有高度相關性,將一起討論;而天線與基地台、局端設備關係接近,牽涉層面相對單純,預計也會是較快實現的部分;異質網路整合由於牽涉層面較廣,之後將用另外的篇幅來深入探討。

毫米波技術將在5G大顯身手

目前4G LTE應用的頻段以6GHz以下為主,不過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頻段目前已經非常擁擠。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行銷處資深行銷專案經理郭丁豪(圖5)指出,5G與過去4G還有之前的2G、3G技術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就是5G並不取代4G,而是在不同的應用領域與應用需求上與4G互補,所以預計4G技術還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因此目前4G使用的頻段也都不會因為5G的商轉而釋出,加上未來的傳輸速度上限要求達到10Gbit/s以上,6GHz以下的頻段很難實現,所以因應高傳輸速率的需求,必須透過30GHz以上的毫米波(mmWave)頻段來達成。

資料來源:國家儀器
圖4 5G提升傳輸速率的四個技術

圖5 是德科技行銷處資深行銷專案經理郭丁豪指出,5G並不取代4G,而是在不同的應用領域與應用需求上與4G互補。
是德科技應用工程部資深專案經理張式先(圖6)補充,未來利用頻段提升無線傳輸速率的方法,主要會以6GHz為界線,6GHz以下就是現有LTE技術的增補與改善方案,像是LTE-Advanced Pro也就是俗稱4.5G、4.75G或4.9G的技術內容,包括採用更多的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目前已經有6CA的技術投入市場,未來可能有多達32CA的方案,傳輸的理論值可以超過4Gbit/s。相關技術方案已經在3GPP的Release 13被納入,下一版的Release 14也會有所增補,所以在LTE時代廠商利用6GHz以下的頻段確定可以提供超過1Gbit/s的傳輸速率。

不過現有6GHz以下應用已非常擁擠,也容易產生干擾,再者調變技術也出現瓶頸,要再將傳輸速率往上提升已很困難,所以另一個部分的研究就朝6GHz以上的頻段利用發展,高頻段過去都用在軍事或航太等領域,所以技術經驗並不是完全空白,此外相關頻段應用也少,可以清理出很大的頻寬供5G訊號使用。陳銘邦說明,目前被提出的高頻段約有28、38(37~39)、64~71GHz等,一個頻帶不像4G僅20MHz,約是500MHz∼2GHz,通道寬度將大幅提升。

圖6 是德科技應用工程部資深專案經理張式先解釋,未來利用頻段提升無線傳輸速率的方法,6GHz以下就是LTE的增補與改善方案。
高頻帶的利用將從接下來要發表的Release 14與Release 15起陸續被納入,技術開發由於已經有過去802.11ad的經驗,許多晶片商具備高頻元件的開發經驗,面臨的挑戰將在於如何快速提升元件的整合度並降低成本,未來各國政府陸續釋出應用頻段之後,哪個廠商能最先發表全頻段支援的產品,就可望成為市場領導者。

也由於未來6GHz以上頻段甚至30GHz以上毫米波頻段,具有超高頻、短波長、大帶寬的特性,與現有6GHz以下的頻段利用非常不一樣,所以調變技術也不會是我們過去熟悉的,潘建安表示,以廠商的發展來觀察,可能要2018∼2019年才會比較清晰,目前幾個有潛力的技術包括濾波器組多載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 FBMC)、通用分頻多工(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GFDM)、非正交多重存取(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晶片商鴨子划水 低調但積極

圖7 羅德史瓦茲應用工程部應用工程經理林志龍指出,該公司產品不僅可以量測目前已被提出的所有頻段訊號,最大的頻寬也支援到2GHz。
關於頻段支援與調變技術,除了學術與研究單位之外,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就是晶片商了,行動通訊晶片產業經過十多年的廝殺,許多廠商都已經退出市場,目前主要的供應商屈指可數;其中,高通(Qualcomm)仍將是5G商用化世代的領導者之一,憑藉4G專利與IP優勢,高通在5G標準仍然積極投入,該公司計畫2018年底(最晚2019年中)將發表5G基頻晶片,事實上這個時間點也成為現階段晶片商的共同目標。

另外,聯發科(MediaTek, MTK)5G研發團隊規模已擴大至逾100人,預計會持續擴充到200∼300人,聯發科希望2018年先推出第一版5G晶片解決方案,目前已剩下不到2年的時間,相較於3G、4G世代,聯發科總是扮演市場跟隨者的角色,等到技術及應用都已成熟後才切入晶片市場,聯發科研發團隊這次在5G世代可說是全面提前出擊。

近期聯發科積極與歐系基地台業者、日本電信營運商NTT DOCOMO進行合作,務求在2020年5G技術正式商用化之前,攜手電信相關業者爭取5G終端市場大餅,由於聯發科這次提前布局5G市場,未來可望不必再處處受制於人,在5G世代可以擁有較好的晶片毛利率,進一步擴大獲利空間。

中國大陸的展訊通信(Spreadtrum)也是另一個非常積極的廠商,在3G時曾經依靠著中國大陸獨有的TD-SCDMA技術,偷襲聯發科成功搶占市場,並且依靠集團與中國大陸政府的支持一度讓聯發科感受強大壓力;在即將到來的5G世代,中國大陸也希望取得5G技術規格的領先地位,展訊研發團隊已喊出2018年將搶先推出5G晶片解決方案,希望能獲得中國大陸電信營運商、相關供應鏈業者及政府的關愛眼神,不讓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大旗,在5G世代再度落後。

