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全球第二大IC設計業地區,分析其產業型態,除了廠商數量眾多外,國內IC設計業者最大特色即為專精且小...
台灣為全球第二大IC設計業地區,分析其產業型態,除了廠商數量眾多外,國內IC設計業者最大特色即為專精且小。本文將為您探討在此種產業型態下,IC設計業者該如何由「人」出發,降低因人才所造成的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力。台灣為全球第二大IC設計業地區,不論以家數或產值規模,均僅次於美國。根據經濟部ITIS計畫估計,我國IC設計業產值已超過為1,200億台幣,其中成長較快速的產品別,包括系統晶片組(如威盛)、網路晶片(如瑞昱、九暘)、光碟機晶片(如聯發)和消費性晶片(如凌陽、揚智) 等。而由於Foundry產業垂直分工方式的成熟,加上國內下游終端代工產業興起,以及國內IC設計能力的提升,我國IC設計業由萌芽期的消費性IC產品、成長期的資訊相關IC產品、到擴張期的通訊網路IC,使IC設計產業發展環境趨於完備,目前臺灣IC設計家數號稱超過400家,實際有產品出貨也至少有200家。
相較於IDM大廠,台灣垂直分工模式的IC產業,IC設計業者單一產品佔營收比重的比例相當高,以營收規模來看,聯發科、威盛、瑞昱、凌陽等名列前茅的廠商,幾乎無一不是專精於特定領域的廠商,更別說為數眾多、平均員工數不及30人的中小型IC設計業者。國內IC設計業者最大特色即為專精且小,相對的風險承擔能力較低,而面臨風險卻較高。
以2003年底開始出現景氣反轉現象為例,景氣復甦對國內IC設計業者而言居然不完全是好消息,由於Foundry的產能滿載,考驗IC設計業者的準時交貨能力,在Foundry產能不足供應所有客戶時,如果Foundry與IC設計業者,兩者間沒有長期夥伴關係,Foundry多由投片量多寡決定產能分配,以確保營收規模。此時小型IC設計業者唯一可能翻盤的機會,即在於慎選特定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來說服Foundry培養未來具高投片量的客戶,但這種單挑一項的行為,其實趨近於豪賭。
換句話說,對於國內上百家的IC設計業者,以及尚在育成中心與研究機構內的R&D團隊而言,慎選初期投入領域,將是決定公司往後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培養投資者與經營者「眼光」,以及健全產業情報諮詢,是國內IC設計業者在提升競爭力上,對「人」的首要投資。事實上這個問題在筆者實際接觸的IC 設計業者而言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即R&D團隊無視於市場需求與產業現況,純粹以自身興趣或專長盲目投入,最後卻落得有行無市收場。
IC設計業屬高知識密集產業,R&D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成功關鍵,而R&D費用投入的多寡,更關係著R&D人員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從事相關產品開發。以我國IC設計上市公司為例,2001年至2003年平均研發費用佔營業額幾乎達15%,由此可知IC設計公司對不斷研發及創新之重視。說IC設計業的成敗關鍵在R&D人才管理並不過分。
雖然說適度的人才流動可以讓企業文化充滿活力因子,但國內垂直分工的IC產業生態對於加速人才的流動,實已到了產業R&D資源浪費的地步。不同於 IDM大廠有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並有足夠多的產品線與功能別部門來進行人力資源的訓練、輪調、生涯規劃與職場諮商,國內小型IC設計公司常常是老闆兼人事,除了缺乏制度化管理,對於員工在職教育與職場規劃多付之闕如,如此在企業草創初期,尚可因革命情感與工作熱忱而凝聚向心力,但數年下來營運無重大突破,同樣處於IC設計產業的其他公司,或是Foundry、封測等工作環境,就成為優秀人才躍躍欲試的選擇,辛苦建立的R&D經驗與成果便發生斷層,人才的高流動性絕對是企業的致命傷。
尤有甚者,在國內IC設計R&D人才年供需缺口達6,000人的今日,加上國內IC設計業者專精且小的特色,R&D團隊的集體跳巢,或是據以挑戰公司決策,都成為企業經營的頭疼問題。所以近年來除了國內IC設計公司CEO多是R&D主管外,加強組織文化與工作環境以求更適合 R&D人才,與積極掌控穩定的R&D人才來源,皆成為業者努力的目標。如威盛便與北京的清華、郵電大學,或是竹科廠商與新竹交大、清大、工研院展開密切的合作,藉由當地豐沛的人力資源,來強化公司的研發實力。
如上述,國內IC設計公司CEO多是R&D主管,但相反的,一方面雖然減緩了技術外流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卻可能造成國內IC設計業者過分偏重技術導向的情形。相較於國外大型IC設計公司如Broadcom、Qualcomm,技術人才之外,業務開發人才、專利與法務人才、財務管理人才幾乎無一偏頗,畢竟企業的目的是賺取利潤,但擁有高深的技術卻不盡然是賺取利潤的保證,國內許多業者的觀念還需要轉變,以全觀的角度看待「人才」的定義。
其次,R&D人才的多樣化,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議題。例如類似ARM設計平台的概念導入IC設計中,軟體設計能力攸關能否創造差異化。又如SoC 的出現使IC測試成本大幅提高,IC設計業者進行電路設計的同時,也必須內建自我測試能力等。更多元的R&D人才,除了可使原有產品的差異化可能性提升外,也具有規避僅專攻單一產品的風險之效果。
目前國內IC設計業另一項關注的議題,在於大陸IC設計業的興起,以及兩岸IC設計業在未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若由人才角度出發,國內IC設計業多曾考慮對岸R&D人力成本,與是否應將R&D移往對岸。但就筆者了解,目前大陸地區IC設計人才短缺問題的嚴重性超過台灣,加上國際IC廠商的大力挖角,大陸R&D人才的高流動性遠較台灣來得頻繁,同時目前大陸地區重點學校所培養出來的理工人才,畢業生起薪加上其他津貼,若以年收入來看已與台灣相差無幾,因此兩岸IC設計業競爭人才,薪資成本非首要因素,貼近市場與客戶,可能才是決策關鍵。
最後,IC設計業既然是屬高知識密集產業,能夠營造讓創意發酵、員工樂在工作的環境與文化,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金錢。特別是R&D方面的真正高手,多的是工作習性或對人處世上的異類,充分的信任與尊重,反而是最好的溝通方式,而這些最細微末節的職場瑣事,有時反而是一家IC設計業最終能勝出的原因,因此欲提升台灣IC設計業的競爭力,由「人」出發進行思考,將是業者不能忽視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