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面板商機引爆 ITO導電薄膜乘勢而起

2008-12-10
隨著人機介面不斷翻新,觸控面板也跟著當紅。而ITO薄膜由於具備高透明度、可彎曲、耐壓等特性,市場需求也水漲船高。有鑑於此,本文即針對ITO特性進行討論,並分析國產業者之發聲契機。
自2007年起,隨著電阻式觸控面板被廣泛運用在手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及其他消費性電子(CE)產品,國內廠商便開始投入觸控面板供應鏈的垂直整合。一路從觸控面板的組裝、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導電玻璃、觸控面板驅動IC等;近期又有國內廠商突破另一關鍵零組件ITO薄膜(ITO Flim)的量產技術瓶頸,開始供應觸控面板廠商所需。  

ITO薄膜位置處於一般觸控面板供應鏈(圖1)中上游。台灣廠商在觸控面板產業已具供應能力之零組件,大部分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下游,如圖1網點部分;ITO薄膜則位居產業中游部分,大致與控制IC、ITO玻璃同一層。至於更上游的材料部分,目前台灣亦有廠商正在從事光學級銅箔與聚酯(PET)膜的開發。

圖1 觸控面板供應鏈

電阻式觸控面板大致上的結構如圖2所示,在正常狀況下,ITO薄膜與ITO玻璃(ITO Glass)中間,以間隔物(Spacer)隔開使之保持一定距離,而施加外力之後,ITO薄膜則會因外力加壓而彎曲,接觸到下層的ITO玻璃,再藉ITO導電層感應外力加壓位置(圖3)。也因此,ITO薄膜須具備高透明度、可彎曲、可回復、耐壓與可導電等特性。

圖2 電阻式觸控面板

圖3 受力時之電阻式觸控面板

日系廠商雄踞ITO市場  

ITO薄膜最大供應商為日商日東電工,2007年以前由於僅日系廠商有能力出貨,因此價格居高不下,也因此吸引國內廠商投入此一產品開發。日東電工本身具多元的產品線,尤其在膠方面的技術,更是領先業界,近年來隨著光電產業的發展,不斷開發出新產品,提供產業使用。日系ITO薄膜結構及大致功能如圖4。

圖4 日系ITO薄膜結構示意圖

根據其結構可以看出,上層以PET膜為中心,其主要功能即為保護整體ITO膜層結構,並在其對外的一方,塗上強化液(Hard Coating)以加強表面防刮、耐衝擊的能力;而下層PET鍍上ITO導電層,成為功能主體,另考量整體光學特性,則在下層PET和ITO間,加入介電層(Di-electric Layer)以提高整體光學穿透率。  

而在上下層PET膜間,以感壓膠(PSA)貼合,由於PSA具備處於一般環境中黏著力微弱,但遇高壓即產生極強黏著力的特性,適合薄膜型產品大量生產時使用;另一方面,PSA本身質地柔軟,運用在觸控面板時,可讓使用者感受到較佳觸感。  

整體而言,日系ITO薄膜具備上層保護結構及下層功能主結構,且在整體膜層材料選用時,已將材料折射率列入考量,使最終ITO薄膜可達到最高穿透率(87~88%)。  

台系業者急起直追  

如前所述,在2007年前日商壟斷整個ITO薄膜市場,使得該材料占整體觸控面板材料成本第一名,始終居高不下,其占比如圖5。

圖5 觸控面板主要原料占整體成本比重

不過,經由投入廠商的努力,目前已有本土ITO薄膜供應市場,包括卓韋、聯享均已出貨;另有嘉威、迎輝、琦鑫、豪威等廠紛紛投入市場。  

然而,基於專利、技術及成本考量,台灣廠商的ITO薄膜,以單層PET結構為大宗產品,其設計結構如圖6。

圖6 台系ITO薄膜結構示意圖

比較台系廠商與日系廠商的膜層結構,可發現台灣廠商直接把日系雙層ITO膜結構的上層PET膜及PSA膠捨去;如此一來,不僅省下材料成本、避開日東專利保護,並且不需要繁複的PSA膠塗布及貼合製程。  

