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照護模式正從被動反應轉向主動預防,由於穿戴式裝置可提供長時間、連續的生理監測資料,能幫助醫療人員識別早期異常情形。
在過去一百多年裡,醫療照護多由專業人員於特定場所、特定時間進行,診斷則倚賴實驗室數據與單次量測,呈現出以事件為導向的治療邏輯。然而,隨著穿戴式裝置技術的逐漸成熟,醫療模式迎來根本性的變革,透過智慧手表、智慧戒指等穿戴式裝置為載體,即時、連續、非侵入式的健康監測功能得以成為日常,醫療正從過往以病痛為中心的被動反應,轉向以人為本的主動預防。
這項轉變背後的驅動力,是一種被稱為「4P」的健康照護新範式,4P分別代表了個人化(Personalized)、預測性(Predictive)、預防性(Preventive)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這個概念強調透過即時數據與個人主動參與,使醫療照護較以往更有效率、更具延展性,也能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實現更高的資源使用效率。
在高齡化日趨嚴峻、醫療負擔持續上升的今日,4P模式不僅是理想,更是迫切的現實需求,而穿戴式裝置正是實現這項模式的關鍵工具——它們能在疾病發作前即捕捉異常徵兆、在術後復原期間提供全天候監測,並透過監測數據提供的建議幫助使用者改變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風險。
快照到全紀錄 醫療資料的時代轉向
相較於傳統診斷多仰賴斷點式資料(如單次的抽血或量測),穿戴式裝置帶來的是長時間、連續且完整的生理監測資料。這不僅能描繪出個體健康狀態的全貌,亦能幫助醫療人員辨識早期或尚未出現症狀的異常情形。
過去人們對穿戴式裝置的認知,多停留在計步器或健身輔助工具的層次,如今這些設備正進化為具有醫療應用潛力的科學儀器。心率、心率變異、血氧飽和度、核心體溫、皮膚電反應(GSR)與生物阻抗等數據,若經由正確感測器與演算法處理,便足以支持醫療診斷所需的準確性與穩定性。
以光學與電學感測 打造可攜式健康雷達
目前主流的穿戴健康監測技術,多以光學半導體為基礎。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PG)透過特定波長LED發出的可見光或近紅外光照射皮膚,再由高靈敏度的光電二極體接收經血紅蛋白吸收與散射的訊號,可間接測量心率、血氧飽和度(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 SpO2)等重要指標。經由演算法處理法,即可從手腕、手指或耳部等部位讀取關鍵生命體徵。
此外,許多穿戴式裝置亦整合了心電圖(ECG)電極,以進行GSR或生物阻抗分析,這些電學訊號能彌補光學技術無法深入的層面。但要讓這些訊號具有臨床價值,則需依賴精密的類比前端(AFE)晶片進行處理,以確保輸入訊號能被準確數位化並轉換為有意義的指標。
這些技術,使得穿戴式裝置不再只是提供健康建議,而是能參與疾病發現、風險預測的重要角色。
AI賦能健康照護 從感測到預測的飛躍
數據的價值來自於洞察,而洞察的前提則仰賴演算法的支持。隨著AI處理器與邊緣運算技術的迅速發展,穿戴式裝置已具備能在本地端即時執行生理數據分析的能力。以廠商Ambiq的heartKIT AI模型庫為例,即展示了低功耗AI與感測整合的可能,其演算法建構於來自感測器所蒐集的生命體徵資料,未來更可望推進壓力偵測、情緒分析、甚至血中酒精濃度等創新應用。
這些發展不僅提升了診斷與預測的精準度,也為穿戴式裝置提供更具可執行性與可操作性的健康建議,開啟數位健康主權新時代。
關鍵供應鏈推動技術落地
穿戴式裝置之所以能從概念走向商業化,關鍵之一在於模組化元件與參考設計的逐步成熟。具備醫療應用潛力的感測器、AFE、溫度模組、以及預先驗證的硬體設計方案,使得品牌商與設備製造商得以專注於整體使用者體驗與軟體演算法的開發,而非自建複雜的感測硬體堆疊。
此外,醫療監管要求嚴格,各項感測數據若要進入診斷流程,須符合FDA、NMPA等機構的認證規範。因此,能提供高精度與標準化模組的供應商,將成為產業邁向醫療級應用不可或缺的助力。
落地關鍵感測器與參考設計的整合支援
在這波智慧醫療轉型中,多家感測技術供應商扮演重要角色,推動了消費級穿戴裝置具備醫療級功能。例如艾邁斯歐司朗便提供了一系列可應用於健康監測的感測元件組合,包括AS7057與AS7058類比前端(AFE)、SFH 7018 LED、SFH 2705與SFH 2706光電二極體,以及AS6221溫度感測器等,適用於智慧手表、戒指、耳機或智慧貼片等裝置,其參考設計也已與醫療院所使用的血氧夾與心率胸帶進行比對,確保測試結果符合醫療標準,以顯示其足可支援健康應用的潛力。這些模組化設計與準確性,為穿戴式設備製造商提供了高度整合、快速驗證的產品開發基礎,加速穿戴式醫療技術的普及落地。
隨著穿戴式裝置功能日益進化,我們正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醫療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醫療不再只是醫生的責任,而是個人主動參與的過程;健康將不再依賴偶發性的檢查,而是倚靠連續性的監測與預測。從手腕到指尖、從睡眠到日常,使用者所佩戴的裝置,正逐步成為最貼近人們身體的「健康伴侶」。
未來的醫療不僅是更智慧、更便捷,也更加貼近人本。而這一切,正由穿戴式裝置悄悄啟動。
(本文作者為艾邁斯歐司朗汽車與生命體徵產品線資深總監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