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嚷10餘年的雲端運算,先後雖以不同名稱問世,但始終未曾真正普及。隨著寬頻通訊的時代來臨,尤其行動聯網持續朝100Mbit/s邁進,讓各式應用與服務可望隨著用戶而執行,也讓雲端運算不再只是空談。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發展已成為全球廠商關注之議題。觀察台灣資通訊(ICT)產業現況,部分業者已經發展類似的雲端服務(Cloud Service),亦有些業者極力轉型與切入此項新領域。本文將分析台灣業者因應雲端運算趨勢之發展機會,以供業者參考。
各路廠商分食三大雲端商機
雲端運算服務發展對於台灣資通訊產業的機會,可先從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及架構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三大服務模式來探討。相關業者包括資訊軟體業者、系統整合業者、PC品牌業者及電信服務業者(表1)。以下分別從四種業者的角度分析其在雲端服務趨勢下的各種發展策略。
資訊軟體業者各顯本事
一般來說,資訊軟體業者可以分為商用套裝軟體(Business Package Application)業者與獨立軟體供應商(ISV)兩大類,商用軟體業者可發展SaaS,以接觸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的長尾市場,獨立軟體供應商則可利用國際大廠的PaaS平台,無國界行銷自身的軟體服務或Web 2.0網站。
商用軟體業者乃提供企業資源規畫(ERP)、客戶關係管理(CRM)、商業智慧(BI)等企業流程相關套裝軟體之廠商。普遍採用專案建置的方式來運作,如前期和客戶討論流程需求,一般需要半年的時間;然後再進行本機端(On-Premise)軟體部署的工程,亦須投入1至1年半的時間。前後的專案期程非常漫長,徒增專案的不確定風險。
而台灣商用軟體業者目前尚未有投入SaaS業務發展的實例,但面對國際廠商紛紛將SaaS或隨選應用程式(On Demand Application)當作輔助的軟體產品選項,例如甲骨文(Oracle)購併Siebel後提供的On Demand服務,以及原本即以線上服務為主的Salesforce.com都已進入台灣企業市場開發,確實對本土商用軟體業者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外商軟體公司可能提供本機端與SaaS混合搭配的產品給台灣企業用戶,軟體產品組合將具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性;而外商純SaaS產品的低價競爭對台灣商用軟體業者將是一大警訊,台灣業者可能失去原本產品價格的優勢。
有鑑於SaaS的長期發展方向確立,國內商用軟體業者自然不能置身於這股趨勢之外。建議台灣主要的商用軟體業者可以思考發展SaaS的可行性,不論是自己建置資料中心(Data Center)營運,或和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異業合作、只提供純軟體服務的方式。由於SaaS的主要客戶多半來自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客戶,建議國內業者可從此類市場潛力去研擬適當的SaaS收費機制,在確保合理的回收期和投資報酬率下發展SaaS軟體服務。在網路無遠弗屆的世界,相信SaaS服務將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客群,發揮長尾理論的市場規模經濟效應。
此外,台灣商用軟體廠商可嘗試和大中華區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合作,除了可減少自行建置後台資料中心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可就近接觸當地市場、避開國外資料保護法的問題干擾,亦是建議廠商可以思考的發展策略。
至於獨立軟體供應商,指的是小型軟體公司或微型軟體創業家,在特定軟體大廠的公開標準和應用程式介面(API)支援下,開發任何有市場需求的軟體產品。過去獨立軟體供應商都是依附在大廠成立的社群,例如IBM的中介軟體(Middleware)社群、已被甲骨文購併的昇陽(Sun)Java社群等,在大廠的PaaS平台提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獨立軟體供應商較為耳熟能詳的成功案例,當屬蘋果(Apple)App Store(圖1)平台上的社群。App Store是蘋果硬體產品iPhone和iPod Touch的應用服務市集,蒐集眾多獨立軟體供應商所開發的iPhone裝置專屬軟體程式,包括遊戲、拍賣程式、社交功能程式等。