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用導航市場萌芽 成本/圖資/消費者認知阻礙發展

2006-07-21
衛星導航的議題已在汽車業及IT業受到相當的重視,但各大廠商幾乎以歐、美、日為主要目標市場,參與廠商多,競爭亦相當激烈;反觀中國大陸導航市場,中國大陸官方的推展僅局限於特殊領域,如航海、航空及軍事等。隨著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及市場的發展,預期將帶動汽車衛星導航市場。
衛星導航的議題已在汽車業及IT業受到相當的重視,但各大廠商幾乎以歐、美、日為主要目標市場,參與廠商多,競爭亦相當激烈;反觀中國大陸導航市場,中國大陸官方的推展僅局限於特殊領域,如航海、航空及軍事等。隨著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及市場的發展,預期將帶動汽車衛星導航市場。  

目前大陸的衛星定位市場仍以運輸監控及汽車導航為主,運用在消費性市場的比重並不高,其中運輸監控方面在中國大陸已經發展多年,最主要為其幅員廣闊且安全需求較高所致。事實上,中國大陸因為國家屬性及政策,其衛星技術起始於軍事用途,這可由其自行發展的北斗一號衛星系統窺知,商業用途目前仍在少數,大部分皆用於專業用途。  

中國具有廣大的內陸水運及森林,故包括船舶管理、水文預警、森林防火等皆是重要的衛星定位應用;除少數用於民用之外,北斗一號衛星系統主要仍以軍事用途為主;至於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定位系統,中國大陸雖已加入該計畫且已進入試驗階段,真正要到商用階段,須至2008年。因此,目前中國大陸仍以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為主。  

在應用方面,GPS主要用於專業應用領域與汽車導航,根據大陸研究機構北福源諮詢於2006年6月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2005年的GPS應用產品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155.4億元,至2006年,中國大陸GPS應用產品市場規模預計達人民幣224.1億元,由圖1可觀察到消費性應用的GPS產品所占整體的比重尚低,以2005年而言,消費性GPS產品規模為人民幣15億元,占整體應用產品比重不到10%,預估至2006年消費性產品市場規模可達人民幣21億元,但仍未超過10%;而車輛監控及車輛導航占整體比重各為30%及20%;其中GPS資訊服務的比重相當高,此部分包括導航軟體以及車用電子資訊服務、導航資訊、定址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服務,由此可看出,導航市場中GPS資訊服務具有相當發展的潛力。  

汽車導航為大宗消費性市場不明  

2003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首度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至2005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已達576萬輛(圖2),與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僅有9萬台的差距。中國官方預估2010年的整體汽車銷售量將達900萬輛。  

但汽車銷售數字與衛星導航設備的出貨量並不能等同視之,嚴格來說,僅能視為是導航設備的潛在市場,隨新車搭載出貨的導航設備尚須與汽車廠商合作,因此在此部分的導航設備廠商較難切入作風保守的汽車供應鏈,且大部分售價在人民幣30萬元之上才有機會配備衛星導航設備(圖3),就上述兩個觀察點,汽車存量的數字比較切合實際。  

在中國大陸的導航設備市場仍以售後(After Market, AM)市場為主,售後市場觀察的數字即車存量。截至2005年底,中國大陸的汽車存量達到3,300萬輛,其中轎車存量約為1,500萬輛,這才是汽車導航的目標市場,根據中國大陸相關工協會所發布的數據來看,目前一年隨新車搭載的汽車導航設備約為7~10萬輛,而新車搭載再加上售後市場的汽車導航市場,2005年為35萬台,預計2006年可達46萬台(圖4)。  

觀察上述數字,中國大陸目前汽車導航的市場才剛開始,無論在新車搭載或售後市場皆是如此,其中有許多阻礙發展的原因,如GPS人機介面不符合當地需求、使用習慣尚未形成、價格較高、服務體系不健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不夠完整、政府政策等因素,但也因為市場尚未起飛,因此未來成長的空間仍相當大。  

目前,中國大陸係以汽車導航的售後市場為主,而消費性導航設備,如導覽機+導航機,目前市場前景尚未明朗,但已有部分廠商,例如北京城際高科、靈圖軟體科技、成都華好科技等,推出相關的手持式消費性導航產品,至於消費性導航產品,在未來的中國大陸市場能量有多大,高成長前的蟄伏期還有多長,目前仍難有定論。  

