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支援的智慧家庭市場正在迅速發展。最近的市場行動聚焦於使AI助理在家中變得更有用和無所不在。
人工智慧(AI)支援的智慧家庭市場正在迅速發展。最近的市場行動聚焦於使AI助理在家中變得更有用和無所不在。
霸主爭奪戰加溫 AI助理市場競爭加劇
這些行動不僅加劇了競爭,增強了主要市場參與者的智慧家庭賣點,還增強了AI家庭助理作為輔助生活推動者的角色。然而,使用者對語音助理的不滿也伴隨對它的使用與日俱增,這推動供應商和服務提供者加速創新,以提高使用者參與度,並創造新的收入機會。Ovum確定了三個主要趨勢,這些趨勢將在未來一年塑造AI智慧家庭市場。本文將深入討論2018年AI智慧家庭市場的變化,並分析誰將從AI家庭助理快節奏的發展中獲益。
在家中所有東西都聯網的背景下,作為智慧家庭的控制器,AI助理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據Ovum的2017年數位消費者洞察:智慧生活調查,只有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AI助理在控制其他智慧設備方面「毫無用處」(見圖1)。
目前,智慧手機和智慧音箱是AI助理最常選擇的設備。為家庭使用而設計的智慧音箱(比如亞馬遜(Amazon)Echo和Google Home)相當受歡迎。通過多種銷售管道,它們變得更便宜、更普遍。這一點,再加上AI助理與其他協力廠商設備的整合,使得消費者可以很容易購買幾個音箱,並將它們放在家中的每一個房間。一些消費者甚至可能會發現,在淋浴時使用Alexa或Google Assistant並不是一個瘋狂的想法,這證明幾乎可以在家中任何一個地方創建智慧生活體驗。
AI助理並不是只通過智慧音箱和智慧手機實現普及。它們也利用家裡其他已經有音箱的智慧設備,比如電視和平板電腦。如果購買一個聯網冰箱不再是幻想,那麼聯網冰箱具備嵌入式AI能力也並不奇怪。在2018年,Ovum預計AI助理將繼續進軍智慧手機和智慧音箱以外的設備,從而增加使用者對它的使用。
加強產品/功能 打造優異消費體驗
AI語音助理的強化,再加上新智慧設備的不斷推出,正在徹底改變消費者在家中的體驗。在2018年,像Amazon、Google、和蘋果(Apple)這類供應商將繼續努力提高其個人助理的功能,不僅要增加發布的頻率,而且還要設定它們對其AI語音平台能夠提供什麼的預期。到2021年,Ovum預測,Amazon將超過Google、Apple以及中國供應商,在這方面擁有最龐大的用戶群(見圖2)。
在AI支援的智慧家庭市場,每個供應商都試圖通過獨特的方法來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例如,Amazon希望Alexa在用戶的日常生活中變得無所不在,在許多業務模式中實現商業收益。與此同時,Google希望利用其核心搜索和資訊服務,創建一個更健談的AI助理,以超越Alexa。Apple則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式,通過強化其高階硬體戰略,更多地專注於為Siri提供優質的音質體驗,而不是投資於它的功能。就中國供應商而言,阿里巴巴旗下的AliGenie、百度的小魚在家,以及京東的玲瓏叮咚等本地AI語音助理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大規模成長,因為它們力求通過多種語言和方言來滿足龐大人口群體的需求。
Ovum認為供應商之間的差異將在2018年變得更加明顯,從而加劇AI助理及智慧家庭市場霸主地位之爭。然而,「追趕遊戲」也將加速,尤其是填補產品和AI助理功能方面的不足。從現在開始,功能標準化過程將會更快,這意味著供應商必須敏捷地投入創新工作,同時考慮到客戶的訴求。
加速投資步調 高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能力升級
在過去的一年裡,AI助理能夠執行的技能數量呈指數級成長(Increased Exponentially)。它們處理更高級的請求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從而增強了整個客戶體驗。然而,AI家庭助理還不能為最終使用者提供自然的對話體驗(如圖3所示)。
目前,與AI助理的互動並不總是完美無缺的體驗。例如,使用者需要學習特定的語音指令,以便助理能夠控制某些智慧家庭設備,比如電燈或恆溫器。更令人失望的是,AI語音助理並不總是理解使用者在說什麼或者是誰在說話。在涉及多個使用者的情況下,它們還會有語音辨識和隱私問題。
AI助理市場中的供應商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並且正在嘗試快速解決它們,積極先推出一些臨時方案。就Amazon而言,該公司一直致力於使Alexa成為更好的聽眾,並通過高階語言標籤(能夠提高Alexa的語音語調)來讓它聽起來更加人性化。在語音辨識方面,Amazon有望推出一項新功能,識別每個用戶的獨特聲紋,以支援使用者成功發出特定指令。另一方面,Google也努力布局語音辨識技術。然而,Google Home語音辨識功能並不是100%可靠,因為助理可能被相似的聲音或錄音欺騙。因此,Google仍在調適其語音辨識系統。