iPhone用戶可以自網路市集下載有興趣的應用程式,並支付一定的下載費用,而蘋果僅保留App Store服務30%的營收,作為該網站營運基本支出,其他70%的營收將全部歸獨立軟體供應商開發人員所有。此一經銷模式對很多原本默默無名的獨立軟體供應商來說,不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藉由大廠的平台可增加產品曝光度,實現低風險、但可能有高報酬的發展機會。其他如美國知名社交網站Facebook的平台、Google的Open Social亦採用相同的獨立軟體供應商經銷合作方式,可見得PaaS不但是資訊服務產業的趨勢,同時已獲得消費市場驗證,將是網路廠商可營利的發展模式。
|
圖1 蘋果App Store為ISV提供了絕佳的開放平台 |
而對新創獨立軟體供應商來說,若能利用網路大廠的PaaS開發軟體服務或經營Web 2.0網站,一旦網站知名度提升、網路流量大增,即可將網站獨立自我經營。
例如無名小站、地圖日記等都是國內 相當成功的獨立軟體供應商創業典範,可以進行 無國界行銷的最大化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效益。
系統整合業者轉型服務供應商
國內有近四十家上市上櫃的系統整合(SI)廠商,其傳統的服務模式是替企業客戶進行本機端的軟硬體整合服務,然扣除軟、硬體的代理成本後,服務毛利約僅10~20%左右。由於台灣內需市場小,適逢全球經濟不景氣,SI廠商更流於殺價競爭,因此非常期待新的服務商機。以下是建議系統整合廠商針對雲端運算商機的發展策略,大致上可分從內部轉到外部,以及從分散到集中兩大方向進行。
由於未來的系統整合需求,將可能從本機端大量轉移至雲端,如此一來,原本在企業本機端的硬體與網通設備建置將可省略,直接在雲端進行軟體客製化的整合服務。由於相關的雲端開發技術才剛起步,目前供應商諸如甲骨文、Salesforce.com、Google等都各自有專屬的開發語言和應用程式介面工具,因此台灣系統整合廠商可以選擇和特定的雲端供應商進行深化合作,發展新型態整合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假如雲端運算果真成為長期的IT產業發展趨勢,本機端的硬體建置減少,也將扭轉過去以硬體銷售為主的國內電腦硬體代工產業,傳統電腦產業鏈生態勢必面臨極大重整。因此,國內系統整合業者宜趁早投入雲端運算的相關技術發展,從硬體導向轉型服務導向,提高專案的附加價值,才得以準備好迎接未來新雲端整合服務的市場商機。
第二種作法,則是企業內部從分散到集中的系統整合需求。在這種作法中,企業可能採用私有雲端將原本分散的異質系統改為集中共用資料分享的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簡言之,私有雲端和SOA同樣運用一些IT虛擬化的技術、隱藏底層的複雜系統架構,減少重覆的IT開發工作,兩者的發展可謂相輔相成。兩者之詳細比較如表2。
不過,目前硬體虛擬化的軟體技術多半掌握在外商手中,例如VmWare、XenServer等,因此國內系統整合業者可以往資訊系統流程發展,特別是SOA化的共通模組(Common Service)開發。建議國內系統整合業者可以針對熟悉的行業別發展SOA服務,譬如資訊電子製造業、金融保險業及醫療保健業等,深入定義適當的獨立服務元件,以利將來可以重覆使用元件、縮短專案建置的時間。因此,國內系統整合業者若具備SOA開發能力,將有助於企業將分散的資訊系統移植到集中的私有雲端中心,並發揮國內系統整合業者的高度客製化彈性之優勢。
加值服務開創PC新局
個人電腦(PC)品牌業者指的是國內銷售個人電腦與行動裝置的自有品牌業者,包括華碩、宏碁、微星與明碁等。這類業者雖以硬體製造與銷售為主力,但其實若能提供類似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之產品(圖2),同時配合雲端運算服務,硬體業者也可在此波商機中扮演關鍵地位。
|
圖2 精簡型電腦已經相當普及,亦有機會在雲端運算中扮演關鍵地位。圖為恵普之產品。 |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建議PC品牌廠商針對雲端服務商機的發展策略包括思考次世代精簡型電腦(Next Thin Client)之潛力,以及從硬體端延伸軟體服務,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2007年台灣領先全球上市的小筆電(Netbook)產品,一舉成功將台灣PC品牌業者推向國際舞台。由於Netbook的尺寸小、方便攜帶、螢幕適中且耗電量少的優點,只要透過預載的瀏覽器就能使用雲端化的網路服務,未來將是有利雲端運算產業發展的個人化載具。由台灣帶起的Netbook風潮,吸引全球PC大廠爭相仿傚,亦使得Netbook成為後PC時代的重要里程碑。又從Google宣布推出Android Netbook、英特爾(Intel)成立Moblin軟體聯盟,不難看出行動終端裝置的市場熱度,且儼然成為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因此,若深入探討下一波PC產品動能,輕便的精簡型電腦可能是未來的最終成品。尤其因為精簡型電腦沒有硬碟或沒有安裝應用程式,主要透過瀏覽器來使用軟體服務,產品價格將更為便宜,具有特定市場吸引性,更適合作為雲端運算之載具。在台灣PC品牌業者藉由平價Netbook的破壞式創新,成功搶占國際市場後,下一步亦可思考研發精簡型電腦產品的可行性。
