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傳輸介面之爭由來已久,不但在PC與家電端延燒,今日戰火更蔓延至行動裝置端。而為了搶攻這波市場商機,各陣營更是積極在規格、專利與應用下足功夫,要與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通用序列匯流排(USB)與高畫質多媒體介面(HDMI),近期無論是在個人電腦(PC)領域或是影音(AV)產業,都是正向發展。隨著USB 3.0來到5Gbit/s,更逐步加速在可攜式產品的發展。USB從PC周邊為舞台,逐步侵蝕到數位相機、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PMP)與手機等終端裝置。而HDMI繼在消費性電子(CE)如平面電視、高畫質光碟、攝影家電領域攻無不克後,也頗有興趣跨入其他市場。至於專走精品路線的蘋果(Apple),更力拱DisplayPort,同樣瞄準AV與家電戰場。依此看來,三者在AV、可攜式裝置、PC周邊等領域的布局重疊,正面交鋒已難避免。
高畫質需求快速成長
繼高畫質(HD)在前幾年叱吒家電大螢幕市場之後,較HD解析度如1,280×720(720p)與1,920×1,080(1,080i/1,080p)還要更高一級的Full HD(1,920×1,080)也在近年大行其道。
既然Full HD是快速成長的新名詞,Full HD也同時代表著尊貴與高級,因而讓其背後支撐的高速介面,於2008年底隨著USB 3.0的出現,帶來一場霸權爭奪戰。
如HDMI與DisplayPort兩大陣營就在2009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先行出招,宣稱新的規範正在進行,並決定在規格制定先火併一場。而蘋果不甘寂寞,隨即在同年3月針對旗下Mac Mini、Mac Pro、iMac等產品大幅改款,並將數位視訊介面(DVI)與DisplayPort接口同時納入,突顯雙顯示之特色(圖1)。
|
資料來源:蘋果 圖1 第二代改款的Mac Mini,加入具有DVI以及DisplayPort接口的雙顯示介面。 |
若從速度需求的觀點出發,HDMI與USB 3.0都能夠展現未壓縮視訊格式的傳送能力。由於USB 2.0的實效速度約為300Mbit/s,新問世的USB 3.0是否果真能達到5Gbit/s的傳輸速度,仍需時間證實。各種視訊、音訊所需的頻寬如表1。
表1 常見視訊音頻格式所需要的最少頻寬 |
應用 |
資料速率(Gbit/s) |
延遲時間預期數值(毫秒) |
未壓縮1080p A/V |
3.0 |
2 |
未壓縮1080i A/V |
1.5 |
2 |
未壓縮720p A/V |
1.4 |
2 |
未壓縮480p A/V |
0.5 |
2 |
未壓縮7.1聲道環繞音頻 |
0.04 |
2 |
壓縮1080p A/V |
0.02~0.04 |
2 |
未壓縮5.1聲道環繞音頻 |
0.02 |
2 |
壓縮5.1聲道環繞音頻 |
0.0015 |
2 |
檔案傳送
|
大於1 |
N/A |
USB從1996年以來,先奪PS2、Centronics並列埠;而2000年問世的USB 2.0,更以480Mbit/s的速度在外部介面拔得頭籌,搶占PC應用大筆市占率,更把IEEE 1394(FireWire)逼到死角,迫使蘋果直接在新款iMac、Mac Pro、Mac Mini中放棄FireWire,其威力可見一斑。可想而知,當USB 3.0成熟之後,FireWire勢必又將面臨更大勁敵。
家電市場有斬獲 HDMI進軍汽車/手機領域
雖對USB來說,它的最大武器之一是具供電優勢,才能闖進可攜式裝置的江山。但嚴格來說,是各種條件的因緣際會,才促成如此景況。如各式Mini連接器、Micro連接器的推出,是刺激USB滲透到數位相機、PMP或外接硬碟不可或缺的要件。
而HDMI從2002年12月登場以來,陸續經歷過1.0(2002)、1.1(2004)、1.2(2005)、1.3(2006)等版本的演進。而再加上這些年來液晶電視的軍備競賽,高畫質大尺寸螢幕之爭逐漸轉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戰役,包括發光二極體(LED)背光的使用、璧掛電視的形態、節能電視及無線傳輸等議題的發達,在在帶動HDMI的採用比例。除了中國大陸尚難逆料之外,其他地區幾乎已經成形。HDMI陣營的視野,逐漸朝向汽車用途及手機上的應用邁進。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主要音響廠商如長虹、海爾、海信、康佳、創維、熊貓、上廣電、中國TCL等,已另起爐灶推出音訊/視訊用數位互動介面(Digital Interactive Interface for Video & Audio, DiiVA),與HDMI的最大差異點,在於DiiVA屬於雙向傳輸,並且算是中國獨特的地域性規格。
