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DSL用戶發展持續增加,北美、歐洲及亞洲皆有成長,使得台灣DSL產品製造商在產值及產量上皆有所提升,本文將介紹2004年全球DSL設備產業情勢...
2004年全球DSL用戶發展持續增加,北美、歐洲及亞洲皆有成長,使得台灣DSL產品製造商在產值及產量上皆有所提升,本文將介紹2004年全球DSL設備產業情勢,兼論對台灣DSL設備業者的影響,並提出未來台灣DSL設備業者應該發展的方向以供參考。
2004年全球DSL用戶發展狀況(圖1),隨著北美的BellSouth、SBC及Verizon相繼以降低套裝服務價格吸引用戶,用戶數明顯成長。2004年北美地區用戶數達16,714千戶。
歐洲地區英國電信10月份DSL價格從19.99英鎊降到17.99英鎊,德國地區隨著T-com與T-online的重新合併,使德國電信能夠提供用戶整合電信與ISP的套裝服務。2004年第四季西歐地區DSL用戶約達31,433千戶。
亞洲地區僅中國大陸市場用戶成長較為迅速,日本、南韓與台灣由於普及率高,新增用戶成長率趨緩。2004年用戶數達到46,033千戶。
2004年全年台灣DSL產業產量達到34,096千台(埠),較2003年成長73.3%(圖2)。主要的成長力道來自於中國及西歐地區新增用戶的成長,此外,品牌廠商Thomson、Siemens、Sumitomo、華為與中興擴大對台灣DSL設備商的代工比重也是關鍵之一。
2004年全年台灣DSL產業產值達到1,178.6百萬美元,較2003年成長57.9%,總產量成長是影響產值成長的主要原因(圖3)。2004年產品平均單價降到34.6美元,比2003年下滑8.7%。2004年由於ADSL Router平均單價從2004年第一季的33.4美元大幅滑落到第四季的22.8美元,但高階產品Wireless ADSL Router與IAD出貨比重上揚,使2004年整體產品平均單價下跌趨緩。
2004年全年台灣業者出貨結構方面(圖4),DSL Modem出貨比重持續降低,儘管中國與印度已經提供1 port ADSL Router,但英國、比利時、東歐與中南美部分電信業者還是傾向提供最基本的接取設備,而使2004年DSL Modem的比重維持在21.7%。
2004年成長最顯著的是Wireless ADSL Router。受惠於零售通路品牌商Linksys、Netgear與Belkin等大幅採用Wireless ADSL產品,以及到2004下半年西歐的電信業者提高Wireless ADSL Router標案的採購量,使之比重躍升到15.6%。2004年IAD產品出貨量提升32.%,但出貨比重微幅下滑,主要的需求還是來自於日本,但西歐對IAD的需求於2004年第四季增溫。
2004年台灣廠商業務型態(圖5)主要的變化在於品牌設備商代工業務比重攀升。台灣設備業者除了維繫與Thomson、Siemens的代工關係,2004年華為、中興進一步放大委外比重,是促成品牌設備商代工業務比重攀升的主因。
在零售通路品牌廠商代工方面,2004年隨著建漢、中磊、智易與東訊等台灣設備業者Wireless ADSL Router產品的量產,銷售給零售通路品牌廠商,而促使台灣出貨給零售通路品牌廠商的比重提升。
在自有品牌方面,除了合勤與友訊在西歐、東歐與中南美銷售告捷,使2004年出貨量放大,華碩、康全與居易透過自有品牌銷售的比重提升,也是促成2004年自有品牌業務出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
2004年台灣廠商出貨地區(圖6)的主要變化在於西歐地區出貨大幅成長。過去對西歐地區的業務以品牌設備商及系統整合業者的代工為主,到2004年,除因為Thomson、Siemens進一步擴大委外比重,台灣設備業者藉由自有品牌出西歐電信業者標案,或是透過零售通路品牌業者的出貨量都大幅增加,造成2004年對西歐地區出貨量大幅成長。
日本地區由於用戶普及率逐漸攀升,使得NTT與Softbank等電信業者對DSL設備的需求降低,以致台灣廠商對日本的出貨比重降低。
在其他地區方面,台灣廠商除了透過歐洲品牌設備業者出貨給東歐與中南美的電信業者以外,也開始直接與該地區的系統整合業者或以自有品牌標電信公司標案,加上2004下半年新興地區的需求增溫,使台灣廠商出貨到其他地區的比重提升。
2004年台灣DSL業者生產地區方面(圖7),在DSL產品標案價格競爭下,毛利快速滑落,台灣業者除了將單價較低的ADSL數據機與ADSL Router移往中國大陸生產外,到2004年下半年,也逐步提高Wireless ADSL Router及IAD產品移往中國生產基地的比重。除了部分因經濟規模不足而保留在台灣製造的小型設備業者外,2004年台灣業者已將79.2%的產能移往中國地區。
影響2005~2009年台灣DSL出貨量的因素包括各區域市場新增用戶的發展、多元應用催化換機潮以及台灣佔全球代工比重等因素。
