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 NSA 5G NR SA URLLC eMBB mMTC NR

決戰次世代行動寬頻 RF前端訴求高整合/低成本

2017-10-16
因應5G高傳輸速率、低延遲應用發展,射頻前端5G發展的關鍵推手之一。為了支援更多頻段、多標準,以及各種不同應用市場需求,射頻前端朝向高整合、低成本設計已成趨勢。
從自動駕駛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到貼近日常生活的穿戴與手持式裝置,現今產業內有許多關於各種物聯網(IoT)應用的熱點話題,而5G便是實現這些智慧裝置互連互通的秘密武器。行動通訊現在已成為關鍵基礎設施和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舉例來說,也許您正在用智慧手機通話或收發訊息,卻沒有注意到,無形之中,資料傳輸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電信商如今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保持每個用戶的成本相對不變。為了實現這一點,蜂巢式網路必須迅速密集化並創造新的高價值服務,同時最大程度減少運營和資本支出成本。蜂巢式網路將轉變為所有人與萬物互聯的中心平台。 

在此基礎下,打造蜂巢式網路不僅需要支援更高頻寬,容納更多智慧裝置,同時也需要維持聯網效能的穩定性,例如提供超高頻寬、短至1ms的延遲時間。迎接即將到來的5G網路,RF前端設計成為建構5G基地台與裝置之間的溝通橋樑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射頻架構必須具備可擴充性、高效率與可靠性,同時維持超小型的尺寸。 

在技術層面來看,5G包括許多不同的技術,包含大規模多重輸入輸出(Massive MIMO)/MIMO、載波聚合(CA)、毫米波和波束成形(Beamforming),以及5G網路基礎設施,像是寬頻接入、全球定位系統(GPS)、點對點無線電和衛星通訊。 

imec企劃經理Joris Van Driessche表示,伴隨這些技術的演進,可歸納出幾個發展趨勢,其中一個現象是RF晶片供應商、電信設備供應商與電信商,正積極開發和測試增強型行動寬頻(eMBB)的毫米波頻率解決方案。過去,毫米波無線電收發器通常使用分離式元件予以實現,其方案無論是在尺寸、成本或功耗上皆超出基站或行動裝置所可接受的範圍。也基於此,imec看到了毫米波正往高度整合、低成本和低功率的發展趨勢前進。 

工研院資通所無線新應用射頻技術部技術經理陳正中表示,毫米波採用的是相位陣列系統方式,集結了多顆功率放大器(PA)與天線發送訊號。其因在於,採用單顆大型功率放大器結合單一天線,通常發射效率較差,故基地台系統或手機基本上都是集結多個天線與功率放大器,將能量聚集起來發送訊號。 

一般而言,毫米波位於高頻的頻段,當訊號發送出去時,會受到外在的自然環境影響,例如,前方若有障礙物,訊號就無法順利傳送,因此需要讓毫米波通訊系統具備掃描功能,挑選最佳傳輸路徑。 

當毫米波系統兼具多組PA和天線組合,可以透過相位成形概念,提供波束控制效能。此概念近似於雷達系統,雷達系統在掃描時,就是透過很多陣列天線掃描。 

圖1 Anokiwave亞太地區銷售總監張肇強認為,在越高的頻段,天線與天線之間的距離更短,使得手機與基地台在RF前端設計上備受挑戰。
另一方面,Anokiwave亞太地區銷售總監張肇強(圖1)認為,前端設計元件挑戰在於價格。傳統雷達、衛星通訊設計射頻前端大多採用模組方式,為滿足高頻需求尺寸設計較大。舉例來說,雷達應用可能放在戰鬥機具裡面,需要水冷與氣冷方式降溫,導致整個成本與後端散熱需求很大,較難用在商用5G基地台。 

多天線設計整合挑戰大  揮軍RF前端手機/基站市場

再者,張肇強提到,無論是在手機或者基地台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高頻應用的天線設計限制。毫米波在28GHz或更高頻的頻段下,天線與天線之間的距離很短,傳統低雜訊放大器(LNA)RF元件難以滿足要求。 

當PA、LNA、開關(Switch)、濾波器(Filters)、全雙工器(Duplexer)與天線全部整合到一個很小的面積上時,是非常大的挑戰。舉例來說,以28GHz為例,天線與天線距離約0.5公分,基本上要在此尺寸內發揮功能,其先天限制門檻較難跨越。 

從天線設計來看,MIMO技術使用安裝發射器和接收器上的多根天線來提高容量和效率。天線越多,資料流程層越多。Qorvo市場戰略部亞太區經理Lawrence Tao(圖2)表示,現在的MIMO部署通常由基站上的最多8根天線以及接收器上的1~2根天線組成。因此,基站可以同時將8個資料流程發送到8個不同的用戶或雙重發送兩個資料流程到4個用戶。 

圖2 Qorvo市場戰略部亞太區經理Lawrence Tao表示,大型天線陣列可克服毫米波的傳播挑戰。
而大規模多重輸入輸出將MIMO提升到一個新的層級。其天線數量可擴展到數十或數百個天線(理論上可達數千個),提供眾多功能和優勢,包括大幅提升容量和可靠性、更高的資料速率、更低的延遲、更好的連接(特別是對於5G所使用的具有挑戰性的較高頻率),以及通過波束成形實現更高的電源效率和更廣的訊號覆蓋。 