當AI助理無法理解語音請求,多次沒有給出答案或給出錯誤答案時,使用者可能會忍不住放棄使用它們。為了避免接受度放緩,AI助理市場的供應商必須繼續投資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功能,以推動助理變得更加智慧。Ovum預計數位助理將能夠提供更自然、更情境化的回應,同時有可能維持超越雙重問題互動的對話。
然而,AI支援的智慧家庭變革需要所有市場參與者變得更加細緻、嚴格。廠商不僅要抓緊時間推出新功能,還需要時間來完善新的市場舉動,然後才投放市場。管理用戶對其虛擬助理將帶給他們什麼的期望以及應該做些什麼的期望將是減少當前用戶挫折感的關鍵。
AI語音受青睞 家庭智慧照護關鍵推手
Ovum預計,AI助理和多個智慧家庭設備將在2018年繼續擴大目前醫療照護的涵蓋範圍。作為健康伴侶和組織者的AI助理將變得更加相關,能夠提供資訊、收集資料並說明患者執行多項任務。然而,AI助理目前的局限性將限制其使用範圍,即僅限於低風險、無生命威脅的照護方案,例如在家中監測患者和控制治療。伴隨AI和語音技術的提高,個人助理將變得更加有用和可靠,為家庭醫療保健提供更廣泛的應用。
輔助技術日益增強 數位助理創新再攀高峰
Ovum調查的56%的受訪者都對使用可以幫助他們監測他人健康的技術感興趣。人們對輔助技術的興趣越來越高代表著一個重要的商業機會,這個機會正在推動智慧家庭產業和醫療保健產業的創新。
在智慧家庭產業,許多公司目前正在探索醫療領域的機會。例如,Amazon一直在投資醫療保健行業,並採取了幾項戰略舉動。它聘請了機器學習專家參與一個致力於醫療技術的名為1492的機密專案。該專案的重點是開發電子病歷、遠端醫療解決方案和健康應用平台,該平台將在現有的設備上運行,比如Amazon Echo和Amazon Dash Wand。
此外,Amazon一直在投資醫療新創公司,並採取措施確保Alexa能夠安全地存儲患者的健康資訊,並符合HIPAA的要求。該公司與默克共同發起了一個挑戰,鼓勵開發者社區為Alexa開發新的應用程式,使糖尿病患者能夠更好地在家中治療疾病。Ovum預計Amazon將在這一領域繼續創新,促進Alexa的新健康技能,並有可能推出新的健康設備。Ovum預計該供應商將鎖定那些尋求能監控在家中獨立生活的弱勢親人的買家,因此把重點放在輔助生活上,以期獲得差異化優勢。
與此同時,Apple一直在研發非侵入式可穿戴感測器,這些感測器能夠跟蹤血糖水準而不必刺穿皮膚。這個舉動類似於Alphabet的一個專案,通過其Verily Life Sciences部門致力於糖尿病護理:開發一種隱形眼鏡來讀出眼淚中的血糖水準。Ovum預計這兩家公司將繼續尋求提供有前景的健康應用,將它們的虛擬助理整合到追蹤過程中,以衡量健康進展並盡早發出潛在健康問題警告。
醫療保健產業越來越多地針對輔助生活採用聯網設備和AI家庭助理的事實,導致服務提供者重新考慮其目前的患者互動策略並加速數位化轉型。新的智慧護理環境的出現將大大改變護理人員和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與病人在家裡互動的方式。在2018年,將看到更加個性化、更具預防性的醫療保健方法,這種方法也能夠及早實施干預並預防再入院,從而降低護理管理成本。
語音助理成東風 電信商力促智慧家庭
從全球來看,電信商在智慧家庭領域仍只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若干公司通過其網站商店轉售智慧設備,但只有少數公司提供自己或協力廠商開發的端到端智慧家庭解決方案。能夠將其在智慧家庭領域的活躍程度描述為「高度活躍」的電信商的比例甚至更小。
由於許多電信商在智慧家庭領域的活動有限,它們很少充分利用AI助理的潛力。只有SK Telekom(Nugu)、KT(GiGA Genie)、Comcast(Xifnity Home)和德國電信(Qivicon)目前在提供具有AI功能的智慧家庭產品。
目前,只有少數電信商依靠合作夥伴(如Amazon)來進入AI支援的智慧家庭市場。它們大多數都專注於設計虛擬助理,這些助理能夠在電信商的多個產品和服務中提供導航,並提供與協力廠商解決方案的相容性作為附加功能,將現有的娛樂和通訊服務與家庭自動化和安防(以及其他用例)結合起來。這在電信商和付費電視服務提供者中間成為爭論最大的話題之一,因為使用協力廠商AI助理可能會威脅到它們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也就是「電視」。假如Alexa成為主要的電視使用者介面,那麼它們可能會失去對用戶體驗的控制,並最終失去客戶關係。
Ovum認為,將AI融入電信商的智慧家庭產品還處於早期階段。在2018年,預計更多的電信公司將推出家庭AI功能,但主要是通過與大型消費電子供應商合作來完成,尤其是西方電信商將認識到有必要加快向AI轉型,並從內部開發轉向合作夥伴關係(尤其是在現有助理的功能變得難以匹配的情況下)。
AI助理將為電信業新手提供一個進入智慧家庭市場的機會。對現有的市場參與者來說,AI將幫助它們改進目前的智慧家庭策略。然而,任何希望在AI領域獲得成功的電信商都需要說服客戶相信它們可以通過其AI助理增加價值並提供更好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試圖向客戶銷售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本文作者為Ovum消費性服務資深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