各區域市場DSL普及率不同,使發展的速度也不盡相同。西歐地區2003~2004年經過電信業者大力降價促銷,已成功提升用戶普及率,但相較於亞洲的日韓,還有相當的成長空間。Internet使用者持續成長,以及家庭多台電腦上網需求的興起,皆會促使西歐地區DSL用戶成長。
北美地區雖然美國經濟成長率2005~2009年逐年衰退,但北美電信服務業者面臨強勁對手MSO的競爭,勢必以更優惠的套裝服務吸引用戶,為北美地區寬頻服務市場帶來正向的成長動力。不過,Verizon採用FTTP(Fiber To The Pre-mises)作為未來寬頻接取的主要技術,將抑制DSL用戶的成長性。
亞洲地區日本、韓國與台灣的寬頻普及率高,用戶成長率趨緩,電信業者推出FTTH作為新的寬頻接取技術。中國大陸受惠於2008年申辦奧運等的政治因素,以及每年7~9%的超高經濟成長率等經濟因素之影響,2008年以前每年仍然會維持7~10百萬的新增用戶。
新興地區的東歐、中南美及印度,將成為2005~2009年全球DSL用戶成長率最高的地區。東歐諸國陸續加入歐盟,有效促進經濟成長,將帶動DSL新增用戶成長。中南美的巴西、智利與玻利維亞等國是DSL用戶成長較快的國家,台灣業者除了以自有品牌取得標案,也透過代工並與西班牙電信業者Telefonica合作來進入中南美市場。
除了1999~2004年開始使用的DSL數據機將陸續在2005年以後瀕臨壽命期限,促使DSL用戶更換新機。各國IP電話的管制法令愈加完善,加速ADSL Router更換到IAD產品的換機週期,以及各電信服務業者推動IPTV服務,擴大電信業者對高速ADSL2、ADSL2+數據機的需求,而針對既有用戶更換DSL設備,皆是促進2005~2009年DSL產品出貨成長的重要關鍵。
2004年台灣設備業者DSL產品出貨量佔全球的74.5%,受到電信業者以價格標壓低DSL產品平均單價,使DSL產品毛利迅速下跌,引發品牌設備商與零售通路品牌商2003~2004年逐步提高外包比重,到2005年外包比重可望持續攀升。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地DSL設備商大亞及同維等透過晶片商的扶持,這兩年研發實力迅速被培養,有可能成為暨台灣之外,全球第二個DSL用戶端產品的代工重鎮,分散品牌設備商對台灣的代工比重。
除此之外,新興的寬頻接取技術FTTN,在接取技術成熟後,用戶數增溫並可能直接取代DSL新增用戶,是使DSL產品出貨量衰退的負面因子。綜合上述考量,2009年台灣DSL產量預估達到71,209千台(埠),2005~2009年CAGR達15.4%(圖8)。
觀察2005年DSL用戶端產品的發展,在西歐、北美、日本、台灣及韓國等DSL用戶普及率高的國家,將以綑綁及加值服務吸引消費者,對整合性高的高階產品需求大幅提昇。中國大陸、印度、中南美與東歐等DSL用戶普及率低甚至是國民所得較低的國家,則要求功能基本的低階DSL產品。但無論是對高階產品或是低階產品,各國電信業者的共通要求,皆是降低產品單價。
舉例來說,中國電信2005年初的標案,1 port Ethernet ADSL Router的價格已經壓到140~150人民幣之間,印度電信公司的1 port Ethernet ADSL2+ Router標案,也喊出一台14~16美元的低廉價格。不僅低階產品如此,高階產品毛利被壓縮的情況也很驚人,德國與法國對Wireless ADSL Router與IAD產品的價格需求,已經分別降到50及60美元以下。在價格不斷被壓縮的前提下,台灣廠商可以發展高階利基產品或發展自有品牌來維持產品毛利。
在發展高階產品方面,由於晶片商已將DSL的Data Pump、AFE及Digital Interface等晶片整合在同一顆Processor上,並使用軟體控制IP routing功能,大幅降低DSL Modem與DSL Router產品的成本結構。高階產品是將Wireless MAC/BB及RF晶片直接Layout在PCB板上,取代PCI介面的WLAN模組,或是以軟體控制VoIP訊號以取代硬體VoIP DSP晶片。
晶片商提供的total solution,往往僅提供基本功能,無法支援資訊安全或是VoIP功能,設備商需要自行搭配不同晶片商的晶片組。增進軟體研發人員能力,提高產品可程式化的彈性,成為發展高階產品的重要關鍵。
在發展自有品牌方面,雖然透過自有品牌銷售DSL產品可獲取較高毛利,但品牌設備商需培養的能力包括:1.熟悉各國電信業者標案市場;2.熟悉各國關稅政策及電信法令;3.建立通路關係並培養維修保固能力,近期中國地區DSL產品保固期由一年延長為三年,更挑戰品牌設備商的通路管理能力。
西歐、北美等DSL普及率高的地區,新興品牌設備商需進行和既有設備的互通,但在東歐、中亞、東南亞與中南美等DSL普及率較低的地區,新興品牌設備商和國際級的品牌設備大廠站在同等地位共同競爭,對新興品牌設備商來說,將有較大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