北斗一號衛星著眼區域導航服務  

中國大陸雖也自行發展北斗一號衛星系統,但因為該系統係屬於區域性的衛星定位系統,且主要仍以軍事考量為出發點,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機密性;其應用範圍為特定的專業領域,未來全部移轉至民用尚待時日。依照過去經驗,中國大陸不論在國際性標準及技術上皆會提出相對應的自主技術,北斗一號衛星系統未來發展亦值得關注;而中國大陸現階段也已加入歐盟的伽利略計畫,並且已經正式簽署合作協定及投資2億歐元,雖目前中國衛星定位技術係以GPS為發展主流,但未來極有可能因此將衛星定位系統轉向歐盟的伽利略平台。  

2000年10月及12月,中國大陸共成功發射北斗一號兩顆工作衛星,隨著2003年5月24日第三顆北斗一號衛星的發射升空,中國大陸宣稱已建立由3顆導航衛星組成的衛星體系。相較於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及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系統,北斗一號衛星系統有很大的區別,係由3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覆蓋範圍以地區為基礎,其覆蓋地區僅在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而不具備全球覆蓋能力。  

北斗一號衛星系統的最大特色是集合精確導航、短訊通訊、精密報時等3項功能,除導航之外,北斗一號衛星系統尚能由用戶端發送可容納120個漢字的資訊,換言之即是除了可接收定位資訊之外,亦可對外發送用戶端所在位置資訊,因此特別適用導航與行動數據通訊領域,且毋需其他通訊系統的輔助,如交通運輸、調度指揮、搜索營救、地理資訊查詢等;目前北斗一號衛星系統應用於農田水情監測、山峰登頂測量、「神六」火箭發射測量、煤礦安全監控、電力行業授時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等,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在通訊上有其難度,而北斗一號衛星系統正好可彌補此空缺。  

伽利略與美國GPS握手言合  

伽利略計畫由歐盟執行委員會和歐洲太空總署主導,預計耗資34億歐元,將部署30顆衛星,但並不包括Giove A與Giove B,此兩枚實驗衛星主要用於測試伽利略系統通訊頻率,並在軌道上進行伽利略系統專用導航訊號等技術測試。歐洲太空總署於2008年還將發射另外兩顆衛星,這兩顆衛星與Giove A、Giove B將可完成系統的測試,之後步入正式部署階段,預定2010年完成全部衛星的部署,屆時歐洲將可擺脫對美國GPS系統的依賴,且可與GPS、GLONASS相容。  

歐盟所發展的伽利略計畫主張完全民用及便利全球人類,且可分散目前全球衛星系統幾乎一面倒地依賴美國GPS系統之風險,具有強烈的國際政治意義,也頗有與GPS互別苗頭之意,希望可擺脫美國蓄意或無預警停止GPS系統所帶來的各項導航及管控的高風險;伽利略同時具有收集情報和監控能力,美國除了不支持,亦將密切觀察該衛星系統的發展。  

根據伽利略計畫,伽利略衛星系統的30顆衛星預定在2006~2010年間分批發射升空,平均分布在3個軌道上。其衛星定位服務則將於2008年展開,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精確度更甚於美國GPS系統,以此精確度為前提,將有無限應用發展的可能,例如救災單位甚至可指揮救護車避開交通瓶頸。  

歐盟與美國為了伽利略計畫曾經有過爭執,但已達成協議,決定使伽利略衛星系統和GPS兩個系統可以相容,未來用戶端的接收器將可在兩個系統之間相互切換;此外,伽利略衛星系統也可相容於俄羅斯的GLONASS。  

中國大陸擁抱歐盟伽利略衛星系統  

除了歐盟會員國之外,中國以第一個非歐盟國家加入伽利略計畫,根據2003年11月30日中歐簽署的「中歐關於民用全球衛星導航與伽利略計畫合作協定」,至2004年10月8日中歐伽利略計畫技術合作協議在北京正式簽署,協議中確立中國參加伽利略計畫管理及開發階段的權利和義務,中國大陸以「中國國家遙感中心」加入成員,至此中國大陸與歐盟已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而中國國家遙感中心授權及委託中國伽利略衛星導航有限公司,就中歐伽利略計畫技術合作協議中所涉及的相關研發項目和專案進程;組織中國境內相關工業界、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相關單位共同完成該協議中規定的相關任務,預定在總投資約32億~34億歐元的前提之下,由中國出資2億歐元。  

後續由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機構合資成立上海伽利略導航有限公司,並且正式加入中國伽利略衛星導航有限公司團隊,至此中國大陸將融合南北兩大區塊的衛星定位研發能量,成功參與國際標準之建立。  

