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通訊產業占全球市場比重甚高,但受到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工廠停擺與出貨受到部分限制,使得國際訂單部分轉單到台灣,無疑是為台灣白牌起家的光通訊產業帶來新契機,重新點燃冷清已久的商機火種。
新冠疫情在2020年上半年導致多國進行封閉式管理,台灣光通訊廠商受惠部分OEM大廠的轉單效應,使得今年的表現較往年優異。此外,中美貿易糾紛自2018年展開,而後美國更將貿易戰升級成科技戰,針對華為、中興通訊等公司進行管制。在疫情與貿易戰不確定的雙重因素下,廠商積極備貨以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
明泰(Alpha)市場行銷室協理婁道生表示,新冠疫情和貿易戰衝突造成的影響,的確讓許多廠商開始囤貨,加上遠距辦公的時間變多,對於通訊的需求也不斷升溫,使網通設備的訂單如雪花般飛來,也進一步帶動「光」的需求量增加。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產品經理鄭凱安指出,在中美貿易戰下,台灣廠商的戰略地位提升,一方面美國提升關稅、貿易禁運(華為、中興)、科技圍堵政策,而中國則是去美化、加速5G落地等政策,台廠面臨被迫選邊站的狀況。
婁道生談到,雖說全球光通訊的需求下降,不過中國的電信、雲端業者在當地政府推動下,對於網通的需求不減反增,故台灣相關供應鏈整體營收仍呈現正成長。再者,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各國也面臨選邊站的問題,向中國的出貨較少,也是為台灣產業帶來新機會的重點之一。
單一產品三種版本
延續此貿易戰趨勢,未來光通訊、網通產業的設計將有可能是一種產品類型,分成三種版本的方案,以地區來分可歸類為中國、歐美與東南亞地區的三種產品組合。
婁道生指出,這對台灣普遍規模經濟不大的公司而言,是一種助力也是一種挑戰。換句話說,這樣的趨勢幫助台灣開拓更多元的市場版圖,同時,相較於過去與中國白牌廠商競爭,經常淪於紅海市場價格戰的情況,如今在貿易去中國化的風潮下,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也就更甚以往。再者,為了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類型,供應鏈重組勢在必行,而成本的增加也就不可避免。
波若威產品研發技術長陳永和表示,在這波去美化、去中國化的風潮下,該公司的布局策略同樣也採取產品與技術分流的方式,於非中國地區的新產品製造主要在台灣地區生產,而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則是在當地生產,並強化其自動化與製程上的能力。
資策會MIC資深分析師兼組長徐子明從財報的角度分析台灣光通訊產業。他提到,綜合台灣十幾家光通訊廠商的財報狀況,可分為主動與被動式元件兩大類型。可看到2020下半年,主動光元件的業者營收向上成長,包含光聖、光環、華信光通等光收發器的業者。相較之下,光耦合器、光纖線纜這類型的被動元件市場,受到中國價格戰的影響,成長較趨緩、甚至有下滑的趨勢。
徐子明認為,固網的最後一哩市場已逐漸掌握於中國大陸海信寬帶、光訊與華工正源等廠商手中,這些公司近年也已逐漸脫離向日本進口上游關鍵零組件,握有上游技術優勢,並有其固定的當地合作夥伴,有一套完整的供應鏈系統。但主動元件市場技術門檻仍然較高,比較是台灣廠商能突破重圍,找到下一個成長曲線的重要領地,也就是5G基地台與資料中心這兩塊市場。
國際局勢的變動為台灣光通訊產業帶來機會與挑戰。近期的貿易戰,使中國光通訊發展出現缺口,台廠得以在競爭劇烈的環境下,獲得一些喘息機會,同時思考轉型的方向,找尋最佳的市場利基點全力衝刺下一個營收高峰的關鍵時間點,如能搭此風潮順勢卡位光通訊市場絕佳位置,將可望能維持3~5年,甚至更久穩定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