USB 3.0來勢洶洶 行動裝置成主戰場
USB 3.0雖然尚未在顯示介面上發威,不過其連接器的設計,將會吸引裝置製造商的青睞。再加上USB 2.0已經進軍到手機市場中,不僅在連接器具有優勢,如插拔次數可達一千五百至一萬次,供電機能的強化,也是致命的武器。USB 3.0從前一版本的500毫安培提高到900毫安培,甚至可以用USB 3.0啟動二十四倍速燒錄DVD、八倍速燒錄藍光。而且,USB 3.0增加了USB 2.0難以望其項背的電源管理機能,這一點正迎合可攜式機器的內在真正需求。
而USB 3.0上看5Gbit/s的傳輸速率,更是相當誘惑人。在此數據下,USB 3.0將有機會傳送未壓縮之1,080p HD視訊資料,此一特點又有機會招來影音設備製造商。
依此看來,未來行動電視(Mobile TV)或手機網路電視(IPTV)的服務形式,USB 3.0的贏面頗高。
不過,真正要擔心的,會是USB 3.0在連接線的問題。由於USB 3.0訊號線增多、速度又倍增,如何用物美價廉的方式來實現,會是一個現實的嚴苛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家從事USB 2.0影像傳送之公司DisplayLink,就打造出USB副顯示器的特有市場,進而滿足某些特殊行業的需求。舉例來說,當供電能力提高到900毫安培之後,該副顯示器的尺寸,就有希望從過去的7、8吋,提升到10.1吋。
因為許多廠商看好USB 3.0-SATA橋接LSI的市場,因此隨著儲存裝置容量的增大與固態硬碟(SSD)的興起,外接儲存市場將更具發展契機。
HDMI挾龐大競爭力可攜式裝置傳輸介面大戰風雨欲來
|
資料來源:尼康 圖2 內建HDMI(Type C)之高階單眼相機 |
事實上,考量周延的HDMI陣營,在1.3版本中已經考量到可攜式裝置,而導入Type C連接器,且其大小用於攝影機、單眼數位或高階數位相機,都頗為合適(圖2)。
但是對於手機之類的產品來說,從尺寸大小來看,Type C競爭力可就不一定那麼具有優勢了。表2為實際連接器之規格。圖3則為HDMI Type C之實品。
從連接器來比較,對HDMI並不公平,因為USB 3.0與HDMI兩者的傳送手法並不相同,且在接腳數量上,HDMI也較為吃虧。兩者系統設計如圖4與圖5。
表2 各式連接器之尺寸 |
介面標準 |
尺寸(mm) |
HDMI Type A |
14mm×4.5mm |
HDMI Type C |
10.4mm×2.4mm |
USB 3.0 Micro B |
6.85mm×1.8mm |
|
資料來源:AV Watch 圖3 HDMI標準連接器與Type C連接器實物。 |
|
資料來源:ADI 圖4 HDMI系統傳輸示意圖 |
|
資料來源:USB IF 圖5 USB 3.0系統示意圖 |
HDMI要與USB 3.0正面交鋒,似乎必須在連接器上加一把勁。當然,兼顧耐久性、機構強度、可信賴性與避免震動所帶來的影響是絕對必要的。雖然,HDMI陣營表明新問世的連接器絕對可與Micro USB旗鼓相當,但目前卻仍未見到最終規格,似乎HDMI內部有不同聲音。
MHL現身惹疑猜
有趣的是,HDMI技術創始七元老之一的晶鐌(Silicon Image)率先推出一個行動高畫質連接介面(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 MHL),且與Micro USB的接腳數相接近,倒是頗令人玩味。MHL與Micro USB之比較如表3。
表3 Micro USB與MHL之比較 |
訊號端子 |
端子訊號的機能 |
Micro USB |
MHL |
No.1 |
電源(Vbus) |
電源 |
No.2 |
差動訊號(D-) |
差動訊號(-) |
No.3 |
差動訊號(D+) |
差動訊號(+)與Clock訊號 |
No.4 |
USB OTG的ID識別訊號 |
控制訊號(CBUS) |
No.5 |
接地 |
接地 |
MHL僅用三端子,可以傳送1,080p、每秒30視訊框的非壓縮HD影像,是其最大優勢。
CBUS可控制訊號,負責如外部顯示設備標識數據(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 EDID)資訊的取得、熱插拔偵測與消費性電子控制(CEC)等。MHL應用範例如圖6。
|
資料來源:Silicon Image 圖6 MHL使用範例。 |
使用MHL的消耗電力,依據資料傳送速度而有所差異,不過基本上約在50~80毫瓦間。另外,MHL的重大特徵是提供了電源端子,能夠對可攜式裝置充電。
無巧不成書,MHL也是五端子,與Micro USB一樣。因此,有人開始想像,MHL或許也可以採用Micro USB連接器。
不過,MHL立意雖好,但對消費者而言,仍可能是一大麻煩。尤其若非採取通用接面,並自動判別與切換,消費者仍可能永遠分不清楚這些眼花撩亂的接頭與介面。
