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產業鏈漸趨完整 AR眼鏡市場後勢可期

2016-08-08
擴增實境(AR)市場前景備受看好。2012年Google發表頭戴顯示器Google Glass,為擴增實境領域砸下一枚震撼彈;直至今日,在相關供應商的推動下,擴增實境的技術及產業鏈日益完整,擴增實境智慧眼鏡的應用市場將快速成形。
Google在2012年的Google I/O大會上發表Google Glass,為頭戴顯示器或整個穿戴式產業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儘管Google在短暫2年多後於2015年初宣布停售停產的重大決定,但整個AR、虛擬實境(VR)以及頭戴顯示器的發展卻沒有停歇的狀況,2016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以及西班牙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兩大重要國際展會中更多的消費性大廠以及新創業者仍前仆後繼發表相關產品,而AR在技術與成本持續突破以及產業趨於完整下,其智慧眼鏡的市場發展值得期待。

AR智慧眼鏡競出籠 終端設備擴大布局

從已經商用的AR智慧眼鏡產品觀察業者類別,除了Google藉由其知名度並推動Google Glass,炒熱市場後續發展外,消費性電子大廠與新創業者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者包括愛普生(Epson)、索尼(Sony)等日系品牌廠商,由於掌握眾多光學、鏡頭等關鍵技術,具備推出AR智慧眼鏡的能力,因此也在2014年與2015年陸續推出相關產品;後者則是如Vuzix、ODG、Kopin等業者,其技術團隊來自軍用顯示器、微投影技術等專業領域,在看好擴增實境發展下成立新公司或新部門投入終端產品的開發。

觀察2016年美國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以及西班牙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兩大展會,發表AR智慧眼鏡的業者,包括推出原型機、提供樣品到正式商用的數量,已從2015年以前僅有數家的規模拓展到雙位數以上。其中大廠部分,儘管Google與東芝(Toshiba)先後宣布停售或取消商用的計畫,但有包括微軟(Microsoft)、樂金(LG)以及中國聯想等品牌也踏進了AR設備開發的領域。

在新創業者部分,已達樣品階段甚至在2016年展示AR智慧眼鏡的業者已超過10家以上,從整體的業者數量與分布狀況可知,除了投入產品端的業者數量明顯提升外,背後也透露出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建構已逐漸趨於完整,可提供較佳的關鍵零組件與組裝製程,帶領更多業者走向商品化的階段(圖1)。

圖1 AR智慧眼鏡投入業者產品發展階段圖

大廠產品發展動態

.Google

從2012年在Google I/O大會正式亮相,到2013年4月對外宣布AR智慧眼鏡命名為「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以1,500美元的高價提供第一批獲得「Glass Explorer」認證的開發者,並在2014年5月公開發售,Google開發的Google Glass為AR裝置與智慧眼鏡市場打開了知名度,並引起了資通訊技術(ICT)與消費性電子產業的興趣。但是在2015年1月,僅僅短暫2年多的時間,Google卻對外宣布終止「探索者-Explorer」計畫,Google Glass停售停產的重大消息,儘管有隱私權、用戶體驗以及產品規格與成本等因素,但整個計畫停止的決定仍引起產業界的熱烈討論。

Google Glass市場反應不如預期,使得計畫宣告終止,但Google並沒有放棄AR技術的開發,仍進行兩個方向的布局,第一是持續Google Glass專案,但從Google X研發實驗室移出,委託Nest(已被Google併購)創辦人Tony Fadell從2015年7月起主導Google Glass後續產品發展的任務。而第二代的Google Glass在2015年底規格已被揭露,除了無線傳輸、處理器能力提升,並增大棱鏡尺寸與折疊式鏡腳鉸鏈等改良外,最重要是將目標客戶定位在工程、科技、醫療業等「專業人士」,並透過「Google At Work」找尋認證夥伴,開發各領域的專屬應用程式。

第二個面向Google則是透過2014年成立的專案「Project Tango」找尋硬體合作夥伴,此專案在設立之初著重於利用感測器以及攝影機共同對室內建築環境進行3D建模,核心技術包括動態追蹤(Motion Tracking)、深度感知(Depth Perception)、範圍習知(Area Learning),主要鎖定室內導航應用,並與各Android OS平台的設備商進行合作。而Project Tango團隊也積極與開發者夥伴投入AR技術與應用,讓AR的功能展現在各類硬體平台上。Google在2015年5月推出512美元的Project Tango開發者套件,並在2016年MWC展會上與聯想合作展示原型手機。

.Microsoft

作業系統大廠Microsoft在2015年初於Windows 10的媒體發布會上,發表了全息影像「Windows Holographic」平台,在現場的展示過程中,Microsoft透過已開發出的「HoloStudio」應用程式,由演示人員頭戴HoloLens的原型機,利用手指以及語音操作虛擬零件組合出一架飛行器,再利用3D列印機製作成品。經過一年的發展,在2016年CES與MWC展會後,Microsoft也宣布HoloLens智慧眼鏡正式銷售,首波將接受美加地區符合申請資格的開發者預購,預計3月30日出貨。

HoloLens以AR為基礎,並加入VR的應用內容,可歸類為MR(混合實境)的智慧眼鏡產品;在規格上,較為特別的是微軟自行開發了全息處理器(Holographic Processing Unit, HPU),收集各類感測器的資料與執行使用者手勢或語音的識別任務。而採取類似Google現階段AR智慧眼鏡的產品發展策略,Microsoft選擇在HoloLens問世初期以地區限定並僅提供給符合資格的開發者申購,一方面顧及硬體端出貨品質與維持產品改良彈性(也考量成本),一方面在開發社群裡充實軟體端的內容與應用情境,降低產品大量商用前的風險,並鎖定潛力較大的目標市場中推展。

