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Fuel iWatch WPC ISM

裝置防水需求再造第二春  無線充電重回市場焦點

2017-08-14
有線快充雖然發展迅速,然而對於如手機、手表、平板等行動裝置的防水要求卻與日俱增,為此,一度沈寂的無線充電市場又燃起了一線生機,但在考量提高功率以及兼顧安全性與相容性上,開發廠商勢必將面臨諸多以往不曾有過的設計挑戰。
近年來,許多手機廠商與周邊配件供應商都曾推出過無線充電相關的產品或技術,也曾設置過無線充電使用環境,但無線充電產品直到目前還是遲遲無法在產業中竄出光芒;而隨著今年蘋果(Apple)正式加入無線充電聯盟(WPC),無線充電技術又再次備受矚目。 

行動裝置防水要求 造就無線充電發展 

在討論為什麼要有無線充電的想法時,先來看看在個人電腦(PC)市場開始飽和,手機市場也漸漸成熟之際,近幾年談到最多的另外一個發展就是物聯網(IoT)。 

過去物聯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要如何能夠同意由同一個系統來做控制,也就是家電廠、系統廠與產品,在系統底層的相容性問題。但是隨著蘋果推出HomeKit、亞馬遜(Amazon)推出Echo、Google推出Brillo,由這三大系統來負責相關的系統底層並整合各種產品,這一切就開始有了可能性。所以,未來可以使用隨身的穿戴式裝置(如手表、眼鏡或手機),藉由這些裝置與感應器來得知使用者的位置與所需要的協助,提供相關的服務。 

未來穿戴式裝置或手機可以是物聯網控制的介面,利用觸控、視訊或語音的方式,來控制家裡的所有系統,在這個架構下,尤其在廚房與浴室等環境使用,就必須要考慮防水的功能。 

這樣的邏輯也許就可以說明,為什麼以前只有索尼(Sony)或是日系的手機強調防水的功能,但三星(Samsung)與蘋果都在最近幾年內開始在手機上加入防水的功能,同時也可證明為什麼第一代的Apple Watch僅做到生活防潑水,但是第二代的就要求可以做到50米防水的規格。 

防水功能最不容易做的就是在產品的開孔上做到防水,目前手機一般來說都有喇叭、麥克風、SIM卡、充電孔或連線傳輸的接頭。這幾個接口其中最難的應該就是充電孔的防水,因為每天都會使用充電線對手機充電,而這個行為會造成在接口上的磨損,使得防水的保護能力降低,所以這樣的邏輯又可以解釋,為什麼三星的高階手機,例如S系列或Note系列,從一開始設計的塑膠背蓋到之後的玻璃背蓋,卻從來沒有金屬背蓋的設計,所以三星提供無線充電的行為,就是減低對充電孔的衝擊,讓防水的效果做得更完整。 

而隨著嵌入式SIM(eSIM)的普及,無線充電的內建,除了喇叭與麥克風的開孔外,完全密封沒有其他開孔接頭的手機或穿戴式裝置將是指日可待,因為Apple Watch已經證明這樣想法的可能性(圖1)。 

圖1 防水手機與手表之中無線充電使用的狀況與功率
有線快充容易實現 無線充電設計難度高 

以上的說明,只是讓大家了解因為物聯網的功能需求,無線充電未來的確有可能會全面內建在手機或穿戴式裝置之中。但是從2008年到現在,其實除了蘋果以外,幾乎所有的手機品牌商都曾生產無線充電的手機,而蘋果的Apple Watch其實也是無線充電的產品之一,那為什麼到現在幾乎只剩下三星有在手機中內建無線充電? 

現今的有線快充,在市場上推陳出新,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快充方案,例如高通(Qualcomm)的Quick Charge、聯發科的Pump Express,Type-C也可以支援PD充電等,OPPO甚至推出「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口號,讓大家印象深刻。仔細去分析這些快充的方案,在手機上的充電功率可以從10∼20瓦(W)不等,這樣的充電速度的確快過以前的5瓦,讓消費者真正有快充的體驗與感覺。 

而無線充電從早期的5瓦方案,到後來為了節省成本,大部分消費者買到的方案只有3.5瓦,這一來一往之間,造就了消費者在無線充電上的誤解與不良的體驗,最常聽到的就是因為效率的關係,所以無線充電速度很慢,其實真正的無線充電以目前已經公布的標準規範來看,已經可以做到10∼15瓦的充電速度,這也是為什麼三星在手機內建的無線充電規格也提升到將近10瓦的充電行為,速度就快過之前一般的無線充電產品。而實際使用無線充電對iPhone 7 Plus的充電行為,在手機沒電的狀況下,1分鐘可以達到大約1%的充電速度,所以無線充電的充電速度是可以非常快的(圖2)。 

圖2 各種充電方式的速度比較表
受限ISM頻段規 WPC/AirFuel各施本領 

在討論WPC磁感應(MI)無線充電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了解,在技術上,頻率的選擇是沒有限制的,但是在真正的商用產品上,必須要考慮符合相關的安全規範要求,所以目前主要能在高頻所使用的無線充電頻率,就必須符合工業、科學與醫學(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 ISM)頻段的規範。 

