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生產/採購重心轉向亞洲 台灣車用電子急起直追

2006-11-15
隨著資通訊技術漸漸跨入汽車產業,全球車用電子市場規模正逐步擴大,北美、歐洲及日本三大區域市場的比重高達80%以上。但隨著歐美供應商逐漸將研發/生產/採購目標導向亞洲市場,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重要性明顯提升,此時正是跨國性企業合作的最佳時機,預期美國+台灣+中國大陸的企業合作可降低車用電子產品生產成本,並提高品質,創造雙倍的經濟效益。為了掌握市場商機,台灣車用電子廠商正逐漸切入產品核心,政府也積極規畫發展車載資通訊產業。
隨著資通訊技術漸漸跨入汽車產業,全球車用電子市場規模正逐步擴大,北美、歐洲及日本三大區域市場的比重高達80%以上。但隨著歐美供應商逐漸將研發/生產/採購目標導向亞洲市場,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重要性明顯提升,此時正是跨國性企業合作的最佳時機,預期美國+台灣+中國大陸的企業合作可降低車用電子產品生產成本,並提高品質,創造雙倍的經濟效益。為了掌握市場商機,台灣車用電子廠商正逐漸切入產品核心,政府也積極規畫發展車載資通訊產業。  

2005年全球輕型汽車(Light Vehicles)的銷售量達6,330萬輛,其中,歐洲、北美以及亞洲三分鼎立,各約占1,700萬輛:西歐地區銷售量達1,600萬輛,勇奪冠軍寶座,其次為北美地區銷售量達1,570萬輛、日本地區達990萬輛,及中國大陸地區達510萬輛。而地理範圍小、人口少的台灣地區也有51萬輛,產值約新台幣4,500億元,位居第20名,未來5年台灣汽車產業大幅成長的機會相當大。從各區域的成長幅度來看,目前亞洲地區與歐美地區的成長速度相近,但預期 2006~2012年的年銷售量將另成長500萬輛,亞洲地區將脫穎而出、超越歐美地區成為全球第一。  

雖然全球汽車市場商機龐大,但卻掌握在六家主要汽車集團的手中,分別是通用汽車(GM)占12.2%、豐田(Toyota)占11.9%、福特 (Ford)占10.1%、雷諾-日產(Renault-Nissan)占9.6%、福斯(Volkswagen)占8.3%以及戴姆勒克萊斯勒 (DaimlerChrysler)占7.6%,其各以年銷售量約500萬輛的規模掌控全球。  

而因應新能源、開放性架構與智慧型裝置以及安全的發展趨勢,智慧化汽車興起,未來的先進汽車將以低公害汽車、太陽能汽車、複合動力車、潔淨車輛、高齡化對應車輛、行動辦公室、智慧型車輛及自動駕駛等型態展現。  

資通訊產業促使車用系統智慧化  

根據研究機構的資料顯示,在全球車用電子市場,北美、歐洲及日本三大區域市占率高達80%以上。而2008年時,車用電子零組件的產值將達154億美元。三通電子電氣公司(Saturn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總裁暨執行長Wally Tsuha(圖1)表示,全球車用電子OEM市場產值將在2014年達到424億美元,並預計平均每輛輕型汽車的車用電子價值將從2005年的424美元成長到2010年的1,705美元,成長率約300%。  

資通訊技術正透過智慧型裝置與內容所提供的高品質行動服務,驅動汽車產業的價值向上提升。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蘇評揮(圖2)表示,資通訊產業發展已30年,電腦型式從巨型電腦、超級電腦、企業電腦、個人電腦,演變到筆記型電腦,如今電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從搜尋引擎Google、即時通訊軟體 MSN等服務的出現可見一斑。而汽車產業的發展已達100年,在法規、安全及全球化的限制下,該產業以穩健、保守的形式持續發展,在最近的30年中,汽車產業受到電子裝置的影響趨於智慧化,舊型的個人電腦逐漸與汽車連結,且發展速度相當快,如今,新型的個人電腦與汽車連結已成新趨勢,預計此趨勢將持續另一個30年。  

汽車產業的技術發展正受到石油價格不斷攀升、環境保護意識崛起、電子化資訊與控制的需求逐漸浮現、安全及智慧化等的影響,車用電子在整體汽車產業中的比例將從19%上升到40%,未來,將朝向提供較佳的人類生活防護、具環保意識的汽車及更多便利與舒適的方向發展。  

從車用電子應用來看,汽車設備將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而發展,熱門的資通訊產品將與汽車設備如影隨形,而廣播系統將會增加資訊傳送效率,但前提是數位化架構的品質須先提升。此外,電信基礎建設以及便宜的傳輸收費機制是大力帶動智慧型運輸系統(ITS)服務需求的重要關鍵。  

