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感測器 穿戴裝置 邊緣運算 深度學習 AI

揮軍復健/預防性照護 穿戴醫療鎖定健康商機

2017-12-11
在新興的可穿戴裝置應用領域,業者持續不斷的增加並完善健康保健類功能發展,甚至某些性能到達或通過醫療級的應用標準,其應用包含復健、預防性照護等,提升各年齡層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行為。
根據德國顧問公司Roland Berger調查,2015~2020全球健康數據應用市場中,以行動健康應用年複合成長率(CAGR)最高,預估高達41%幅度,而2020年在此應用市場可達2,000億美元。此外,工研院IEK預測,2017年將有超過4,500萬台智慧健康穿戴產品出貨,市場的潛在商機不容小覷。 

圖1 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組長林敬文談到,穿戴應用焦點已從兒童走失等用途,轉移到復健應用的方向。
2017年從兒童定位進入復健應用 

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組長林敬文(圖1)表示,2016年底到2017年,服務應用市場的智慧手環、手表原本都是以防止走失與監測心率功能性為主。到2017年底逐漸轉型,智慧穿戴裝置應用於復健題材開始蓬勃,廠商提供穿戴裝置滿足復健應用需求。 

林敬文談到,復健應用會依據每個人高矮胖瘦與復健部位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透過手環搭配動作辨識技術,並結合手機APP功能,在復健實施之後,給予評分的機制,一方面矯正使用者復健動作,二方面透過APP來鼓勵使用者持續復健。 

舉例來說,2014年在日本上市的Moff Band,鎖定日本與美國市場,初期以兒童智慧穿戴玩具定位,標榜「任何東西都能變成玩具」,其使用方式是將Moff手環戴到手腕處,搭配使用手機APP,選擇自己想要的情境模組,當使用者做動作之時,APP會發出相對應的聲音音效。而Moff Band這家公司於2017年跨足銀髮運動健康促進與醫療復健領域,開發不同身體部位應用,與多項使用情境和模組,用來增加團體與互動使用,並透過建立數據資料管理平台的建立,分析身體關節活動度、認知評估與運動復健。 

以目前台灣產業來看,從運動促進延伸到預防復健應用的案例也已出現。工研院健康照護服務與消費者行為研究部許又仁(圖2)談到,台灣仁寶電腦推出的智復寶Boostfix即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產品是針對醫療復健應用而設計,透過使用者將量測數據上傳雲端平台,進一步與醫療院所系統連結,提供醫生評估患者平時居家復健的監測資料,於下一次回診給予醫療建議。目前仁寶與文化大學和陽明醫院進行三方合作,針對產品施行功能擴充與臨床測試。 

圖2 工研院健康照護服務與消費者行為研究部許又仁表示,仁寶電腦與文化大學和陽明醫院合作醫療復健方案。
林敬文認為,台灣科技產業與醫療產業的結合,應該以垂直應用服務為主。基本上,一般的使用者不會只購買硬體或軟體,而是直接購買整個解決方案,無論是哪一類型的應用領域,皆需以較高層次的整體解決方案思考,包含考慮使用者如何操作、介面順暢度或後續的系統服務部分。換言之,以產業面來看,2017年台灣開始出現許多新創公司投入相關產業,不過,在這生態鏈上卻較少看到有系統服務商(SI)出現,而這也是目前台灣產業較缺乏的部分。以復健服務來說,原本有提供傳統復健服務的廠商很適合成為復健SI業者,導入新的商業模式進來創造另一波成長高峰。 

運動檢測發展愈趨成熟  穿戴感測融合技術搭橋  

健康保健功能不斷豐富和完善,包括運動監測、體徵訊號檢測,甚至環境相關的監測等,例如華米的米動健康手環,可以監測心臟健康狀況,還實現了心電ID識別。 

ADI亞太區醫療行業市場經理王勝表示,就目前的市場應用情況及技術發展來看,對於運動的檢測及計量相對成熟,但是對於較運動狀態為先的相關生命體徵訊號的快速及精確的監測,目前還有改進的空間。所以相對應的會催生和提升感測器及訊號處理方面的新技術進步和發展,例如光電法測量體徵訊號如心率、血氧含量及其他健康指數等,這需要更新的光電感測器技術以及相應的系統級資料處理技術,集中包括日常運動情況下的持續準確測量以及採集到資料的後台融合及分析使用等。 