此外,儘管在缺乏上層PET膜及PSA膠保護的狀況下,採用單層ITO薄膜結構製成的觸控面板,也仍可通過嚴苛的耐用性測試,這也是台灣單層ITO薄膜出貨量不斷攀升的原因;唯下游客戶仍以大陸白牌手機廠為主。  

矛盾的是,因為單層ITO薄膜技術門檻較低,有能力出貨的廠商日漸增加,終於導致2008年市場價格一路下滑,廠商獲利急速萎縮。  

雙層ITO薄膜結構技術挑戰仍在  

儘管台灣的單層ITO薄膜出貨量逐漸放大,但大多數客戶仍集中在以成本考量為首要的大陸白牌手機,全球前五大品牌手機則尚未聽聞採用此類薄膜。推究其原因,耐用性可能仍是主要考量。  

進一步說明,從技術的觀點出發,可將雙層ITO薄膜的生產技術區分為三大項逐一說明:第一項為ITO薄膜濺鍍,濺鍍為本產品主要生產方法,也是台灣廠商進入此領域所要克服的第一道關卡;有別於外界印象中,濺鍍為成熟製程的觀念,當基板由硬質的玻璃、壓克力、塑膠等物品,改為軟質的PET膜時,不僅在機械設備上須重新設計,廠商更須花費時間,重新克服生產上所面對的問題。  

第二項則為PSA,為經高壓後產生強力粘著性的特殊膠;由於在加壓前該膠的黏著力極低,因此適合運輸、傳送、操作等製程。此膠為日東電工所開發,目前國內了解PSA配方及特性的廠商不多。  

第三項則為雙層PET膜的貼合,膜層貼合技術看似容易,但由於PET膜質地較軟,且上下層分別塗布及鍍上不同材質,量產製程中將造成上下層應力累積的差異,再加上對PSA特性的掌握不足,更容易因貼合後雙層結構應力不均,而產生扭曲或捲翹。  

目前台灣ITO薄膜廠商,大致上已擁有第一項濺鍍技術,並藉單層ITO薄膜結構出貨,以賺取營業收入;至於下游客戶若需要雙層產品,則將二、三項製程委外生產。  

新興應用所在多有  

過往ITO薄膜主要使用在小型電阻式觸控面板,然而隨著技術演進,目前已將其應用在電容式觸控面板上。供應廠商包括日本Nissha、美國3M、瑞芯、熒茂等。  

以ITO薄膜製成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好處是輕、薄,且在製造時可提高良率;其次就是在外觀形狀上,能符合可攜式產品多變的需求,如具弧度的觸控面板及其他形狀。  

觸控面板產業於2007年下半年,因iPhone崛起及大陸白牌手機大量採用觸控面板,形成一波供不應求的產業高峰;而後隨著各家廠商相繼投入零組件供應鏈市場,產能於半年內大量開出,造成供應鏈瓶頸迎刃而解。但終端需求至今仍局限在手機應用,無法消化過多的觸控面板產能,使得產業自高點迅速回落。  

然而,廠商至今仍不斷為觸控面板尋求出路,新的技術亦不斷被開發出來;尤其是在中大尺寸觸控面板的應用,包括數位相框、低價筆記型電腦、電子紙、筆記型電腦等,已陸續投入量產。同時間,為因應尺寸放大及功能增加的需求,全新觸控技術亦不斷被開發,如ITO薄膜被使用在電容式觸控面板電視就是其中一例。  

一般預期,隨著中大型觸控面板相繼導入終端產品,且價格下滑到一定程度後,觸控面板產業仍舊有創造產業下一波榮景的機會。  

(本文作者為台灣工業銀行綜合研究所副理)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