車用電子系統共可分成六大類,包括底盤/懸吊、車體、引擎/傳動/電動、保全、主動/被動安全以及車載資通訊(Telematics)等。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資料顯示(表1),從2003~2008年間,上述六大電子系統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分別為8.3%、7.5%、5%、6.5%、11.9%及10.4%。預計在2010年時,全球最熱門的車用電子項目分別為駕駛行進巷道偏離的警示系統、適應性頭燈系統、胎壓監視系統、被動式進入系統及死角監視系統等。蘇評揮指出,對於台灣廠商來說,發展引擎/傳動/電動系統極為困難,在保全、主動/被動安全及車載資通訊系統方面,則較有機會。  

北美朝高中低價值發展車用電子產品  

北美未來發展車用電子產品的機會可分成高價值、中價值及低價值等三方面,Tsuha表示,在高價值方面,包括行車電腦、引擎管理、變速箱、ABS/循跡控制(Traction Control)、多工(Multiplexing)/網路零組件以及懸吊系統等產品;在中價值方面,包括氣囊、轉向(Steering)、電子恆溫空調系統(HVAC)、防撞系統以及導航系統等產品;至於低價值方面,包括電動天窗、電動座椅、照明/頭燈系統、車用語音、旅行電腦、無鑰進入、發動機固定器系統(Immobilizer)、緊示系統、巡航控制系統以及節流閥系統(Throttle Control)等產品。  

亞洲車用導航產品市場起飛  

在2007年時,全球車用資訊娛樂產品的市場需求將會明顯增加。在日本、南韓與台灣等地區,車用導航產品市場也正逐步升溫,只是產品發展形式不太一樣。 Tsuha進一步針對導航裝置表示,從2005~2011年,導航功能手機出貨量的CAGR將達139%,而個人導航裝置(PND)將成長102%,至於原始設備製造商(OEM)開發的導航系統則達48%。  

中國內需市場商機驚人  

中國大陸是僅次於德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圖3),同時也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2005年時中美總貿易額高達2,430億美元,此外,預期在2009年時中國大陸將躍上排行榜的第一名,其市場成長力道相當強勁,不容小覷,包括其車用電子市場亦是如此。  

根據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指出,2004~2009年,中國大陸車用電子市場的CAGR將達20.2%。Tsuha表示,在2013年,光是中國大陸車用娛樂與導航系統的內需市場產值就超過40億美元,全球車用資訊娛樂系統的供應商皆應以日本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公司為借鏡,例如松下、先鋒、Clarion以及 Kenwood等公司,其透過布局中國大陸製造市場,將產品推向中國大陸內需市場。  

在2003年時,中國大陸車用電子市場產值僅有66億美元,但到了2005年時,已達127億美元,預期在2008年以前,該市場將以CAGR近65%的速度突飛猛進,此外,身為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在許多產業上,中國大陸亦提供美國公司絕佳的市場機會。不過,當許多美國公司在中國大陸經營事業成功的同時,也有一些公司因為該國家的企業環境艱鉅而陷入苦戰或是徹底失敗,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公司,低估進入該市場並獲得成功的困難度。Tsuha指出,經營中國大陸市場將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智慧財產權受到侵犯、規則及章程缺乏透明度以及法律規範不夠嚴謹。  

OEM主導日本車用電子市場  

在日本車用電子市場,是由OEM驅動車用電子系統的銷售,與連結資通訊技術的娛樂產品如CD、DVD、HDD或MD等,此外,車載資通訊系統正逐漸興起,且具高度成長性。蘇評揮表示,這些車用電子系統將滿足具差異性、利基性的消費者需求,同時,消費者對多功能、可攜式的系統產品也情有獨鍾,例如車載資通訊系統結合音響系統正逐漸興起熱潮。  

日本有60%的汽車配有ETC裝置,在日本政府政策及廠商不同的優惠策略的驅動下,該裝置將能創造出更多ITS服務。在此市場發展過程中,日本政府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台灣正切入車用電子產品核心  

台灣消費性電子產業相當發達,包括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以及其他資通訊配件等產品皆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來自美國、香港、中國大陸及日本等地的訂單不斷增加中。台灣車用電子產業的出口值也不斷攀升,預計2008年時,可達9.23億美元。  

台灣車用電子廠商正逐漸切入產品核心,目前台灣發展車用電子較具代表性的廠商包括鴻海科技、光寶科技、友達光電、神通電腦、明基、環隆電氣、聯華電子及廣達電腦等。  

根據工研究IEK透過台灣35家車用電子供應商所做的調查,顯示未來台灣發展車用電子的熱門重點,在2006~2008年,主要重點在於汽車胎壓監視系統 (TPMS)、適路性前方照明系統(AFS)、車用儀表整合介面、電動鑰匙鎖I-key、導航系統、人機介面(HMI)操作系統、數位電視DVB、智慧型車門控制器以及汽電複合動力系統等;而2009~2012年,發展重點將在夜視系統、智慧型安全氣囊I-airbag、車內通訊網路系統、車用多媒體系統、汽電複合動力系統、遠端診斷系統、車載個人認證系統、42V車用電子電力系統以及車道偏離警示(LDW)系統等;至於2012年以後,則更進一步鎖定在輔助式自動停車(Assisted Power Parking)系統、電子控制四輪轉向系統、電子控制懸吊系統、車用通訊技術以及純電動電力系統等項目。  

