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LTE潛力 行動通訊性能監測應運而生

2010-04-23
由於電信營運商欲提高行動服務營收,提供消費者更佳的服務品質,因此紛紛轉向布建LTE網路。然而傳統的監測工具已不符合LTE測試需求,因此新一代的行動通訊技術和性能解決方案順勢崛起,以期符合電信業者對LTE網路效能的要求。
為滿足行動通訊市場數據流量指數極速增長的需求(圖1),電信營運商在維持相對穩定網路成本的同時,正紛紛轉向長程演進計畫(LTE)技術。由於LTE將無線網路智慧管理功能置於eNodeB內,傳統監測工具已不再具備存取能力。為因應這項挑戰,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和性能監測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圖1 數據業務經濟學模型

LTE成為4G通訊主流技術  

蘋果(Apple)iPhone和類似設備的推出,導致行動數據業務流量大幅上升。在第一批高速封包存取(HSPA)覆蓋區域內,行動寬頻業務流量迅速超過語音業務,其中50%以上流量更是與iPhone的使用有關。在大多數國家,由於競爭激烈,許多運營商被迫提供固定費率的行動寬頻套餐,其結果是儘管行動寬頻需求猛增,但平均每戶貢獻值(ARPU)卻保持不變。一支iPhone或類iPhone智慧手機產生的流量,相當於三十支語音/簡訊(SMS)型手機所產生的流量,而一張筆記型電腦無線網卡產生的流量,則相當於四百五十支語音/簡訊型手機所產生的流量。因此,預計到2013年,行動寬頻業務將占所有行動業務的80%以上。為了在這種新環境中生存,營運商必須降低或使營運費用(OPEX)保持不變,同時大幅增加數據業務流量。  

為了建立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減弱業務流量對網路成本造成的影響,營運商正迅速地將自己的網路,升級為高效的全IP封包交換矩陣網路(All-IP Packet Switched Matrices)。僅僅在1年前,4G還稱為一組四種相互競爭的技術,即LTE、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非授權行動存取(UMA)和超級行動寬頻(UMB)。隨著縈繞著4G的技術煙霧逐漸消散,LTE技術最終勝出,UMA和WiMAX仍將作為小規模使用的技術,而高通(Qualcomm)則在2008年11月停用UMB技術。隨著第三代夥伴計畫(3GPP)和分碼多重存取(CDMA)技術有了明確的演進路徑,LTE將提供一種通用的4G技術,並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現單一而相容的全球通訊基礎架構。  

LTE技術在與現有的3GPP和CDMA網路共存的基礎上,對無線存取和核心網路進行重大變革。早期2.5G和3G的無線存取網,現在都輔以演進型通用陸地無線存取網路(E-UTRAN)。新的eNodeB取代了2.5G和3G基地台,核心網則被新的演進型封包核心(EPC)取代。這一網路基礎架構與E-UTRAN和其他存取網被統稱為系統架構演進(SAE)。SAE提供兩個新的功能單元,包括行動管理實體(MME)節點,負責信令控制,以及SAE閘道,負責處理用戶平面。以下說明LTE技術的優勢。  

分配訊號至副載波避免干擾  

圖2 將訊號分散至多個副載波,以提升訊號的穩健性。
LTE採用全IP網路,摒棄了傳統的ATM連接方式。eNodeB略除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採取直接連接MME和SGW的方式。正交分頻多工(OFDM)無線存取技術用於下行鏈路,而上行鏈路則使用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SC-FDMA)技術,採用基於單載波的OFDM技術,其主要優點是能應對各種複雜的通道條件,可根據與通道條件有關的反饋資訊,實現用戶到副載波(User-to-subcarrier)的自適應指配。如此,細分後的訊號即使遺失很小比例的數據,也不會對訊號的接收和感知產生負面的影響(圖2)。  

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IMO)天線技術同時應用於上行和下行鏈路。透過將多部發射器和接收器植入天線中,發射器和接收器可使用一系列副載波實現訊號的傳送,從而保證在發生干擾時不受到影響。LTE的編碼與調變機制64QAM/16QAM/正交相位鍵移調變(QPSK)可保證距離增長時訊號強度的穩定性,動態頻寬分配技術會監測網路,在訊號強度受到干擾或其他影響時,基地台會為受干擾的資料串分配更多的頻寬和功率。  

全IP架構實現VoIP  

LTE中的語音通訊採用網際網路語音通話協定(VoIP)進行,要求時延低於150毫秒(ms),LTE在無線範圍內提供不到10毫秒的超低時延,滿足了這項要求。在有線的部分,無論是VoIP呼叫的實體、網路伺服器或網路電視(IPTV)伺服器等,用戶與連線另一端之間的時延則高出了一個量級,接近100毫秒。  

節約運營成本  

在營運和效率方面,LTE把通訊網路提升到全新的水準。許多主要的營運工作都自動完成,如配置、優化和問題識別,以將相關營運成本降至最低。這些自主的自動化流程由MME及營運和管理中心(OMC)的二級實體設備控制,這些設備控制和管理著某個網段或整個網路範圍內發生的本地行為。傳統診斷功能將被移植到個Meta-layer診斷方式中(圖3),說明如下:

圖3 Meta-layer診斷圖

自行配置
  中央配置伺服器自動建立新網路元件與網路的關聯。針對延伸動態主機設定協定(DHCP)和Netconf指令等協定設定營運和安全參數,只需少數或根本無需人員介入。

自行優化
  對於重複的優化任務,如相鄰小區列表優化、覆蓋和容量優化、行動穩健性優化和行動負載均衡優化,均在eNodeB第一層使用強大的自主演算法完成。

自動問題識別和自我修復
  使用一套嚴格定義的規則和精心選定的KPI,在第一級響應層就自動找出和處理常見問題。當整個小區發生中斷時,可以使用預先定義的相鄰小區管理策略予以補償。

LTE營運需求帶來監測挑戰  

儘管全球一致同意轉型至4G並採用LTE作為唯一技術,是提升部署速度、降低成本的重大機會,但可行的LTE營運模式仍在探討過程。特別是LTE營運和維護需求,帶來重大的監測挑戰。首先,待監測的數據數量龐大,一台用戶設備(UE)終端最多可支援100Mbit/s,一個小區最高可支援330Mbits/s的數據速率,這使10Gbit/s有線介面成為標準介面。  

其次,略除RNC意味著不再提供RNC和eNodeB之間介面的量測報告,而這個介面在以前一直用來擷取重要數據,如每條連線消耗多少頻寬及重傳處理方式。一種替代方案是存取空中介面,但這種方式須配備複雜昂貴的頻譜分析工具,幸運的是,網路設備製造商開始提供標準的追蹤或日誌埠,存取eNodeB內部隱藏的流程。  

監測系統所面臨的第三個挑戰,源自LTE中去除了電路交換,以實現全IP網路。受保護的64KByte通道將消失。有著重大即時行為差異的各種業務,將使用同一個傳輸基礎架構傳送,因此必須部署高效的服務品質(QoS)監測工具。  

多家營運商正推動實現LTE附加標準通用存取承載的LTE語音(Voice over LTE via Generic Access, VoLGA),以期繼續在LTE存取網路上使用電路交換業務,足以說明此一挑戰之重大。即使這一標準成功實現,但由於LTE中絕大部分業務流量是XoIP,用戶平面診斷在4G中也遠比之前來得重要。  

自動自行優化網路(SON)功能是4G網路運營中的關鍵要素。其提供網路監測、數據擷取和解析,以及精心設計的疑難排除、驗證和認證程序,以確保SON的運作。自動化功能可大幅減少長期的維護工作量,但它們只在90%的時間內有效,因此必須監測和診斷這些功能。此外,SON由基於一定規則的專家系統組成,必須經過符合性測試和驗收測試驗證。  

制定監測/測試戰略  

表1說明了從各種無線存取網(RAN)診斷策略的分析中,數據擷取成本和時間與洞察深度(Depth of Inside, DOI)間的取捨。安裝被動探棒的RAN,以被動方式嗅探控制平面,擷取S1和X2介面上轉發的訊號訊息,這種方法成本低、方便,可以實現1年365天、1週7天、全天24小時運行。但是,如表1右欄所示,其提供的DOI約為最完善的方法的10%。

RAN代理方法在兩種運作模式下,提供額外的DOI。在低負載模式下,數據追蹤、日誌和計數器從專有的eNodeB追蹤埠中擷取,一般情況下,還包括來自Uu介面的空中介面運營相關的數據。這些資訊接著由RAN代理處理,以KPI和計數器的形式,透過S1回程傳回中央監測系統,然後可與S1 CP和X2介面上由被動探棒系統所蒐集到的資訊建立關聯。追蹤介面上提供的其他數據,可將DOI提升高達50%。這種方法提供的診斷能力取決於追蹤埠的功能和效能,在不同製造商之間差異非常大。  

在高負載模式下,RAN代理提供完整的通話追蹤、數據封包解碼功能及KPI和計數器。須要回程傳送的數據量比低負載模式多上許多,因此,這種方法通常用於維運活動,而非1週7天、全天24小時使用。在測試、疑難排除或優化活動期間,專家通常會親臨現場操作系統。在須要建立數據與其他遠端介面的關聯時,專家會手動把數據傳回中央監測系統。也可從遠端操作高負載模式RAN代理,在非高峰時間內安排上傳大量的測試數據。高負載RAN代理方法的DOI可高達80%。  

在上述方法無法提供足夠資訊以解決問題時,可將Uu探棒連接到公共公用無線介面(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CPRI)上。Uu探棒可監測Uu介面的實體層及更高層,並將這些數據與其他介面的數據建立關聯,此外,CPRI介面上收集的空中介面資訊,完全獨立於eNodeB追蹤埠上提供的空中介面資訊,後者是已經過eNodeB本身基頻處理過的資訊。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法檢視LTE網路問題  

