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辨識技術等待萌芽 辨識率與配套應用亟待解決

2006-01-27
在諸多辨識技術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在手機應用較為成熟者,僅有語音辨識與手寫辨識技術,指紋辨識則仍在等待起飛。許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辨識技術,正逐漸由個人電腦環境中移植至手機...
在諸多辨識技術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在手機應用較為成熟者,僅有語音辨識與手寫辨識技術,指紋辨識則仍在等待起飛。許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的辨識技術,正逐漸由個人電腦環境中移植至手機。然而如何在手機有限的運算能力下完成辨識任務,並且在產業鏈中產生配套加值服務,將是能否成功進入應用市場的關鍵因素。  

在各種新興的辨識技術中進度較快者,多與影像辨識有關。由於攝影鏡頭逐漸成為手機的標準配備,利用攝影鏡頭進行辨識或輸入,是毋須改變手機硬體架構就能做到的。事實上,在日、韓,利用手機鏡頭讀取二維條碼,以獲取包括網頁連結、通訊錄、商品資訊等各種訊息,已經廣受歡迎,而這項功能在2005年底也已開始出現在多普達手機上。  

人臉辨識尚須使用者輔助  

目前正要打入手機市場的,還包括人臉辨識技術,工研院電通所前瞻技術中心目前正以Windows CE為平台進行開發。該中心研究員張耀仁指出,工研院進行此項技術的開發已將近兩年,目前已逐漸朝向手機應用發展。但是由於手機運算能力不足,因此不能使用太複雜的演算法,且無法作到全自動人臉辨識。  

由於手機的使用環境多變,光源角度、光線強度或陰影等變數很多,使得辨識的正確性大受影響。此外,由於目前大多數手機的鏡頭品質不佳,通常不具備光學變焦功能,取像能力較差,因此使用上限制較大。例如,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就要求人臉必須是正面朝向鏡頭,且要在畫面中占較大比例,才能順利辨識。如果是有觸控筆的PDA手機,由使用者協助定位,框出臉部和眼睛位置,也可以增加辨識率。張耀仁表示,以往生物辨識的作法,是在系統上預存一組模版(Template)作比對,但由於手機常有失竊危險,模版容易被破解,因此不適合將模版存放於手機。  

近一、兩年發展的新作法,則是將生物特徵直接轉換成一把金鑰密碼,對使用者而言只是一連串無意義數字,如此一來,手機上沒有任何可供破解的模版,將較為安全。  

不過,如何讓辨識系統對於同一張臉每次都產生同一把金鑰,則要經過訓練。以目前技術而言,必須先註冊30張人臉,異中求同找出共通特徵,使用上還不夠便利,因此這項技術目前尚在實驗驗證階段,仍未產品化。張耀仁指出,下一個發展目標,則是讓手機可以進行活體辨識,以避免有人以照片或模型欺騙系統。方法為由使用者預先錄製說特定語句的影片,從中抽取特徵產生密碼,如此一來比較不容易被複製,可判別的資訊也變多了。  

光學字型辨識需突破鏡頭品質限制  

光學字型辨識(OCR)的概念,也是利用手機鏡頭,取代在個人電腦環境中的掃描器,進行字型辨認。蒙恬科技核心技術部處長洪成安指出,目前在日、韓已有少數手機具備此類功能,用以輸入名片資料或查字典。洪成安表示,當OCR應用於手機,首先必須解決鏡頭對焦問題,由於目前手機鏡頭大部分沒有近拍或自動對焦功能,如何讓鏡頭拍到清晰的文字影像,就是一大挑戰。  

動作識別取代鍵盤輸入  

此外,韓國手機製造商Pantech與三星電子也陸續在2005年推出具備動作識別功能的手機。Pantech手機內建能夠感知動作和方向的六軸(三軸地磁與、三軸加速度)感測器,並搭配在晃動時能調節強弱的釣魚遊戲和賽車遊戲。  

三星電子的3D動作識別手機則是強調能精確識別出微細及快速的動作,以及字母數字的符號。初期的手機動作感應技術只限於斜度計算,而三星手機則能偵測出3D方向的連續動作。如此一來,將可免去各種手持式裝置上的鍵盤。  

在眾多新興技術中,目前面臨共通的問題,除了技術本身移植至手機上時,必須在有限的運算能力下完成辨識任務,也必須在手機多變的使用環境下保持穩定的效能。不過,技術問題之外,在產業鏈中,是否能產生足夠的配套服務與應用,讓這些辨識技術可以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更將是這些技術能否加速流行的關鍵因素。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