台灣加強推動車載資通訊產業  

為了在全球車用電子市場上站穩腳步,台灣應加快腳步發展保全、主動/被動安全及車載資通訊系統。在國內市場,雖然近幾年台灣車載資通訊服務提供業者 (TSP)與車廠之間緊密合作,但車載資通訊產業發展仍宣告失敗,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專案經理楊中舜(圖4)表示,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通訊基礎建設尚未普遍,且對車上應用來說亦不穩定,例如GPRS,雖然中華電信號稱在全國各地已經布建超過2,000個GPRS基地台,但其傳輸速率僅有 9.6kbit/s,能支援較高傳輸速率的基地台其實少之又少;第二,為了不影響到行車安全,車機的作業系統須客製化,以提升穩定性與安全性,並降低硬體成本;第三,服務架構有待改進,由駕駛自行撥打電話到客服中心的機制已不具效益,服務業者更不應該收取通話費,要收取的應該是服務費。蘇評揮也表示,台灣本身的基礎建設應更完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例如導航應用,此外,並為龐大的中國市場商機作準備。  

對此,台灣政府部門進一步詳細規畫車輛智慧化與資通訊平台智慧化的措施,楊中舜表示,由於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是由多個不同產業聯合組成,不像韓國是發展成特定產業,車用電子產業也歸納為行政院層級的產業,不若以往是由行政院、經濟部、交通部等多頭馬車掌管。以IP-based即時影像交通資訊的基礎建設為例,如今該建設不再僅限於交通部的業務範疇,因內含道路基礎建設、通訊基礎建設及路側車輛偵測器基礎建設等,且政府部門正考慮將WiMAX技術納入IP- based即時影像交通資訊應用系統架構(圖5)中,以作為免費的公共服務之用,例如即時提供交通訊息,當道路前方出現車禍或道路維修事件時,可即時提醒駕駛改道行駛,或提供贓車車號與型號,讓駕駛者隨時留意身邊出沒的車輛。  

從用戶觀點來觀察IP-based即時影像交通資訊監控應用,楊中舜表示,該應用不應僅限於網頁瀏覽,即時影像資訊應透過通訊技術發布,並與地理資訊系統 (GIS)功能相互結合,同時,行動裝置或車載機皆可接收到訊息,而在資料方面,應有固定的格式,且資料量不能太大(可壓縮影像資料),以免增加通訊成本。另一方面,結合車輛定位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的概念亦相當重要,可以用路人本身位置為中心點,設定某半徑範圍內、有突發性交通事件之處,且與用路人沿途行經路線有關之即時影像資料才須顯示,亦即條件式之資料發布與顯示。  

車輛與資通訊平台智慧化促成優質行動服務  

車輛智慧化的目的在於提供潔淨、安全、智慧及加值的行動服務,透過省能引擎線控技術、高效率傳動與控制技術、高性能馬達發電機PM-BLM/SM驅動控制技術、複合動力系統整合控制技術、混合動力車電動輔助控制系統零組件技術、複合動力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動力用先進電池與管理等智慧化車輛電子技術可達到潔淨與省能的服務目的;另外,透過物流管理、整合式人機介面、抬頭顯示、緊急求助、主動式懸吊系統、線控駕駛、影像感測以及雷達感測等技術則可達成安全與智慧的服務目的。在資通訊平台智慧化方面,由於各車廠所使用的控制網路皆不相同,因此需要一個共通平台以進行控制。  

楊中舜表示,在發展智慧化車輛技術策略方面,應該以共用技術平台為基礎,開發安全與智慧模組之關鍵零組件技術,促使業界進入國際供應鏈,同時,零組件廠商應透過策略聯盟,將業務範圍拓展至系統供應,提升技術成為高價值國際供應商。至於發展智慧化運輸服務技術策略方面,楊中舜表示,應該建置短距離無線通訊系統作為最後一哩,以提供民眾新興ITS及ITeS服務,同時,透過M台灣計畫擴充ITS基礎建設;車輛智慧化代表的是車載資通訊產業,服務智慧化代表的是 ITS產業,兩方面必定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車載機發展方面,車載機將是所有車內/車外感測器所收集資訊的匯流中心,其運算監管功能必須足夠強大,系統夠穩定,才足以分擔駕駛人操控車輛之責任。車機硬體研發技術外,作業系統與相關軟體及元件亦是值得重視與發展的項目,如此,才能有完整的ITS/車載資通訊,產業也才能由分眾市場進入大眾消費市場。  

