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革新新興消費市場,加上疫情的推助,促進非接觸支付與健康追蹤配件的盛行,穿戴裝置需求不斷提升。藉由檢視各領域穿戴式與智慧型裝置的應用發展現況,也進一步提出目前待克服的挑戰。
本文將探討除了具簡單電子配置之外,各種類型的穿戴式裝置,並分析一些與目前和未來應用案例相關的支付方式。
穿戴裝置蔚為流行
穿戴式裝置是現代聯網消費者的便利選擇,可以輕鬆存取想要的功能。穿戴式裝置基本上是使用者配戴(通常是連續配戴)而非拿起和攜帶(如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行動產品或小型裝置。裝置的配戴也能讓使用者與裝置直接或間接進行持續互動。
穿戴式裝置類型
雖然人們持續看到許多創新類型的穿戴式裝置投入市場,但本文主要關注三種關鍵類型:支付配件(例如手環和戒指)、智慧手表,以及健身/健康追蹤裝置/智慧手環等,因為這些類型的穿戴式裝置通常支援支付。
這些類別的成功產品,市場都廣為接納。另一種值得一提的穿戴式裝置是「耳戴式裝置(Hearable)[1]」,通常是無線耳機,例如Google的Pixel Buds或Apple的AirPods。要列入耳戴式裝置,這些裝置必須具有一般耳機之外的附加功能。這系列的產品是近年來成長最快的穿戴式裝置類別[2]。雖然業界在健康監測、語音輔助和其他方面看到了耳戴式裝置的有趣應用案例,但還沒有出現支援支付的功能,這就是為何本文略去這種穿戴式裝置不談。
功能
單一用途穿戴式裝置仍然主導著穿戴式裝置市場,隨著進入該系列產品的門檻不斷降低,這種趨勢似乎還在持續。與此同時,可以看到智慧手表等穿戴式裝置以自己的方式發展成為平台,儘管通常是搭配功能日益豐富的智慧型手機。
本文中的類別之間可能有功能重疊,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智慧穿戴式裝置的核心是其多樣化的功能,這要歸功於產品中嵌入的複雜積體電路。尤其是智慧手表,將應用程式直接部署到穿戴式裝置的能力提供了個別的自由搭配解決方案,而不是一體適用。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穿戴式裝置功能的發展,尤其是在支付方面,這代表智慧型裝置逐漸可直接在裝置上產生和儲存個人資料。因此,對適當的資料管理和安全性以及裝置完整性的要求已經增加。
市場成長
穿戴式裝置已成為消費電子產品的重要一環。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調查,各個生產商的裝置出貨量已從2017年的1.25億個[3]增加到2020年的4.44億個[4],幾乎是2017年研究預測2021年出貨量的兩倍(圖1)。
在銷售點使用智慧型裝置進行支付,進一步推動了全球非接觸式支付的遽增,以及新冠肺炎帶動消費者對完全「非接觸式」支付的需求。與2020年同期相比[7],光是Mastercard就在2021年第一季增加了超過10億筆非接觸式交易。同時,轉向非接觸式支付讓詐騙率大幅下降,再次強化了消費者對技術的信任,因此願意積極使用。根據Visa和PYMNTS.com的一項研究顯示,70%的消費者持續認為他們的裝置提高了生活品質,而為這種便利做出貢獻的是支付技術[8]。
穿戴式裝置面臨的挑戰
隨著穿戴式裝置和配套生態系統的成熟,核心挑戰逐漸緩解。這些挑戰與一項事實有關,就是與智慧型手機相比,大多數穿戴式裝置都很小,而且介面要簡單得多(或根本沒有介面)。目前穿戴式裝置面臨的三大挑戰包括:電池壽命有限、整合方式和非接觸式效能,以及服務註冊經常很複雜。
除了這些實質挑戰之外,許多裝置還在努力克服準確度和穩定度問題,更重要的是,隨著產生資料的敏感性或交易金額的增加,資料安全性和裝置完整性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接下來將回到安全性問題和可能的緩解選項。
穿戴式裝置應用整合安全元件
報時、查看時間或行事曆、計算步數、測量心率等。目前為止所談到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所謂的個人應用案例,其中的相互影響只發生在穿戴式裝置的使用者和裝置本身之間。也可能會從健身追蹤器整合到智慧型手機,以獲得更豐富的使用者介面,但這仍然屬於個人應用案例的範疇。 以下將著重於與安全性相關的應用案例,在這些應用案例中,基於裝置本身內建的額外安全對策,穿戴式裝置可連接到使用者無法控制且具有更高安全相關性的互動點。
與安全相關的應用案例很少獨立,業界有一些優秀與成功的穿戴式解決方案結合了這些應用案例(圖2)。
支付應用案例