Lawrence Tao談到,使用更大的天線陣列可提供額外的波束成形,從而克服在毫米波頻率範圍內遇到的更嚴峻的傳播挑戰。這些陣列可能具有數百個元件,但是由於波長短,因此極其緊湊。例如,30GHz的64元件天線陣列大小只有40mm×40mm。大陣列提供非常集中的波束,這些波束可以在不到一微秒的時間內重新定向。 

張肇強表示,5G主要採用的MIMO天線傳輸,相較於過去的LTE技術,其高功率設置有所不同。就MIMO技術本身差異性不大,區別在於室內應用時,須提供的距離相對較短,因此在60GHz的Wi-Fi 802.11ad就足以支援。相較之下,室外通訊需面臨到一系列環境影響,包含颳風、下雨等天氣變化,且空氣衰減情形較為嚴重,而這是真正挑戰的重點,導致市場上產生許多高功率的需求聲浪。  

張肇強進一步指出,訊號衰減難以從IC設計與天線設計完全解決,因此需要透過增強功率來改進。但終究3GPP會定義一套功率輸出的限制,所以即便設計者開發出超強功率的PA或RF模組,之後也難以用於量產上面。基本上,根據過去該公司生產PA的經驗,預估5G高頻的功率約50~60dBm。 

高功率RF設計升溫  特殊半導體製程來助陣 

Lawrence Tao表示,相較於4G的現有技術能力,5G RF連接的密集程度將高出許多。再者,小型基地台連接的可用性將更高,預期將建立固定無線接入網路,並利用600MHz到80GHz的頻率。而這些技術皆可透過特殊半導體製程,包括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和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等,滿足低延遲的點對點網路(圖3)射頻需求。 

圖3 各種4G和5G標準所需要的技術與RF射頻元件規格對應圖。
資料來源:Qorvo

陳正中分析,RF設計某種程度決定整個系統覆蓋範圍和訊號品質,其設計規格嚴謹且需透過特殊製程才足以支援這種高頻需求。他認為,CMOS技術是支援高頻的製程中最成熟、最便宜且整合度最高的一項製程。此外,矽鍺(SiGe)也是相對成熟的一項製程。 

陳正中談到,矽鍺製程類似於CMOS,就是在矽上面長一些異質接面雙極性電晶體(HBT)製程,所以可製造功率較高的元件。通常矽鍺製程有CMOS的整合度,PA發射出來的功率較CMOS高,傳輸距離比CMSO遠。 

目前對5G高頻的射頻製程應用眾說紛紜,其中有一說是「5G毫米波需要GaN才能達到特性」。Lawrence Tao表示,以大型基地台來說,LDMOS技術一直是高功率功率放大器的關鍵技術,但高功率GaN能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並且正迅速成為首選技術。而小型基地台具有多樣化特點,因此製造商能夠將GaAs、GaN和矽等各種技術用於功率放大器、開關和BAW濾波器等多種元件。 

力爭5G市場大餅  RF前端戰火擴大延燒

看好5G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RF前端的相關供應鏈也動起來,提出各種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目前在6GHz以下,Qovro在基站方面已經有相應的產品支援5G電信商的運用;在終端方面,該公司開發了支援900MHz頻寬(3.3~4.2GHz)的射頻前端模組,包含了功率放大器、濾波器、開關和低雜訊放大器,現已支援中興智慧手機,實現1Gbit/s的傳輸率,並與英特爾合作推出業界首個5G RF前端。他認為,GaN製程相比GaAs在很多射頻指標方面適合5G的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目標市場鎖定在基站應用,提供6GHz以上頻段的RF射頻與天線模組解決方案的Anokiwave,現階段針對28GHz與39GHz等頻段,皆可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案,而24GHz的方案預計在2017年年底推出。在封裝方式上,24GHz、28GHz將採用傳統塑膠封裝;而39GHz由於頻率更高,天線與天線距離更小,散熱問題更為嚴重,故選用的是覆晶的封裝方式,以解決散熱問題。 

張肇強表示,滿足高整合度與低成本的訴求,除了優化晶片本身設計之外,天線模組設計也是一大重點。28GHz為例,在功率50dBm的情況下,至少需要64根天線模組,而對應到60dBm功率約需要256天線模組。 

為5G商用準備 手機商/電信商布局動作頻頻 

5G市場呼聲高昂,近期也看到手機廠商與電信商開始針對高頻的頻譜有所布局。以手機業者來說,通常在通訊傳輸設計過程中,會向政府申請為期一年的頻段,在此頻段內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而就在2017年5月蘋果(Apple)向美國政府申請28GHz與39GHz兩個頻段進行實驗。同年,電信業者Verizon也以31億美元正式收購28GHz和39GHz頻譜,完全放棄6GHz以下頻段,全心投入到毫米波市場上。 

整體而言,張肇強透露,2017年開始已有許多基地台供應商開始導入28GHz射頻前端晶片,且積極實施前測準備。為迎接2018年2月韓國平昌冬季奧運以及2020年的日本東京夏季奧運,5G正式進入商用時程已在不遠處。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