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隨著2024年11月5日Matter 1.4標準的發布,連接標準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 Alliance, CSA)達到了另一個里程碑。Matter 1.4版本解決了Matter的一些關鍵問題。雖然在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持續看到Matter的顯著改進,但Matter 1.4專注解決了在測試中提到的幾個問題。
藍牙通道探測(Channel Sounding, CS)技術確保了精細測距的準確性和安全距離測量。這將助力安全、設備定位和資產追蹤等精細測距應用,同時保持低功耗,且避免額外增添複雜性和成本。
智慧座艙是電子與半導體元件導入汽車的總合,國內資通訊廠商找到自身的切入點,未來將導入AI助理與AI感測,並朝向整合式平台、多模態互動、沉浸式娛樂、個人化設定等趨勢發展。
智慧座艙就是車輛的人機介面,提供台灣廠商切入車輛產業鏈的絕佳機會。自然語言與生成式AI將成為顛覆汽車操控的關鍵,智慧座艙是台灣廠商可以大顯身手的場域,透過AI Agent可以進行多模態互動,開創新的產業藍海。
物聯網(IoT)持續成長,預計在2025年將帶來的趨勢包括AI/ML與無線邊緣運算、智慧能源管理互操作性、Thread的普及、無線通訊提升建築智慧化、設備協同運作、環境運算提升自主性,以及IoT安全性法規。
5G部署已趨成熟,但室內覆蓋仍受限,因其主要架設於室外。5G高於舊有的4G 700MHz頻段,但穿透力不及4G LTE頻段,導致大型建築內訊號較弱。
即將發展消費性市場的AI眼鏡,台灣產業鏈在降低成本、小型化與高整合度部分具有豐富發展經驗。透過硬體製造、軟體開發與垂直應用整合,台灣將尋求成為全球XR與AI融合時代的重要推手。
寬頻業競爭激烈,ISP需兼顧高流量與低能耗以符合法規並響應環保。本篇文章介紹了新型低功耗網狀網路技術,可顯著降低CPE能耗,同時提升智慧家庭用戶體驗。
PLC早期因缺乏內建安全機制容易成為駭客攻擊目標。企業資安意識不足與防護工具有限,使問題惡化。隨著OT資安受重視,防護策略逐步提升,現已有有效措施加強PLC安全性。
輕薄的AI眼鏡可以長期配戴,翻譯與空間辨識是目前AI眼鏡的兩個殺手級應用,若在眼鏡上真的能達到消費者的需求,就可以為AI眼鏡開創很好的市場發展機會。
衛星通訊支援電信、廣播、網際網路與國防應用,透過不同軌道與頻段實現全球連接。本文介紹其運作原理、關鍵特性選擇與最新技術發展。
2025年是AI眼鏡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的時刻,整年度預計至少會有數十款產品問世,未來,更多精準的感測元件整合到AI眼鏡中,可以協助蒐集更多外界訊息,有助於AI眼鏡導入更多消費者需要的功能。
隨著電競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高性能顯示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強。DisplayPort(DP)以其卓越的通道傳輸能力、多顯示器連接能力及多樣性的周邊擴展,成為市場上關鍵的視訊接口。
AR眼鏡正逐步從工業應用轉向消費市場,並有望成為未來智慧穿戴裝置的重要一環。顯示、光學技術、AI運算與人機互動方式的創新,將持續推動產業發展。
在PCIe 7.0這類超高傳輸速率下,電訊號透過銅纜的距離限制與干擾問題加劇。PCI-SIG推動「PCIe over optics」,利用光學技術提升傳輸距離與速率,並降低功耗。
輕薄AI眼鏡,儘管尚有許多如顯示、運算、續航力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突破,已吸引數十家廠商積極投入、插旗,產業發展熱絡。
角度感測器可測量物體角度變化並轉換為輸出訊號,應用於航太、汽車、機械製造、船舶航運與建築工程等領域,以提升控制、安全性與精度。
智慧醫院透過物聯網技術建構互連生態系統,重新定義醫療體系運營模式,實現工作流程簡化、患者體驗優化與臨床效能提升。面對日益複雜的醫療需求,物聯網帶來創新解決方案,推動醫院智慧化轉型,深化以患者為核心的服務理念。
數位優先策略強調技術驅動企業轉型,IDC數據顯示95%企業已採行,預計2027年41%收入將來自數位產品。雲端技術促進此轉變,透過SaaS模式加速應用。資料中心成長顯示需求攀升,企業需低延遲、安全且靈活的基礎設施支援,確保無縫數位轉型。
隨著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大幅增加,預計2022~2025年間將成長超過一倍,對老舊電力基礎設施造成壓力,需進行升級。為降低營運成本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業界對高效功率半導體的需求激增,並持續尋求更低成本、更小尺寸的電源系統。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