天線協助強化訊號與速度

從3G時代MIMO被提出以來,這個天線技術就廣泛應用在提升訊號的強度與穩定性上,在5G時代,3D傳送波束成形(Beamforming)與大規模陣列天線多輸入多輸出技術(Massive MIMO),其特色是由上百個低成本、低功耗的天線元件所組成,利用多個天線收發器形成可能的訊號路徑,用來增加傳輸吞吐量以及傳輸效率,進而提升數據傳輸速度,並強化接取連結的可靠性。

由於5G毫米波的應用,張式先說明,高頻訊號的物理特性在傳輸的過程中容易衰減,藉由多天線的運作可將效能密集分布於空間小的區域,或利用大規模天線陣列方式集中放置,透過熱點覆蓋區域的成長進而提升傳輸節點的個數,以有效地降低傳遞資料延遲率,處理大量的資料吞吐量,顯著提升基地台傳輸通道的容量。

波束成形則可視為一種空間性濾波器(Spatial Filtering),能夠增強操作方向的訊號,消除來自四面八方的干擾,進而有效地接收想要的訊號。至於3D Beamforming意指同時在三維空間(水平和垂直空間)所形成傳輸訊號的分離波束,能支持多用戶複用(Multi-user Multiplexing),進而提升頻譜效率,並可有效抑制小區間的訊號干擾。

隨著演算能力提升,而Massive MIMO藉由結合空間特性以及編碼增益(Coding Gain),透過大量的天線打出訊號,使得每個獨立波束可指向不同的方位,讓3D Beamforming得以成形,進而提升空間複用(Spatial Multiplexing)效率以及系統容量。

最近三星(Samsung)也發表了一個稱為FD-MIMO(Full Direction MIMO)的技術,內含32個天線組成的陣列,潘建安解釋,這個技術表示全方向性的MIMO技術,所以未來訊號可以跟著人跑,是一種可以三維移動的波束訊號天線技術。

5G商機無限 廠商全力投入

5G的使用將全面左右未來人們的生活型態,影響層面至深且廣,帶動的商機自然不能小覷,因此除了前述的晶片商之外,設備大廠與電信商也非常積極投入,陳銘邦說明,Nokia為因應行動網路頻寬、大量機器和關鍵性設備通訊網路需求,其5G戰略布局將著重包括網路切分技術(Network Slicing)、動態用戶體驗管理、以服務為主的連結、應需的工作和移動以及高速流量轉發等網路設計要求。

Ericsson則強調建立產業生態系,布局與許多垂直領域產業共同探索5G的新商機,推出以「軟體驅動」的5G Plug-Ins解決方案加速既有網路演進,計畫在2017年就投入商用化。營運商部分,亞洲營運商如韓國電信(Korea Telecom, KT)、NTT DOCOMO以2018年以後奧運等大型運動賽事作為5G邁入商用化測試標的;但美國的Verizon已經宣布2017年展開5G固定無線網路的商用服務,期望搶占先機。

另外,與晶片、設備、服務供應商皆密切配合的測試設備廠商,在5G標準的發展上,也可以說是傾盡全力,郭丁豪表示,是德科技的產品已經可以支援1Gbit/s的高速量測,同時在新調變技術、毫米波、Massive MIMO的陣列式天線、全雙工網路(Full Duplexing)都有相對應的產品,更從學術研究、產品開發、商用化等不同階段都與各界有不同程度的合作。羅德史瓦茲(Rohde & Schwarz, R&S)應用工程部應用工程經理林志龍(圖7)也指出,該公司產品不僅可以量測目前已被提出的所有頻段訊號,最大的頻寬也支援到2GHz,全面掌握高頻毫米波的發展趨勢。

國家儀器在4G時代取得重要的成長,在5G發展階段同樣戰戰兢兢的投入,希望延續既有的優勢,潘建安說明,該公司已經跟許多廠商合作,包括與Nokia共同展示在73GHz頻段,以2GHz頻寬,使用2×2 MIMO天線,達成14.59Gbit/s傳輸速率的成果;另外,許多研究單位或國家電信監理單位,現階段需要進行通道探測(Channel Sounding)研究建立通道模型,以決定適合商業化應用的頻率/頻帶與調變技術,國家儀器亦有許多合作案例。

掌握標準發展趨勢 抓住未來商機

不管2020年5G是否順利實現商轉,5G的出現將是行動通訊科技的重大進化(圖8),而相關應用服務更是促進5G世代經濟價值提升的重要關鍵,各國及大廠關注之5G新興應用焦點著重在AR/VR、遠距醫療、工業自動化及車聯網等。5G不僅是通訊技術的演化,未來的影響將涵蓋各項生活應用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更將促成產業鏈的解構與再造。

資料來源:國家儀器
圖8 5G標準的重點項目與發展時程

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認為,台灣目前參與5G的發展可以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形容,喜的是與過去幾代行動通訊技術標準相較,5G標準國內在2014年就投入,參與時程相對較早,未來台灣對於正式標準掌握度也會比較高。憂的是目前台灣整體研發實力跟廠商對標準的投入,與日韓歐美等國家或大廠仍然有一段差距,僅有像聯發科、鴻海、華碩與國內兩大法人資策會、工研院貢獻較多,未能主導技術發展,建議在未來幾年台灣廠商應該更積極投入5G技術的發展。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