而服務的智慧化須依靠道路智慧化與通訊平台的智慧化才能達成,其最終目標應該放眼於車、路及通訊系統的高度整合,形成數位化的城市。蘇評揮表示,除了汽車技術持續智慧化,同時結合創新服務以成就行動生活,才能創造新契機,例如透過各種無線通訊網路,連結服務終端,提供ETC電子收費、即時車況報導、行動資訊以及搶救等服務。  

歐美釋單 造就亞洲新契機  

隨著歐美大廠快速向亞洲釋放研發能量與零件採購,亞洲將成為產品發展與零件採購的重心。蘇評揮表示,北美汽車市場將生產重心移往亞洲已是大勢所趨,對於亞洲地區來說,緊抓此商機勢在必行。蘇評揮指出,目前北美汽車市場的汽車年銷售量約1,700萬輛,產值約5,000億美元,汽車配件(Auto Parts)的產值則約3,500億美元,而全球約有7,000家第一層(Tier-1)供應商,其中有500家位居北美地區,並擁有高達90%的市占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地區只有100家第一層供應商擁有完整的工程技術能力,同時,只有15%的第一層供應商具成功的經營模式而持續成長,因此許多第一層供應商逐漸將目標轉向亞洲、從亞洲購買產品,他們需要的是在產品品質、價格及供貨上具有良好競爭力,且具有新技術發展能力與智慧財產保護的供應商。  

跨國性企業合作驅動車用電子市場  

市場上有許多不同型式的廠商合作案例,例如Bosch透過購併數家日本供應商,強化Bosch本身品牌的形象;Dana與多加日本、歐洲供應商組成合資企業,建立全球性的設計與製造能力;Delphi同時在中國大陸購併公司及組成合資企業,以協助當地的OEM降低成本,此外,也在日本建立合資企業進行設計與製造;Schefenacker則與日產、雷諾等供應商合作,合推解決方案。其中也有不少廠商因透過合作而獲得成功的案例,例如Johnson Controls在2000年購併座椅製造商Ikeda Bussan,如今已在日本擁有兩個技術中心;Delphi與Calsonic Kansei合資企業,共同製造A/C Compressors,現在於日本已擁有一個技術中心及四個服務中心;Bosch在日本當地設立一個技術中心,並在北美提供周邊式車架 (Perimeter Frames)予Toyota Tundra;Schefenacker也與日產成功將後視鏡銷往北美;Autoliv則透過購併多家日本公司而成就日本Safety Restraint業務。  

兼具低成本與高品質可贏得市場  

Tsuha也提出車用電子產業合作成功的公式:  

美國(1)+台灣(1)+中國大陸(1)=6  

所謂美國是指規格、行銷業務以及汽車OEM,所謂台灣是指設計、原型及製造技術,至於中國大陸則是指製造與行銷。透過三方結合(表2),創造加倍的利潤。 Tsuha表示,美國汽車公司與美國車用OEM在合作制訂規格時應考量價格問題,並將規格送交台灣,而台灣具有優異的設計能力,能設置與汽車OEM所定規格一致的標準,再由中國大陸提供最便宜的裝置配件,最後,美國車用OEM再從中國大陸購入便宜的產品,如此的垂直整合將可創造高質量、低成本的經濟效益。至於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三方應具相同的核心價值觀、相互信任與尊敬,角色扮演與責任劃分應相當清楚,且發展時程應該一致,同時,維持長期的合作關係。  

台灣之所以受到其他國家的青睞,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具有穩固的產業基礎以及優異的企業環境。Tsuha表示,在產業基礎方面,台灣具有高科技產業群、充分且便利的公用事業以及身為進入亞太市場的理想門戶;在企業環境方面,台灣產業相當多元化,尤其資通訊產業相當發達,此外,部署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極具經驗,並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研發能力,及有利的稅務制度。針對台灣強大的研發能力,Tsuha進一步指出,在亞太地區中,台灣是研發能力最強大的國家,全球排名第三名。  

Tsuha並指出,包括在車用售後電子產品市場如廣播系統、導航系統等具有經驗的公司、具參考設計的原始設計製造商(ODM)、已在中國大陸發展製造業的公司、供應車用電子產品並已經建立名譽與經驗的美國中型企業,以及將產品賣到美國、歐洲及日本汽車市場的美國公司等廠商,未來在車用電子市場上都極具發展潛力。  

因此,為了滿足全球車用電子市場的需求並成為國際級大廠,現在進行企業合作正是最佳時機點,同時,運用各合作夥伴的力量,以最低的製造成本提供最佳的產品品質,並運用各合作夥伴的創新能力增加汽車公司的價值將是不二法則。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元件雜誌69期11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