資策會MIC認為,由於精簡型電腦預設是不安裝任何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的產品,非常適合於開拓新興市場與教育市場,而非取代既有使用族群,只要台灣PC品牌業者有清楚的市場定位與區隔,相信精簡型電腦將是下一個市場成長引擎。
另外,除了硬體銷售之外,網路內容服務將是 國際大廠的「圍城驅敵」策略。包括蘋果iPod 結合App Store、微軟(Microsoft)的Mobile Embedded與Windows Live,皆透過行動裝置上網的便利性,而引導使用者至自家平台進行網路購物、下載應用程式與其他網路服務,有效阻隔其他競爭對手,並獨享售後服務市場(After Sales Market)。而此一策略亦已延伸至其他市場,如諾基亞(Nokia)近期推出Ovi、RIM的BlackBerry Store,都是覬覦售後市場的軟體服務銷售潛力,硬體廠商延伸軟體服務已是產業界趨勢。
資策會MIC認為,平台的形成,關鍵在於足夠數量的使用者基礎。台灣PC品牌業者藉Netbook熱銷並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因此Netbook平台的售後市場是台灣業者可以進一步趁勝追擊的戰場。目前華碩已推出網路服務Eee@Vibe試用版(圖3),率先成為台灣PC品牌業者的轉型示範,後續發展值得密切觀察。不過,有鑑於國際大廠紛紛推出自己的網路服務平台,建議台灣業者可專注在華文數位內容的發展,初期可以推出結合華文線上遊戲、電視、電影、音樂的網路服務,鎖定大中華地區的目標市場,先站穩市場利基點,未來將有機會更上層樓。
|
圖3 不滿於只在硬體領域著墨,華碩也推出自行研發的網路服務平台Eee@Vibe。 |
電信業者搶食代管商機
電信服務業者指的是台灣的ISP或網路資料中心(IDC)業者,主要提供企業主機代管服務(Co-location),涵蓋機櫃空間、存儲設備(含虛擬主機)、異地備援、電力、網路頻寬及保全等配置。此類業者可以朝向逐步升級成雲端運算架構,改善每單位基礎建設的營業利潤,以及異業結合提供加值軟體服務,轉型資安監控中心(SOC)或隨選商用軟體中心為策略方向。
根據資策會MIC執行之經濟部ITIS計畫統計分析,目前國內活躍的IDC廠商約十餘家,機房建置多半採購整廠的設備輸出,雖然可靠性高,但相對的投資成本亦不少。
Google日前公布其機房建設是採用x86等級的個人電腦作為運算單元,將成千上萬台的x86個人電腦組合成大型平行運算架構,整體建置成本較大型主機低、錯誤容忍率提高、兼具擴充機動性高,可以提升每單位基礎建設的營業利潤。因此,採用Linux x86個人電腦作為資料中心主機架構是可以研究的議題。建議IDC業者可以從部分機房進行實驗,俟營運順利後,可以逐步擴大至所有資料中心的整體升級。
由於IDC業者的核心能力是主機代管與網路傳輸服務,倘若要額外提供加值軟體服務,建議可以嘗試和資訊軟體廠商洽談合作的可能性。第一種加值軟體服務是轉型為資安監控中心,和防毒軟體業者合作,提供全年無休的線上防毒監控服務。隨著網路上流傳的惡意程式愈來愈多且愈為複雜,病毒碼的分析與更新工作將更為要求時效性。SOC除了監控防毒軟體的Log檔,再加上防火牆的監控服務,透過即時監控回報的機制,以及定期的報表管理,能有效預防新種病毒與蠕蟲的攻擊。SOC是一種資安在雲端(Security-in-the-Cloud)的服務,目前包括趨勢科技等均加入此領域。
第二種加值軟體服務是轉型隨選商用軟體中心,提供企業基本的商用軟體服務,如人力資源、協同管理等。合作方式可由商用軟體業者開發企業套裝軟體服務,建置在IDC業者的機房,並由IDC業者提供軟體代管服務,類似企業隨選商用軟體中心。企業若需要局部的軟體客製化工作,仍由商用軟體廠商直接服務,系統同樣是建置在IDC業者的機房,只不過採用軟體租賃的合約履行。
隨著終端使用者逐漸習慣網路服務的便利性,有愈來愈多廠商將雲端運算服務列為發展與銷售管道之一。也因此,在強大的商機支持下,雲端運算服務所帶來的新服務模式衝擊,無論是軟體業者、系統整合廠商、PC品牌業者及電信服務廠商,都有其發揮和著力之處。而若是台灣業者皆能順利掌握雲端運算服務所驅動的內容、建置與終端等關鍵,將有機會參與雲端運算發展,開創全新產業商機。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