王勝認為,硬體端的資料蒐集、雲端處理能力和服務模式的並行發展,是穿戴應用領域在技術、使用體驗和業務模式創新和提升的必然趨勢。高整合度、小體積、低功耗以及低成本的感測器硬體在將來的可穿戴裝置開發中會成為更加關鍵的要素,後台資料的分析處理及回饋到終端使用者,將是維持使用者持續使用的必經之路。 

應用於運動檢測或醫療復健領域,結合光電脈搏波和心電波的融合採集加上必要的演算法,將實現無袖帶的連續血壓測量,此外,環境類的監測功能與健康功能感測器的整合(例如光電測量法)也將是穿戴裝置的發展趨勢之一,會在下一代可穿戴產品的功能方面被廣泛採納。可以預見,多感測器融合的資料蒐集和處理將會在越來越多的穿戴類產品中出現。 

5年成長逾6倍 智慧衣商機爆發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分析報告指出,智慧衣被視為最極致的穿戴式裝置應用,2017年智慧衣市場出貨量預估達330萬件,2021年智慧衣市場出貨量更有機會成長6.5倍,達2,160萬件之多。 

資策會MIC報告特別點出,以穿戴式裝置的市場來看,智慧足墊及護膝皆屬廣義的智慧衣範疇。以Adidas為例,該公司在2013年即推出miCoach Elite System,號稱是第一個將生理數據即時連接到平板電腦的系統,也因此開啟了運動數據分析的風潮。目前除運動健身外,整合生理量測功能的智慧衣已逐漸獲醫療院所、照護機構與企業團體青睞實地導入,近期內可望打造全新的醫療照護新模式與服務。 

有別於目前針對膝、足底等下肢步態量測,多仰賴大型固定式步態實驗設備進行實驗與復健追蹤,病者須舟車勞頓,復健中心須負擔高額專業復健師成本、場域及設備;由資策會偕同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教授洪一平、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醫師楊榮森、北科大機電整合研究所教授黃榮堂及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陳俊忠等團隊,突破傳統限制結合穿戴式裝置、足部力學資訊分析及回饋技術,將配有感測元件的智慧鞋墊與智慧護膝,同步串接專屬的App,即時連接至雲端平台,藉以快速反饋下肢生物力學分析資料,並結合遊戲設計提高使用者復健意願。 

值得一提的是,資策會正積極與運動器材/品牌商/輔具商、醫療單位、硬體商合作,將其SaFePlay智慧足部裝置平台導入專業場域,由專家推廣至保健與運動族群,軟硬合擊推動資料分析服務與製造產業升級。未來將逐步發展智慧感測個人化應用,與健促保健、運動、醫療、遊戲化復健與保險等產業結合,透過軟體加值帶動硬體服務創新,打造更成熟的穿戴應用市場。 

台大醫院/聯發科跨界合作  穿戴式生物感測預防中風  

穿戴裝置也為早期診斷、預防中風與心臟疾病的偵測技術帶來突破。根據台大、台大醫院與聯發科跨界合作的「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成果顯示,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將可早期診斷、預防由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及心臟疾病。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湯頌君醫師指出,陣發性心房顫動不易透過例行、短時間心電圖察覺,通常需要至少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連續心電圖監測,抑或透過心律紀錄器(Event Recorder)此類工具的介入,才能有效偵測。不論是檢查成本或技術複雜度均高,導致心房顫動的徵狀一直難以普查。若運用最新的光學式偵測技術進行長時間、居家監測心跳規律性,將可有效篩檢出非常可能已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達到早期診斷進而降低中風機率的目標。 

聯發科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周漁君表示,聯發科以半導體晶片來實作生物感測技術,使用這種晶片的穿戴式裝置可以用來長時間收集大量生理數據,配合大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將可大幅改進疾病的診斷與預防,從而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這正是聯發科與台大和台大醫院合作的初衷。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個人化遠距醫療診斷、治療與居家醫療照護的需求也隨之提升,有鑑於此,台大及台大醫院與聯發科於2011年共同投入此研發計畫,結合學界、醫療與半導體產業三大領域的領導優勢,期望開創台灣在國際生醫、資訊及電子整合性研發的新里程。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