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無線技術崛起、內容格式IP化,融合技術標準也陸續制訂,促使固網與行動融合(FMC)服務時代來臨。對於服務營運商而言,FMC代表新興服務的無限可能性...
能否將固網與行動通訊網路予以融合,提供一種無縫隙的服務,透過一支手機,就能根據用戶的使用模式,隨時在固網與行動網路之間切換?這個概念,就是目前逐漸增溫的「固定網路與行動網路融合(Fixed-Mobile Convergence, FMC)」。
FMC並非最新概念,早在2004年7月,英國電信、瑞士電信(Swisscom)、日本電信電話通訊公司(NTT Communication)、韓國電信(Korea Telecom)、加拿大羅渣士無線通訊(Rogers Wireless)與巴西電信(Brasil Telecom)等營運商,就共同成立FMC聯盟(Fixed-Mobile Convergence Alliance, FMCA),致力於固網行動整合的產品與服務發展。
FMC的產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來自VoIP廠商的競爭壓力。包括Skype、Vonage,以及日本的Yahoo!BB等業者的VoIP服務大受歡迎,讓傳統電信營運商感受到來自於異業競爭者的莫大威脅,因而促成這些傳統電信巨頭希望能藉由實現行動通訊網路(Cellular)與無線網路(如藍芽、WLAN)間的漫遊(Roaming)與自動切換(Handoff)擴大服務版圖,保住市場。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林山霖表示,點燃FMC熱潮的四大導火線,即在於替代性服務的出現、IP內容普及、無所不在(Ubiquitous)服務的需求,以及融合技術趨於成熟。例如,行動電話替代了部分固網長途電話、3G替代了有線寬頻上網、VoIP與IP視訊的風行,都是促使FMC發展的重要現象。此外,WLAN、WiMAX、WPAN、UMA,以及802.21等技術的發展,更讓FMC得以加速進行。
FMC試圖融合固定網路與行動網路,讓使用者不論是在靜止、移動或行動環境中,皆可藉由單一設備不間斷地使用服務。以往,固網與行動通訊網路是兩個沒有交集的世界,但是近年WLAN迅速風行,也陸續出現藍芽、ZigBee、UWB等短距無線技術,再加上長距離的WiMAX技術,使得固網與行動通訊網路之間的鴻溝逐漸被這些新興短距離無線技術填滿。如果得以成功發展匯流技術,將可打破固定與行動藩籬,形成融合式網路(Convergence Network)。
在發展融合式網路時,面臨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首先在終端產品方面,必須發展WiFi/GSM手機,或藍芽/GSM手機;而在接取網路方面,則必須倚重藍芽非授權行動接取(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UMA)技術、WiFi UMA技術、WiFi SIP技術,以及802.21技術。而在最底層的核心網路層,則須建置IP多媒體系統(IP Multimedia System, IMS)。
在這三個層次,都已有國際大廠投入(圖1)。林山霖指出,UMA是讓行動通訊訊號可經由2.4G頻段或其他免執照頻段的無線技術傳送,例如利用WLAN或藍芽,傳送蜂巢式網路訊號。
用戶基礎是致勝關鍵
FMC初期的主戰場,由固網營運商與行動電話營運商擔任要角。傳統上,固網業者專注於以市話與國際電話為主的語音與數據通訊服務;行動電話營運商則專注於以行動通話及行動上網為主的語音與多媒體通訊,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其他類型的服務,例如無線上網、家用寬頻上網、長途電話等,則為彼此互搶用戶的戰場。
首先,固網業者透過WLAN服務,先跨入無線領域,並藉由寬頻數據網路,切入視訊服務。例如英國電信推出公眾無線區域網路(PWLAN),或是中華電信的利用ADSL網路提供的「大電視」MOD服務,都是其中案例。
行動電話營運商當然不甘示弱,反擊方式則是基於3G網路,推出無線寬頻數據機、數據卡、路由器等,以無線方式提供寬頻上網服務,侵蝕一向由固網業者占據的寬頻上網市場,例如行動電話營運商T-Mobile推出的家庭寬頻計畫即是案例之一。
除了固網與行動電話營運商,有志在FMC服務中搶占一席之地的業者,還包括有線電視系統營運商、寬頻ISP、VoIP營運商以及行動虛擬網路業者(MVNO)等,都積極各顯神通,從自己擅長的角度擴大市場版圖(圖2)。
而在這眾多背景不同的業者投入下,誰能成為FMC服務的贏家?林山霖認為,關鍵將不在於切入市場的角度,而在於業者掌握的客戶數量,擁有愈大的客戶群基礎的業者,勝算也愈大。
策略合作或購併成為必然
至於在FMC風潮下,硬體設備業者又當如何因應?分析師認為,在融合趨勢下,市場自然充滿機會,但可確定的是,新興的融合式通訊服務市場,絕非單一業者可以掌控全局,必須藉由策略合作或購併,才有能力掌握商機。
舉例而言,在英國電信的廿一世紀網路計畫(21st Century Network, 21CN)標案中,得標業者雖然皆為國際知名大廠,卻仍出現大量策略合作的現象。例如核心網路由思科、朗訊、西業那(Ciena)等三家公司合作建置,都會網路(Metro Network)則由阿爾卡特、西門子、思科等三家合作,末端的寬頻接取網路則由華為與富士通合作得標。
在台灣業者比較擅長的終端設備設計製造方面,在面對新的FMC產業生態下,也面臨商業模式的抉擇。在傳統的寬頻設備或蜂巢式行動電話手機終端設備產業鏈中,OEM或ODM始終面對來自品牌客戶極大的成本壓力,而在FMC服務模式(圖3)下,服務營運商將成為產業主導者,對於營運商而言,材料清單成本(BOM Cost)並非最重要的議題,產品的差異性才是重點。也因此,終端設備廠商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與服務營運商建立關係(圖4)。
廠商面臨調整商業模式之抉擇
林山霖認為,隨著新興無線技術崛起、內容格式IP化,與融合技術標準制訂等因素,促成融合式服務與融合式網路時代來臨。對於消費者而言,FMC是一種整合性服務,而非技術,消費者並不在意使用的是哪些技術,只對於服務內容有感覺。而對於服務業者而言,FMC則代表新興服務的無限可能性。
對於系統設備廠商來說,則因固網與行動通訊網路之間的藩籬將消失,使系統設備市場的需求將轉向完整解決方案,這將使廠商之間的合作或購併成為必然。同時,整合性服務也促使通訊產品功能更趨多元化,然而對於設備廠商來說,如何具備足以應付FMC服務需求的軟硬體技術,以及如何與客戶建立關係,都是莫大的挑戰,廠商也正面臨調整現有之商業模式的抉擇。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63期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