另外,由於MHL僅有晶鐌參與,HDMI官方並未正式發布採用,MHL的未來走勢仍是變數。根據過往經驗,新技術是否出現惱人的專利門檻,也是一大疑問。
HDMI規格持續演進
倒是HDMI的下一代規格,預定追加三個項目,分別在傳輸速率、網路機能與音質上有所強化。
在傳輸速度上,HDMI預計推出4,096×2,160之畫質,而也必順勢提高資料傳送速率。目前,一對訊號線的傳送速度約為3.4Gbit/s;因此,一條HDMI線可以傳達10.2Gbit/s的頻寬。但下一步的速率仍未明。
在網路機能的強化部分,主要涵義是HDMI連接線可以對應TCP/IP資料傳送;換言之,就是可以在HDMI介面上傳載乙太網路資料。至於關於聲音機能的擴張,則是期待電視也能夠傳送5.1聲道以上的音頻資料。
DisplayPort爭龍頭 個人平台有契機
就DisplayPort而言,自從DVI於1999年問世以來,就不斷期待能取代VGA之地位,但此任務始終未曾實現。有人說,DVI的連接頭太大,不適合用於筆記型電腦之類的裝置。但就現實面來看,權利金與專利議題,才是真正阻礙的要素。
2006年登場的DisplayPort,主導廠商是PC界大老惠普(HP)、戴爾(Dell)等,規格係由視訊電子標準協會(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 VESA)所制定,且概念完全是來自PCI Express,並且沒有權利金的困擾。尤其在成本錙銖必較的今日,若終端廠商可以省下大把的權利金預算,更將是降低投資成本的一大關鍵,自然引人垂涎。
另外,若再加上英特爾(Intel)、蘋果、超微(AMD)的共同聲援,未來PC平台將是DisplayPort的發揚地。而在此前提下,也可能僅有所謂的影音電腦(AV PC),才有機會讓HDMI跨越界線。
就現狀來看,HDMI與DisplayPort的技術實力(表4),相差並不遠,也都具有內容保護機制。但HDMI有進軍可攜式裝置的本錢,DisplayPort有無機會向這個市場揮軍,反而是個疑問(圖7)。
表4 HDMI 1.3a與DisplayPort 1.1a之比較 |
介面名稱 |
HDMI 1.3a |
DisplayPort 1.1a |
邏輯層 |
色階調 |
16位元
(RGB,YCbCr 4:4:4) |
16位元
(RGB,YCbCr 4:4:4) |
內容保護機制 |
HDCP |
HDCP |
編碼方式 |
TMDS |
8b/10b |
實體層 |
每對訊號線的資料傳送速度 |
最高3.4Gbit/s
(可變) |
2.7Gbit/s或1.625Gbit/s
(固定) |
資料傳送訊號線對數量 |
3 |
1/2/4 |
時脈訊號 |
有 |
無 |
時脈頻率 |
340MHz
(最高) |
270MHz |
連接器的端子 |
Type A (19端子)
Type B (29端子)
Type C (19端子) |
20 |
連接器的吋法 |
Type A (19端子)
- 約14mm×4.5mm
Type C (19端子)
- 約10.5mm×2.5mm |
約 15.9mm×4.66mm |
應用 |
外接 |
內外通用 |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圖7 DisplayPort連接器規格 |
輸人不輸陣,DisplayPort的1.2版本也與HDMI互相叫陣,且規格正在醞釀中。一般的看法是,DisplayPort可能追加的重點包括針對3D影像與2,160×3,840的對應(圖8)、迷你型連接器、多重輸出與配接器轉換等,也預料在短期內將問世。
|
資料來源:CES 2009 圖8 DisplayPort 1.2版的3D影像對應 |
|
資料來源:CES 2009 圖9 標準DisplayPort與Mini DisplayPort連接器的差異 |
隨著市場熱潮漸增,一般認為,迷你型連接器的出現,將可滿足易網機(Netbook)的需求。據悉,蘋果已將其Mini DisplayPort連接器的規範,呈給VESA組織。標準與迷你型之圖如圖9所示。
在多重輸出的部分,DisplayPort 1.2版可達到一對二、一對四之多重螢幕輸出,並達到2,560×1,600、1,920×1,200之表現。
由於DisplayPort採用AC耦合的方式,對於傳送接收LSI的整合比較有利。畢竟,AC耦合的方式,可以除去傳送接收訊號的直流偏壓,也就是說,傳送線路以及接收電路的電源電壓不同也沒有關係。而且,DisplayPort又企圖內外包辦,外對VGA/DVI,內對LVDS,因此,才會獲得業界的認同。
就市場發展而言,一個是以電視為核心的AV標準,一個卻是通用介面霸主,兩者應用環境逐漸重疊,生死激戰將在所難免。但正如業界常見的標準之爭,誰想徹底取代誰,機率不大,反倒是共存的機會更高,因此最終的結局將仍是各自霸占一方山頭。不過,若最終能進一步為消費者提供低廉且易於使用之終端裝置,相信仍為大眾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