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光纖網路成為推動數位化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然除日本依舊維持全球第一的光纖普及率、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陸續在法規上鬆綁外,歐洲各國由於寬頻政策不一致、澳洲電信業者與主管機關無法獲得共識,導致光纖通訊的發展朝向兩極化發展。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報告指出,從2004年到2008年,寬頻市場主流仍為DSL,占六成以上的普及率,其次則為纜線傳輸(Cable Modem),而光纖網路僅10%左右的普及率,要一舉站上市場主流,還須加把勁(圖1)。
|
資料來源:MIC(07/2007) 圖1 2004~2008年各式寬頻接取技術占有率 |
亞洲光纖市場一枝獨秀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產業分析師戴鴻鈞指出,如果將全球的光纖市場納入比較,2007年全球三億兩千餘萬的光纖用戶,亞洲就占了將近一億三千餘萬戶,西歐以九千餘萬居次,北美導入戶數勉強突破八千萬戶,可見光纖網路的成長空間仍大。
日本獨占鰲頭
戴鴻鈞表示,亞洲市場主要由日本居首位,該國在政府與電信業者NTT主導之下,除了寬頻網路傳輸速率持續攀升之外,平均用戶成本也不斷下探。以日本某電信業者的光纖到府上網月費來看,100Mbit/s僅需五千四百餘日圓(約新台幣一千五百元);部份業者甚至推出光纖到戶低於日幣三千日圓(約新台幣八百五十元)的優惠服務。平均用戶成本不斷降低,也帶動光纖上網人數成長。至2007年中,該國光纖用戶已超過九百萬人,占全亞洲光纖用戶近七成。
相較之下,國內ADSL上下傳速率為12Mbit/s/1Mbit/s的費用,以中華電信為例,每月DSL電路月租費逾新台幣七百元,網路通訊費則約新台幣六百元,總計一千三百餘元雖與日本相差不遠,然傳輸速率卻相差八倍之多。
戴鴻鈞分析說,由於日本國內參與光纖網路的業者眾多,因此不斷調降光纖網路月費,並同時吸引更多用戶加入,讓日本光纖市場呈現極為正面的良性競爭環境。而由於日本境內受限於地形與服務的取得難易度,各網路服務供應商(ISP)也採用不同形式的網路技術為最後一哩(Last Mile),如DSL、區域網路(LAN)與無線網路都是選項。且由於上述技術傳輸速度不如光纖,因而月租費也較便宜,讓當地的網路服務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中韓急起直追
韓國目前為全球光纖網路收費次低的國家,僅略遜於日本,其100Mbit/s之月租費約三萬六千至四萬韓圜(約新台幣一千三百元)不等,並須另外支付數據機租金每月八千韓圜(約新台幣兩百七十元)。
而韓國政府也同樣積極推廣網路電視(IPTV)的新興服務,希望藉此刺激光纖用戶的成長。戴鴻鈞透露,由於韓國的電視內容供應商全力支持網路電視之發展,因而其可提供時光平移(Timing Shifting)與隨選視訊(VOD)等服務,因而頗受用戶好評,且成長幅度與普及率均較有線與衛星電視極為成熟的日本市場為優。以韓國電信業者Hanaro為例,網路電視初次裝機費約二萬韓圜(約新台幣六百六十元),設備費與月租費約需一萬八千韓圜(約新台幣六百元),再加上隨選視訊費由五百至兩千五百韓圜(約新台幣十五元至八十五元)不等,初期仍有不少消費者願意嚐鮮,也間接帶動光纖網路在韓國的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為配合韓國政府十大未來成長動力產業計畫之一的智慧家庭(Smart Home),不少業者推出家庭網路的完全解決方案,如樂金(LG)就以HomNet為名,提供從冰箱、電視、洗衣機等各式家電,由中央伺服器搭配寬頻網路,連結到各式家電,以達到居家、安全、娛樂或娛樂的目標。
至於沉睡中的巨龍--中國,則多以光纖到建物/路邊(FTTB/C)搭配區域網路,占整體寬頻網路之26%,目前多以地方政府獨力建置,皆為小規模運行。然由於2008年奧運的龐大商機力拱,戴鴻鈞也預期,將同時推動網路電視與光纖網路起飛。 而台灣則在中華電信於2007年4月喊出全島光纖化的計畫,表示將砸下五年新台幣六百億元的預算於建置網路骨幹光纖化,並推動光纖用戶數從今日不到二十萬戶,成長至2007年底前的五十萬戶、2010年到達兩百四十萬戶。
雖未經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審核,然中華電信規畫推出三種資費方案,分別以10Mbit/s+2Mbit/s、50Mbit/s+3Mbit/s與100Mbit/s+4Mbit/s的傳輸速率,向消費者收取新台幣一千三百、一千七百以及兩千兩百元的費用。
歐美進展牛步
而向來為文明世界龍頭的北美與西歐,此次卻顯得在光纖網路的投資上意興闌珊。北美先是受限於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的法規限制,直至2002年才放鬆光纖網路營運商不須向競爭對手開放線路使用的政策,讓當地業者徒然蹉跎不少光陰,也讓北美光纖網路用戶普及率在三大洲中敬陪末座。再加上北美有線與衛星電視進展得早,光纖網路最具殺傷力的網路電視與三合一服務(Triple Play)反而難以撼動家戶分毫。
歐盟境內,則因為各國對寬頻網路之政策不一,導致在商言商的民間電信業者抱持觀望態度,不願貿然投入基礎架構之建設,也同樣讓光纖網路之投入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