內容服務與設備廠驅動車用導航  

目前中國大陸在衛星導航市場上以汽車導航為主,而消費性產品仍是萌芽階段,以下將就其汽車衛星導航之產業結構來討論。雖然中國大陸為全球第二大的汽車消費國,僅次於美國,但目前售價在人民幣30萬元以上等級的汽車較有機會隨車搭載GPS衛星定位系統,而這樣的潛在市場每年約在10萬輛之譜,且該市場已由汽車製造廠商所搭配的定位技術提供者所占據,因該行業的特殊性,相關廠商所關注的是售後市場。  

中國大陸的汽車導航產業發展並沒有跟上汽車產業的發展,因此許多技術層次問題,仍須仰賴其他地區廠商協助,在導航設備的出貨量原本就不多的情況下,若再加上價格因素以及消費者認知無法有效突破,中國導航終端設備市場未來發展仍然困難重重。話雖如此,中國大陸還是有許多廠商正朝此方向努力,以下分成3大部分討論中國大陸汽車導航產業現況,包括定位導航營運商、硬體廠商、導航軟體廠商以及電子地圖廠商,在本文中,以中國大陸企業為討論對象。  

營運商力推附加價值服務  

中國大陸所謂的導航營運商,其主要功能係集中在車輛管理,且結合行動通訊功能,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附加價值服務,如遠端求助、預警、行車資訊、防盜、地理資訊系統(GIS)服務、定址服務(LBS)、導航服務等,相較於自主導航,最大差別在於導航的終端設備是否具有獨立的衛星定位運算能力。  

中國因為幅員廣大,因此在產業鏈上會出現此環節,其經營模式類似北美地區的OnStar,而在中國大陸,最主要是提供車隊管理、運輸管理等應用,主要廠商包括:深圳賽格、中寰通信、顧高、天澤、邁吉貝斯、森泰克、神盾、華強等。  

外商主導導航硬體設備市場  

在此領域可分成車載固定式GPS導航設備以及車載可攜式導航設備。  

在固定式方面,多數會結合車載電腦(Car PC)以及車載的影音甚至是行動通訊設備。這部分的技術,中國大陸仍得倚賴國外廠商,且該市場領域多數須與汽車製造廠商合作,採取內建(Built-in)的方式,因此對於IT廠商而言難度較高。而在售後市場方面,在中國大陸還是由品牌廠商主導,如歌樂旺(Clarion)、阿爾派(Alpine)、電綜(Denso)、建伍(Kenwood)、新力(Sony)、松下(Panasonic)、先鋒(Pioneer)等,但亦有研發實力不錯的中國廠商,如杭州求精科技、深圳航盛科技、鞍山科信等。  

車機級導航設備則結合車載影音系統,內部並具有陀螺儀、測試器等導航輔助設備,增加定位精確度以及強化GPS訊號較弱地區的效能,一般搭配的LCD螢幕為6.8吋,以作為多媒體影音之用,與一般可攜式GPS PDA的3.5吋螢幕市場定位不同。  

在可攜式汽車導航設備方面,目前並未看到中國大陸方面的廠商深耕,最主要原因乃是多數公司在機構設計、地理資訊系統導航引擎、圖資等經驗尚不足;再者,該領域產品定位介於消費性及車用導航之間,大陸廠商亦較無操作經驗,因此,市場主導權還是在國外廠商,如台灣的宇達電通(Mio)在市場上也算是火紅產品,另外,全球大廠國際航電(Garmin)在中國大陸的代理商合眾思壯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國大陸本土廠商方面,如北京北斗星通、上海永格、杭州求精科技、北京經緯星航科技、北京中軟、深圳經緯導航科技、上海乾潤信息等。  

圖資異動性高降低定位準確度  

GPS要能精準定位之要素,除了GPS接收器效能之外,電子地圖的精確度也是重點,中國大陸因為政治環境特殊,故電子地圖的開發有些許限制,且中國各城市之建設及開發速度驚人,天下雜誌曾有一段話:「大陸城市每3個月就要更新地圖,才能趕上建設的腳步。」就是最好的寫照,也因為如此,在開發電子地圖資料庫時就必須更重視未來更新的彈性,如此也使得圖資供應者後續服務的成本提高。  

中國大陸因為缺乏一完全開放的標準平台,因此許多營運商及硬體開發商必須自行耗資開發地理資訊系統引擎以及建置圖資資料庫,相較於日本的圖資由政府提供,廠商可專心致力於開發應用層的狀況有天壤之別。且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因此電子地圖的覆蓋率受到相大的挑戰,目前的狀況是分別提供各大城市的地圖作為因應。  