進行LTE網路疑難排除的基本方法有兩種︰第一種由上而下法是指先從應用層開始,考察各種性能指標,如語音品質或頁面載入時間等,若語音品質有問題,將找出和分類各別異動,並與每筆異動中的訊息建立關聯,排障工具根據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國際行動設備用戶識別碼(IMEI)和其他條件過濾事件,直接存取訊息細節。  

第二種由下而上法則須查看各個訊框的問題,如封包遺失或訊框偏移,然後向上查看其屬於哪些連接。排障工具提供了每條協定訊息的分布、統計數據圖形檢視和數值檢視,按時間以圖形方式顯示事件,直接進入訊息細節及從單個訊息向上鑽取到整個通話流程。  

LTE測試架構涵蓋周邊介面  

圖4為本文建議的被動監測測試系統架構概觀,其基本理念是圍繞三個關鍵網元,即eNodeB、MME和SGW,同時涵蓋每個周邊介面。為確定eNodeB運行情況,存取第一層和第二層無線介面資訊至關重要,經濟、高效測試的關鍵是能即時提供資訊,並以清楚精確的圖形表示這些資訊,允許用戶立即識別所觀察的行為是否滿足要求的效能指標。供應商正逐漸採用CPRI代替天線和基地台之間昂貴的射頻(RF)連接。透過eNodeB上的CPRI埠,可以支援多級實體層分析,並使用戶全面了解RF層的運行情況。

圖4 LTE診斷架構

透過CPRI埠蒐集關鍵空中介面的數據,可使運營商深入了解eUTRAN網路的實體層。RF參數量測提供實體層分析功能,如輸入功率和接收頻寬、時脈和時間偏移及頻率偏移等,而透過對輸入功率、接收頻寬和時脈、時間和頻率偏移等參數的量測,就可進行RF的連接分析;透過使用時域和頻域訊令、資源模組、OFDM符號和副載波使用情況等圖形化視圖,即可檢驗資源使用的情況。當然,還可透過使用CQI、HARQ、BER和CRC量測分析功能,調查通道品質和錯誤控制。  

向上分析OSI模型的下一層--媒體存取控制(MAC)層,也只能透過CPRI方式進行。排程器(Scheduler)功能確保eNodeB根據可用的小區容量、無線條件和要求的服務品質,為用戶分配相應的頻率和時間資源,這對保證網路正常運行至關重要。監測排程器性能可提供關鍵資訊,用以確定可如何修改排程演算法,從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性能。  

結合CPRI鏈路上的Uu分析及S1和X2介面的控制和用戶平面關聯分析,可以360o全方位了解eNodeB運行情況。結合用戶平面、訊令資訊和無線參數的圖表,可幫助優化工程師確定RF問題對上層用戶平面數據承載性能的影響。同時,小區級圖表顯示小區效能如何隨負載及流量模式的不同而變化,透過建立多個介面上數據的關聯,就可輕易計算各網元相關時延,在LTE網路內部傳送時及在LTE和其他技術之間交遞時,可追蹤用戶通話和數據連結。  

自動將監測介面上的用戶通話和活動建立關聯,可概括了解每次通話及最重要的屬性。透過向下鑽取至位元級細節的功能,用戶可深入到希望調查條件的一個通話子集上,對於特別關心的通話追蹤訊框,可匯出並進一步執行用戶平面品質分析。  

透過應用對大量數據統計分布掃描功能,用戶可迅速找出那些突發的訊息、發生頻率奇高的特定訊息,監測LTE介面上觀察到的釋放原因等。透過觀察此一事件在不同時間的分布情況,用戶可迅速查看到問題是與特定事件有關如網路節點重啟,還是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測試週期中,從個別訊息和事件向下鑽取到相關通話追蹤,可讓用戶迅速查出事件對相關使用經驗的影響。  

若想更具體地監測LTE性能,可以使用KPI來檢視對應多個參數和通話階段之間的複雜關係。KPI為了解不同參數之間的相互影響,提供關鍵洞察能力,借助LTE KPI,用戶可以確定多個業務方面的性能,如行動性管理(附著失敗、交遞、追蹤和位置更新成功/失敗)、業務管理(無線承載分析、吞吐量分析)和無線性能(連接建立時間、重傳數、資源分配)。KPI可找出存在問題的區域,然後有效地對應業務問題與網路問題之間的關係,而透過儀器廠商的LTE空中介面監測儀,可取得LTE第一與第二層無線訊息(圖5)。

圖5 使用K2Air LTE空中介面監測儀獲得的LTE第一層/第二層相關無線訊息

理論上,LTE擁有使用者進入4G所需的一切功能,但想讓其發揮效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轉型至LTE,類似於10年前從固網窄頻ISDN傳輸,轉型為數位用戶迴路(DSL)的寬頻上網。營運商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發展一種營運模式,這種模式首次在行動電信網路中提供IP級效率,複雜的自動功能、龐大的加密用戶平面業務、基於無數種業務組合的複雜QoS和QoE約定、複雜的OFDM/MIMO無線介面等,都必須加以處理。然而問題將會不斷產生,也須制定新的方法以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實現4G龐大的潛在效益。

(本文作者為太克科技技術經理)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