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C正挾帶在穿戴式、智慧型手機市場打下的商用基礎,發展中功率磁感應標準技術,並逐漸朝雙模方向前進,加深Qi市場滲透率;合併後的A4WP和PMA也正加速突破磁共振在線圈和損耗上的技術瓶頸,趕在2016年底前正式商用。
磁感應、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戰火再升溫。無線充電兩大重點技術競爭態勢將更趨白熱化,無線充電聯盟(WPC)的Qi標準在市場早已小有成績,不僅有大量知名手機品牌擁戴,國外許多大型知名連鎖服務業也都於歐美市場導入該技術,而WPC今年更趁勝追擊,於6月發布Qi 1.2版本,該標準不僅一路朝15瓦(W)以上的中功率標準邁進,更計畫朝磁共振技術發展。
另一方面,甫於今年初合併的電力事業聯盟(PMA)和無線電力聯盟(A4WP)(未來將更名為PowerMergerCo)也不落人後,積極克服磁共振技術商轉瓶頸,以趕上2016年的商用時程。
繼推出充電功率15瓦的1.2版Qi標準後,WPC已著手定義支援30∼120瓦充電功率的Qi 2.0版標準,將瞄準筆記型電腦(NB)等大型裝置,擴大無線充電應用範疇。
WPC前進大型裝置市場擬推中高瓦數Qi 2.0標準
|
圖1 UL台灣電子科技產業部工程部副理宋子豪指出,WPC Qi標準技術已具備完整的功率定義和生態系統。 |
UL台灣電子科技產業部工程部副理宋子豪(圖1)表示,WPC在Qi標準中以裝置類型區分低功率、中功率和高功率充電瓦數,目前已將中低功率規範延伸至10∼20瓦,加快智慧型手機的充電時間。未來,中功率瓦數則定義在30∼120瓦,以滿足平板、筆電等大型裝置充電需求;至於高功率則定義至2,000瓦,鎖定家用電器,試圖打造無線充電家庭場景。
雖然WPC已將充電瓦數推升到15∼20瓦,但現階段實驗室尚未有支援Qi 15瓦的設備,因此相關驗證恐還需要一段時間。
除擁有完整的充電功率定義外,WPC也積極拓展Qi標準生態圈。宋子豪進一步指出,市面上支援Qi技術的智慧型手機包括諾基亞(Nokia)Lumia 920/830、三星(Samsung)Galaxy S4/S5/S6/S6 Edge等,而豐田(Toyota)Avalon、Noah和Voxy等車款也都已在控制台內建Qi技術。不僅如此,目前日本也出現一款應用程式(App),使用者能利用該軟體找出附近有Qi無線充電設施的位置。
另一方面,PMA也和星巴克、達美航空合作,齊力打造無線充電基礎建設,星巴克預計將在2015年於北美正式啟用PMA標準的無線充電技術;美國電信商AT&T也要求手機製造商支援PMA無線充電技術,可見無線充電商用市場正逐漸萌芽。
A4WP技術量產卡卡 Qi磁共振標準追擊有望
WPC可望藉Qi 1.2版新規範,趕上A4WP在磁共振領域的布局。自年初A4WP及PMA合併以來,磁共振無線充電發展聲勢一路扶搖直上,強壓以WPC Qi標準為首的磁感應技術鋒芒;不過,WPC已開始推廣支援磁共振的Qi 1.2最新標準,加上A4WP方案尚待克服大線圈磁場強度不均、高頻設計/干擾等諸多問題才能邁入量產,可望讓WPC在標準競賽中扳回一城。
上海新捷電子(NewEdge Technology)總經理陸惠宏表示,磁共振技術可達成一(發射器)對多(接收器)的無線充電應用模式,將大幅提升實用性及便利性,因而成為標準聯盟、晶片商和系統業者新的技術布局焦點。其中,一向推行磁感應技術標準的WPC也受到此設計氛圍感染,轉而研擬下一代同步支援磁共振和磁感應的Qi 1.2版標準,可望在今年下半年揭櫫更多新發展,以加速滿足市場需求。
然而,A4WP雖一馬當先投入制定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規範,再加上年初與PMA正式合併後聲勢如日當中,但其發布的Rezence BSS 1.2/1.3版磁共振標準仍有諸多技術瓶頸,以致相關廠商遲遲難導入量產。如此一來,WPC可藉Qi 1.2新標準急追A4WP腳步,同時挾Qi 1.1版方案已在手機、穿戴裝置市場打下廣大基礎的優勢,可望在市場上後發先至。