從表1可以知道,其實在高頻可以選擇拿來做無線相關應用的頻率並不多,而目前近距離無線通訊(NFC)主要是使用13.56MHz,因此這也是為什麼高通使用6.78MHz做為無線充電的主要操作頻率,而6.78MHz所允許的頻寬為6.78MHz ±15KHz,所以在這個操作在頻率中一定要做到磁共振(MR)而無法做成磁感應,就是因為安規的要求。 

表1 ISM頻段的列表

資料來源:Wireless Power Cutting the cord in today's mobile world by Intertek

如果系統頻率操作在6.78MHz,目前使用的矽材料,因為反向恢復電荷(Qrr)較大,所以無法在6.78MHz使用,必須使用氮化鎵(GaN)場效電晶體(FET),但是目前GaN FET的成本較高,因此在大功率的元件量產上,還是一個潛在的瓶頸。 

隨著目前各種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各個無線充電組織都已經開始定義不同產品的技術細節,可以預見隨著無線充電產品的普及,市場對無線充電所要求能提供的功率,即將越來越大,希望支援的產品也越來越多,目前可以看到包含平板、筆電、工具機、腳踏車、家電到電動車,已經都開始有了雛形。 

電動車的無線充電,目前的規格可以從3.3仟瓦(kW)、6.6仟瓦到20仟瓦,這樣的無線充電功率,已經可以應用在包含電動車、家電等所有無線充電的應用。而以現在各家廠商的設計與國際上所推動的無線充電標準,目前在車用的無線充電頻率為85KHz。 

整體無線充電的架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電源控制、線圈設計以及通訊方式。無線充電架構中的電源控制如果要做到85KHz到300KHz的操作頻率,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通訊方式以WPC目前規範中的定義,是使用ASK、FSK或NFC,而高通的Halo車用系統,是使用無線區域網路(Wi-Fi)做為通訊的方式,所以只是用不同的通訊方式,做為調整電源功率的方法;而在線圈的設計上,要做到小功率到大功率的支援也並非是完全不可能。 

其實在無線充電的架構中85K∼300KHz這個範圍內,是比較有可能做到從小功率支援到大功率的無線充電,如前述,6.78MHz隨著功率加大之後因為元件所帶來的挑戰與系統安全性,讓6.78MHz看起來是會有所限制的。無線充電系統不只6.78MHz才能做磁共振,其實高通Halo的車用系統就是85KHz的磁共振,充電距離就可以支援到50毫米(mm)到200毫米,而且系統效率可以做到超過90%。 

基本上,只要把系統頻率操作在線圈結構的共振點就是共振式,系統頻率操作在非共振點就是感應式。WPC初期的規範採用磁感應的架構,好處就是發射器與接收器比較容易實現,也比較容易量產,但其實WPC也是可以做到磁共振的架構。 

無線充電功率攀升 安全性問題更要重視 

未來隨著功率增加,除了剛剛所提到的內容外,還有一點須要注意的內容,就是安全性。依據飛利浦(Philips)在2014年所做的研究分析,其實不同的頻率會針對特定的金屬材質與規格,造成加熱的行為(圖3)。WPC架構下的100KHz,會對比較厚的金屬元件,造成加熱的行為,例如硬幣、迴紋針、鑰匙圈等,而AirFuel所使用的6.78MHz,則會對比較薄的金屬,產生加熱的行為,目前AirFuel在使用的過程中,是有機會加熱光碟片而造成光碟片的損毀。這也是為什麼WPC設計出異物偵測(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FOD)的機制,造成充電範圍較小的原因。 

圖3 頻率與所受影響的材料規格

資料來源:Philips Research(3/2014)

筆者曾經在幾年前,依據WPC架構做出20瓦的無線充電發射器與接收器模組,當時把一個新台幣1元的硬幣放在發射器與接收器中間,這個1元硬幣在環境溫度25℃的條件下,1分鐘後溫度會快速上升到95℃,1分3秒溫度上升到100℃,在當時已經發現這個1元硬幣會把塑膠件熔化而暫停測試,所以也不確定實際溫度最後會到多少度。也因此,隨著無線充電的功率增加,在產品大量量產之後,要如何確保產品在異物偵測的功能,也就是安全性的要求,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無緣制定無線充電標準 著手安全/相容仍有機會 

因為台灣在國際地位上的限制,並不一定能直接參與國際標準的討論與制定,而且目前WPC與AirFuel或相關的無線充電組織,已經把無線充電的技術規範定義得很完整,台灣能夠修改的部分並不多,所以有兩個是可以做的方向。 

第一個是安全性的規範要求。在安全性規範這一個部分,目前在規範上都只要求到樣品階段,針對量產成品這個部分的要求是比較弱的,的確有看到廠商生產的樣品與成品在安全性出現不同的結果,所以在台灣開始建立安全性規範的要求,可以以這些部分做成相關的標準。 

第二個是透過建置無線充電的生態環境,把台灣當做一個整合的區域,讓大家在台灣所使用的無線充電都能相容,進而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因為目前有不同的規範、不同的標準,但是隨著公共環境布建的需求,未來都須要考慮如何彼此相容,正是因為台灣比較小,所以適合來整合各家的方案,做出一個可以彼此相容的方案,藉此快速地推廣到其他的地區,讓無線充電能夠真正融入一般生活中,享受其帶來的方便性。 您可以在http://www.taics.org.tw/ 獲取更多關於無線充電更詳細技術細節。

(本文由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提供;作者為智慧電源科技協理)

Upcoming Events

熱門活動

More →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