雖然大多數電子地圖可以完成監控、調度及防盜功能,但想靠這些地圖實現真正精確的功能還差之甚遠。中國大陸政府目前正在制訂電子地圖的相關標準和法規,其後續政策變化值得持續觀察。目前在導航電子地圖生產、製造、提供方面,具有較大影響的專業圖資公司有上海暢想、高德、四維圖新、靈圖軟體、北京超圖、海爾資訊等。  

中國大陸汽車導航市場窒礙重重  

目前中國大陸汽車導航尚處初始階段,市場成長速度緩慢,但發展瓶頸並不在於導航硬體設備的技術,硬體技術可透過國際資源來達成,實際瓶頸在於基礎環境,有幾大原因:  

應用市場小成本居高不下  

價格是影響中國大陸市場的關鍵因素,若是車機級導航設備,價位在人民幣8,000~10,000元之間;消費型導航設備則約為人民幣4,000~6,000元,且部分單獨銷售的電子地圖價格更高。  

以北京及上海兩大一級城市為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針對2006年4月所發布的兩大城市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分別為人民幣1,589.2元及1,585.36元,這些一級城市居民的購買力雖已具相當水準,且汽車銷售量也很驚人,但在中國大陸每百人僅擁有0.8輛車的環境之下,衛星導航的主要應用市場規模不大,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  

高重複性圖資欠缺統一標準  

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中國大陸政府對地圖資料進行控制,目前只有四維圖新、上海暢想和高德3家公司具有合法生產地圖軟體資格。另外,中國大陸各地大規模的建設,也使地圖須不斷更新,成本自然居高不下。雖只有3家合法企業,其他研發的廠商還是很多;但在缺乏圖資標準與協調組織的狀況之下,容易發生大城市地區圖資大量重複,偏遠地區資料卻無人掌管的窘境,使人力、物資大量浪費,資料庫難以集成整合,即使在東部地區,包括京津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也還沒有一套完整的資料庫,電子地圖業已成為大陸汽車導航產業的發展瓶頸。  

消費者認知度低  

衛星導航在一般消費者的生活中並非具有相當必要性,在中國大陸被視為是高端消費,較之一般3C產品更不具購買吸引力,且在導航幾乎與汽車、休閒畫上等號的狀況之下,一般民眾對於這樣的新產品興趣缺缺。  

再者,使用者介面的問題也是一大阻礙,中國大陸使用者介面的設計有時與產品銷售有關,導航軟體的簡易操作性以及選單中文化是很重要的課題,另外,在外型上也必須具備相當的吸引力,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培養消費者對衛星導航的興趣與使用習慣,進而形成流行風潮,才能帶動整體市場。  

PDA突破消費性導航市場障礙  

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與市場目前才剛起步,消費者的用戶習慣尚未形成,且因為價格較高、圖資瓶頸等挑戰,成長幅度在短期內難以突破,也因此仍處於車輛監控、汽車導航階段。  

要推展至消費性產品端,GPS PDA可能會是較好切入市場的產品。不但具價格優勢,且其具有可攜性以及PDA功能,若再加入行動通訊、MP3、MP4等多媒體功能,在價格誘因之下,將有機會帶動流行風潮;就產業競爭的角度,其切入門檻較專業車載導航設備為低,且IT廠商具有進入的技術能量,因此在未來圖資標準確立以及品質提高之後,勢必將出現群雄割據的現象。  

至於導航系統,目前中國大陸係以GPS為主,雖然亦有自主的北斗一號衛星系統,不過隨著中國加入歐盟伽利略計畫之後,在獲得其政策支持之下,不排除未來移轉至伽利略系統,以此為前提,兩種系統必須相容,硬體廠商須以此為發展方向提早準備。  

尤其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定位服務需求自然高上台灣許多,如防盜、資訊提供、交通監控等,因此,如果GPS PDA僅具有導航功能便不敷使用。根據前面所述,導航服務行業如同北美地區的OnStar經營模式,以此觀點,導航並不能單獨存在,可能演變成所謂的綜合資訊處理平台,亦即車用資通訊系統服務,而要提供該服務尚須結合行動通訊網路才得以達成。若朝此趨勢繼續演進,未來服務廠商將會主導整體產業的發展,甚至是硬體規格;而硬體廠商未來也得朝此方向投注研發資源,甚至提早與這些廠商達成合作關係。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元件雜誌66期8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