|
圖2 上海新捷電子工程副總林欣杰認為,磁共振技術將是促進無線充電應用普及的關鍵,但技術上仍需時間克服。 |
上海新捷電子工程副總林欣杰(圖2)分析,相較於WPC採低頻100k∼200kHz的頻內(In-Band)通訊協定,A4WP採用高達6.78MHz的頻外(Out-of-Band)通訊機制,設計複雜度明顯加劇;同時其為確保一對多無線充電的品質,在Rezence標準中設定頻率誤差範圍±15kHz的嚴格規範,不僅大幅墊高相關射頻(RF)元件規格要求及印刷電路板布局(PCB Layout)難度,亦為感應線圈量產良率帶來極大考驗。
此外,A4WP Rezence希望以較大的感應線圈,達成多裝置無線充電,卻也引發線圈磁場強度不均的問題,使充電失效機率大增。林欣杰強調,儘管磁共振無線充電更為大眾接受,但技術門檻也相對更高,因此供應鏈業者勢將歷經磁共振/磁感應雙模並行的設計過渡期,以降低技術投資風險並向下相容既有產品。
換句話說,WPC Qi 1.2主打雙模設計的概念,除有助於追趕較早發展磁共振技術的A4WP外,亦可減輕晶片商和系統業者技術轉換的陣痛,進而通吃磁感應、磁共振無線充電應用商機。
A4WP無線充電勢力壯大2016邁入商用元年
儘管WPC積極搶攻磁共振技術版圖,但平板、智慧型手機和穿戴式品牌廠已開始力推搭載A4WP磁共振技術的行動裝置,預計2016年底相關產品將大舉出籠。
|
圖3 高通WiPower大中華區客戶工程師陳聖寬表示,2016年將會是A4WP磁共振技術的商用元年。 |
高通(Qualcomm)WiPower大中華區客戶工程師陳聖寬(圖3)表示,2016年將會是A4WP磁共振技術的商用元年,因為許多行動裝置廠商紛紛投入磁共振技術,甚至也有筆電廠商在關注,並和高通商討其可行性;而台灣相關的無線充電公共基礎建設也將在2016年6月以前完成建置,可望壯大該技術市場聲勢。
據了解,A4WP最新的磁共振1.4版規範中,將穿戴式裝置納入無線充電目標市場一環,相關規範仍在定義當中;陳聖寬透露,穿戴式裝置體積小,因此要如何讓其在大範圍的發送端(Tx)精準地充電,是目前最大的設計挑戰。
事實上,磁共振相對於磁感應技術能提供很大彈性的充電空間。因為前者發送端的線圈範圍較大,所以接收端可自由擺放,不用擔心擺放位置是否對準的問題,且Tx和Rx間還能達到幾十毫米的距離。
陳聖寬認為,當消費者認知到自己不用時刻帶著無線充電板也能充電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該技術的方便性,市場才有擴大商用的可能性。磁共振的電磁波可穿透石材、木材等材料的裝置,易於導入基礎建設,讓無線充電技術更容易進入日常生活情境,將能加快消費者採用意願。
陳聖寬指出,消費者往往將充電效率和充電時間劃上等號,其實充電時間是和輸出功率有關,功率越大,就能越縮短裝置充電時間,而這才是消費者最在意的充電議題。因此A4WP將重點擺在更高功率的充電技術,並定義37.5瓦為中功率瓦數,相對Qi標準的15瓦可說是超前許多。目前高通已做到25瓦,對平板等大型裝置來說已相當足夠,接下來,高通將持續朝50瓦邁進。
突破線圈對位/損耗桎梏磁共振無線充電拼商用
線圈(Coil)設計是無線充電邁向15瓦以上中功率、磁共振技術的關鍵,因此晶片商、模組廠正聯手改良線圈機構及電氣特性,並已發展出LC共振電路結合鐵氧體(Ferrite)的新型對位架構,以及可提高相對導磁率(μ)的乾式燒結製程,從而克服磁共振無線充電對位及傳輸損耗兩大商用桎梏。
高創科技行銷經理王世偉表示,無線充電性能與發射器、接收器損耗,以及線圈耦合效率息息相關。隨著無線充電持續朝更高功率供電形式發展,製造商對整體系統轉換效率的要求也日益嚴格;其中,線圈模組對效率更是影響甚鉅,因而刺激業界加緊改良線圈成型、燒結和研磨等製程,同時搭配半導體和材料技術以克服模組厚度、對位、溫度等挑戰。