透過Windows 10的發表會展示HoloLens,顯示Microsoft儘管在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市場的表現不盡理想,未能與Android、iOS形成三強鼎立的態勢,但為了發揮如過去Windows OS在PC領域的影響力,同時順應目前穿戴式裝置的發展潮流,而找尋合適的硬體切入市場。繼Surface平板電腦後,Microsoft看重AR/VR裝置的發展潛力,藉由HoloLens的推動找尋立足點,並透過雲端工具以及Windows Holographic Platform API吸引更多開發者投入,有機會在新一代Windows 10推出後與更多相同作業軟體裝置(如Xbox One)串連,提升用戶體驗並擴大硬體生態鏈。

區隔智慧眼鏡用戶市場 成本/功能/外觀為考量

2013年Google推出AR智慧眼鏡,其與中高階筆記型電腦相近的1,500美元銷售價格一直是市場認定產品無法快速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從2016年初觀察各家廠商商用的AR智慧眼鏡產品價格,包括Sony、Epson、Atheer與Glassup等品牌,主要分布在500至1,000美元間,與主流終端產品包括中高階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相近,對於前期採用者以及特定企業而言,此價格區間已產生較大吸引力,而這兩塊市場也是各家AR智慧眼鏡業者積極搶攻的客群,透過參展、YouTube影音社群網站以及玩家測試報告等方式進行產品推廣。

而面對主流企業用戶以及一般消費者,在價格因素之外,兩部份族群對於AR智慧眼鏡之規格需求順序不盡相同。企業用戶強調產品實用性與可靠度,在零售、醫療、教育等市場,使用者可以在穩定連線、資訊接受不延遲以及清楚顯示等條件下嘗試用此裝置發展新的工作模式,至於外觀、多樣性應用項目等條件重要 性則相對較低;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配戴AR智慧眼鏡可展現個人對科技掌握程度與時尚感,因此對品牌、產品設計感與一般規格較為重視,此外,這項新設備能提供更多有別於智慧手機或其他穿戴式裝置的加值應用也是購買的考量重點。整體而言,在價格、外觀(大小與重量)、電池使用時間等特質上,各家AR智慧 眼鏡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而對於用戶需求,企業與一般消費者有所差異,這將會影響業者在產品一般與進階性能開發的優先順序,以及產品推廣初期的目標市場選擇。

建立標準化基礎測試 擴大AR智慧眼鏡商機

AR智慧眼鏡經過幾年的發展,在產品面與技術面上仍有待突破的關鍵點。產品面上,首先在設計的部分,Google Glass推出的是單鏡片設計,包括鏡片尺寸與視線角度都接獲來自用戶端的改善建議,因此許多後進業者推出的產品除了改成雙鏡片外型,鏡片尺寸也參考一般眼鏡,其中擴大螢幕的視野視角(Field of View, FOV)也是各業者比較的重點項目;接續在電池容量與充電技術未有重大突破前,考量使用時間,功能一體化(都做在眼鏡上)或者分離式(結合輔助配件)的設計則是另一個重點,而兩種設計各有優缺點,可針對用戶移動使用需求等特性規劃。

接續在規格面上,包括感測器、照相機、投影面板的數量或者必要性,搭配亮度、解析度綜合考量下,決定了產品高中低階定位;而有無線傳輸介面、工業等級要求、與其他裝置連結的控制器等進階功能與規格則與預期推廣的目標客戶有緊密的連結。最後在應用面上的規劃,定址服務(LBS)是AR智慧眼鏡的核心應 用,因此人員定位、存取資訊、內容歸檔與即時通訊功能是產品獲得用戶青睞與差異化的基礎。

在技術面上,對應上述產品面三個主軸的發展方向,綜合而言,從硬體面觀察,AR智慧眼鏡的規格差異來自於業者在光學引擎、微投影顯示器/驅動IC、辨識感測器、影像模組等關鍵零組件的選用品質以及整合能力;在軟體開發部分,人機介面(UI)設計、眼球感測以及手勢/語音控制的流暢度、軟體開發工具的完 整性、內容與應用程式的豐富度等都是業者可持續優化的項目。最後,無論AR或VR裝置目前皆沒有產業一致性的標準,但為了提供市場有一致性的功能比較基礎,例如顯示器與感測器的品質與精確度、數據傳輸與電源管理效能等項目,產業界可以建立一套具公信力的基礎測試標準,將對產品推廣有正面助益。

布局關鍵零組件/終端產品 提升台灣AR競爭力

2013年Google Glass推出後,產業界與研究機構針對其整體物料清單(BOM)表進行研究,估算約為150美元,僅占售價的1/10,主要原因包括Google因投入新產品開發而衍生大量的NRE成本,另外則在於受限於關鍵零組件技術以及製程的不成熟。

而至2016年,觀察終端業者投入以及商用狀況,已較2015年呈現倍數成長,顯示背後的上中游供應鏈吸引更多業者投入,包括處理器晶片、微投影模組、應用內容等關鍵零組件與軟體已逐漸成熟。對台灣業者而言,台灣在光電與面板產品上已經擁有技術基礎,面對AR智慧眼鏡將可能成為具發展潛力的穿戴式產品選項,可從處理器晶片、微投影模組與光學元件等產品切入,並以策略合作關係發展半成品並布局專利,提供國內外終端業者類似Turnkey的解決方案,提升台灣在AR產業中的角色。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