支付一直是任何智慧型裝置製造商的核心應用案例。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支付符合很多條件,因為支付已經(大幅)數位化,是人們都會做的事,也是經常會做的事情,更屬於「個人事務」。也就是說,數位支付也是一個需要解決且困難的應用案例,它在大多數以卡片支付為主的國家已經十分成熟。
任何推向市場的支付解決方案,都仰賴解決方案的支付接受基礎設施。有關EMV和近距離無線通訊(NFC)進行非接觸式支付的標準化有助於為更豐富的支付解決方案選擇做好準備。由於採用了標記化(Tokenisation),更多的非接觸式支付解決方案得以實現,使得支付認證的分派更加靈活。隨著配備生物識別感測器的智慧型手機變得越來越普遍,行動非接觸式支付的生物識別驗證(使用指紋或人臉辨識)目前已成為實質標準,因為使用者認為生物識別驗證很方便。
除了行動支付(來自智慧型手機),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支付解決方案以戒指、手環、鑰匙扣、衣服,甚至是以諸如英國/波蘭公司Walletmor手術植入晶片[9]的形式出現。支付習慣很難改變,在新冠肺炎出現之前,各個市場採用非接觸式的步伐不同,而疫情加速了對非接觸式,甚至完全非接觸式支付的接納,後者為付款人只接觸自己的裝置而非商家的POS終端機。
儘管在新冠肺炎期間,以智慧型手機或穿戴式裝置進行的支付有了重大進展,但在未來幾年內,卡片可能會繼續在銷售點的數位支付中發揮核心作用。在2023年4月前,大多數區域的支付網路將需要POS基礎設施改為完全非接觸式,使越來越多的非接觸式支付能夠採用替代形式,並透過新裝置增加非接觸式支付交易。這一發展將進一步加速直接向智慧型裝置和穿戴式裝置虛擬發行支付卡片。
避免取出錢包是一種便利性的改進,但也有明顯的案例,穿戴式裝置可以實現更好、更流暢的支付過程。這些案例包括在搭乘公車或地鐵時支付車資,速度至為關鍵;或去海灘時,(防水)支付戒指、手環或類似物可以讓人們安心下水游泳,不需擔心沙灘包被偷。類似的解決方案已證明在大規模的音樂節和體育賽事中有效,它們可以提高支付速度並減少流通現金的程序。
交通票務
除了零售支付,大眾運輸票務是增進位於互動點之交易的最常見數位應用案例之一。受到支付系統的啟發,卡片目前已成為數位交通票務系統的主要形式(卡片最初採用磁條,現已發展為晶片技術)。然而,數百人需要穩定通過剪票口時,速度至為關鍵,從錢包中取出卡片,可能會耽誤時間。將交通票務解決方案嵌入穿戴式裝置,可以大幅提高通勤者的便利性。隨著全球越來越多的大眾運輸業者採用倫敦交通局的EMV票務模式,可以使用支援支付的穿戴式裝置支付車資的場所數量顯著增加。人們也開始看到大眾運輸業者嘗試使用更複雜且完全無接觸的解決方案,即所謂的「BiBo(Be-In Be-Out)」解決方案,起迄站數以及收費完全自動化,基於精確的位置感知智慧型裝置,如智慧型手機或穿戴式裝置,結合列車和公車等交通工具上支援這些解決方案的感測器。
實體進出
鑰匙卡廣泛用於世界各地的公司辦公室、廠房、其他設施、體育設施、健身房等。也有越來越多私人住宅安裝「智慧鎖」。傳統的鑰匙卡可以輕易整合到簡單的穿戴式裝置中,而聯網穿戴式裝置可提供更複雜的門禁控制分配,例如物流公司將貨物直接送到自家的單次使用鑰匙,正如Key by Amazon,它也可以使用在Volvo[10]或支援Alexa和Google Home的Yale智慧鎖[11]。針對企業用途,許多公司將員工證和門禁卡結合並要求必須佩掛員工證的安全政策,仍是一項挑戰。
身分識別和驗證
對雙因素驗證的普遍需求和要求不斷增加。這是歸因於消費者對更強保護的需求以及歐盟支付服務指令修正案(PSD2)等法規要求所推動,該指令明確要求使用「強式客戶驗證」,即至少要有雙因素驗證。PSD2的三類因素為:
1. 知識設定:人們知道的事物,例如PIN碼、密碼或圖案。
2. 持有事物:人們擁有的物品,例如實體裝置,像是卡片或手機。
3. 特徵身分(Inherence):人們的自身,例如指紋或其他生物特徵驗證。
支援驗證方面,穿戴式裝置可以發揮核心作用,因為同時支援持有事物和特徵身分。穿戴式裝置也可能支援輸入密碼以支援「知識設定」類型的驗證。
持有事物的驗證將透過整合到穿戴式裝置中的嵌入式安全元件,以裝置身分驗證的形式出現,而「特徵身分」可以透過穿戴式裝置以多種方式獲得支援,穿戴式裝置可追蹤和測量許多生物特徵,這些特徵可用於驗證使用者。可以是人臉辨識、虹膜或指紋掃描,甚至是其他生物特徵簽章。如有義大利公司Deed推出了無螢幕Get手環,可提供進階通訊(使用骨傳導技術)以及非接觸式支付和生物識別技術[12]。
隨著對更強驗證要求的增加,可用性和便利性經常受到挑戰。FIDO聯盟[13]是一個開放的產業協會,致力於制定全球驗證標準,以緩解目前因大量使用密碼而造成的問題。在不久後的無密碼未來,行動裝置或穿戴式裝置上攜帶自身的身分認證,這些裝置可以直接連接到需要進行驗證的電腦或POS機,進而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汽車應用案例