自2012年開始,WPC以Qi磁感應標準,一馬當先打開行動裝置無線充電市場;然而,2014∼2015年產業風向已逐漸轉變,更加聚焦於可一對多充電,且功率達15∼20瓦以上的磁共振方案,進而牽動標準、晶片和線圈設計轉變。
王世偉強調,由小功率提升至中功率,首要克服的就是線圈磁材鐵損耗、銅線損耗挑戰,否則因轉換效能低而產生大量熱源,不僅增添安全疑慮也重重影響使用體驗,反倒形成無線充電普及的阻力。對此,A4WP已定義良好的線圈設計,其彈性導磁率(μ')與黏性導磁率(μ'')比率須超過八十倍,從而提高相對導磁率(μ);而高創科技正積極導入乾式燒結製程,以突破傳統溼式燒結法難以有效提升相對導磁率的桎梏。
不過,王世偉坦言,目前乾式燒結須增加一道研磨工序才能降低厚度,且有易產生曲翹(變型)的問題,所以高創將持續投注研發資源,並與系統業者共同研發,以推升製程良率。
與此同時,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對位也是磁共振無線充電的一大設計關鍵。王世偉指出,常見的對位方式包括機構、磁吸、感測式三種,分別有使用性受限、磁干擾或額外增加元件(如光敏電阻)成本等缺點,因此該公司提出獨特設計架構,將LC共振電路結合Ferrite,藉由線圈感值變化實現對位提示功能,即可避免上述負面影響,促進中功率磁共振無線充電加速商用。
中功率安全議題加溫 無線充電FOD成商用關鍵
|
圖4 國美科技專案經理黃國展提到,相較於WPC,A4WP在FOD規範上的發展腳步略為落後。 |
金屬異物偵測(FOD)測試大添中功率無線充電系統安全性。隨著功率規格攀升,無線充電系統安全把關更顯重要,因此WPC、A4WP皆制定更嚴謹的FOD測試規範,並可望從系統驗證向下延伸至模組端,以確保未來各種家具或車用嵌入式無線充電產品的使用安全;現階段,驗證實驗室和模組廠正快馬加鞭投入布局。
國美科技專案經理黃國展(圖4)表示,無線充電系統輸出功率升高後,若發射器(Tx)和接收器(Rx)中間隔有金屬異物,加熱該物件的情形將明顯加劇。以現有WPC Qi 1.1版中功率(約20瓦)無線充電設計為例,在Tx/Rx正常工作下置入金屬異物,短短1分鐘左右溫度就衝破100℃;因此,WPC特別補強FOD測試規範,要求系統間含金屬成分物品溫度在10分鐘內不得超過60℃,以避免對裝置及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並為用戶爭取時間移除異物。
|
圖5 UL台灣電子科技產業部工程部專案經理李忠榮認為,中功率無線充電產品驗證需求將加速起飛。 |
UL台灣電子科技產業部工程部專案經理李忠榮(圖5)補充,WPC預計在下一版支援中功率且兼容磁感應/磁共振技術的Qi 1.2標準中,再度拉高FOD測試門檻,以因應無線充電邁向一對多裝置充電形式後,使用者更容易誤放錢幣等金屬物件於充電板上,造成危安疑慮的情形,足見FOD對無線充電產品發展的重要性。
李忠榮進一步指出,目前Qi 1.2符合性測試(Compliance Test)已分別定義出發射器、接收器的FOD測試要求。發射器方面,設計者須驗證系統在傳輸功率之前、傳輸當中和校驗階段皆具備FOD保護能力,同時提供過溫保護功能;至於接收器則須在傳輸之前、校驗階段執行FOD機制。
黃國展則透露,以往標準聯盟偏重整個系統成品的FOD測試,然而,隨著中功率設計拓展無線充電應用版圖後,許多車廠、嵌入式設備開發商,甚至家具業者皆希望在產品中導入無線充電模組,因而刺激WPC加緊研擬模組測試規範,並可望於2015∼2016年發布,協助模組廠落實FOD驗證。
顯而易見,無線充電邁入中功率世代後,業界已將焦點從追求電源轉換效率,轉移至安全性考量,並將FOD功能視為中功率無線充電商用不可或缺的要素,將牽動模組廠及驗證實驗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