車用遙控免持鑰匙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汽車解鎖的實質標準,但目前為止一直由獨立的「智慧鑰匙(Smart Key)」或遙控鑰匙主導。隨著在其他智慧型裝置上支援分散式金鑰認證的技術進展,人們現在看到製造商正探索更多創新和便利的解決方案。為了使這些數位鑰匙解決方案真正無處不在,全球產業論壇CCC(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14]正努力制定數位鑰匙和資料交換標準,以實現互通性、安全性和資料隱私。
數位鑰匙實施的一個例子來自CCC成員現代汽車(Hyundai),該公司推出了Hyundai Blue Link[15],這是一款汽車應用程式,可透過智慧手表存取功能並提供連線關懷,例如自動碰撞通知、SOS緊急援助和有關駕駛性能的電子郵件警報,同時也提供遠端存取和車輛追蹤。
與此同時,也可看到許多汽車製造商在金融服務領域擴展其服務組合。多年來,融資一直是商業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製造商利用他們取得的金融執照,將金融服務擴展到融資以外的支付領域,以進一步提高客戶參與度,同時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企業應用案例
以前的大多數應用案例都集中在穿戴式裝置的個別和個人使用上。許多供應商也在開發穿戴式技術的企業、公司或工業用途。企業、公司和大學校園的一個重要應用案例是可以取代通行證以規範對特定區域實體和數位存取的穿戴式裝置,通常與針對工作站的數位存取或學生餐廳和校園商店的支付應用案例結合。
穿戴式裝置支援的連續位置監測可用於醫院、機場、工廠等大型工作場所,以減少員工在工作中尋找彼此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減少緊急情況可能發生在上述三者以及時間緊迫時的反應時間。也可看到穿戴式裝置成功應用於倉庫的「揀貨員」,可以使用智慧眼鏡在訂單揀貨時更有效進行引導。
企業穿戴式裝置也用於健康目的。市面上有一些解決方案可以保護配戴者,避免過勞。正如在新冠肺炎期間所見,位置感知穿戴式裝置有助於在工作場所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雖然這些企業應用案例有明顯的效益,但追蹤和監測員工確實觸發了關於如何使用解決方案和資料的重要討論。
健康狀況追蹤
穿戴式裝置在健身追蹤和健康監測方面有許多很好的應用案例。雖然健身追蹤裝置是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穿戴式裝置,但結合連續追蹤和測量的能力可進行比以前更豐富的資料產生和後續分析。新冠肺炎也進一步加速了此一發展,因為可看到由於對醫師和醫院的實體進出受限,遠距醫療和生命徵象遠端監測的使用遽增。
由於感測器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看到健身追蹤裝置能夠監測和測量越來越多的資料點,包括但不限於:
.位置和移動
如計步、透過GPS、BLE或UWB定位、海拔高度、速度/加速度等。
.健康
透過膚電反應(GSR)得出壓力程度、心率/脈搏、溫度、睡眠型態、血壓、血糖濃度等。
.其他
如手勢、光線(因有時也出於健康目的偵測紫外線)等。
但健康遠不止於健身和活動追蹤。穿戴式裝置也可以透過許多其他方式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自從Nicolet於1987年推出第一款數位助聽器以來,發展一直非常出色,現在可以看到數位助聽器融入了從眼鏡到項鍊的所有物品中。雖然健身追蹤裝置中的心率監測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已夠準確,但目前為止,心臟病患者持續依賴醫療級設備進行全面的心電圖監測。如今,像Qardio[16]這樣的公司已經開發出服務於這一客群的穿戴式解決方案。
穿戴式裝置也可能挽救生命或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品質,例如Empatica的Embrace[17]手環,可追蹤和提醒癲癇患者及其照護者注意抽搐發作的可能性。諸如此類的範例清楚顯示,穿戴式裝置不僅僅是「小裝置」。
(本文作者為英飛凌技術行銷部門資深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