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宣布購併Motorola Mobility為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此舉將如何影響現階段與未來手機市場的發展,值得持續關注。短期來看,購併完成後,Google可於與蘋果的專利戰中獲得更多籌碼,長期來看,Google能否消除Android OEM夥伴的疑慮,將成為購併案成敗關鍵。
自2010年以來,Android陣營三名大將分別遭到蘋果(Apple)專利侵權控訴,其中包括宏達電(2010年3月與2011年6月)、摩托羅拉(Motorola)(2010年10月),以及三星(Samsung)(2011年4月),其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已於2011年7月初步判決宏達電侵害兩項蘋果專利,分別為「可支援各種資料類型的即時訊號處理系統(#6,343,263)」與「標示文件中聯絡人資訊的方法(#5,946,647)。兩項專利涉及Android平台底層架構,亦出現在蘋果對摩托羅拉行動通訊(Motorola Mobility)的訴訟中,顯見蘋果實為針對Android而來。
藉購併厚實行動專利庫
Google自2008年甫推出第一代版本Android後,以爆發性成長之姿於2011年成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行動作業系統。在成長的過程中,Google一直以免費提供Android源碼的方式規避可能的侵權訴訟,對建立專利庫始終不甚積極,導致在樹大招風之後,任微軟(Microsoft)對合作的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夥伴,針對Android平台侵權的技術收取權利金。由於蘋果並不以收取權利金為其主要營收來源,此次訴訟中恐將造成Android OEM無法以支付權利金了事,而面對最嚴重的禁售後果。
由於在此波專利的戰爭中,這些行動電話品牌業者成為主要的訴訟對象,Google雖因免費讓這些OEM夥伴使用Android平台而倖免於外,但也造成對於支援相關的合作夥伴無著力之處,迫使Google不得不透過其他途徑進行因應。
為增加Android平台的與蘋果和微軟等抗衡的能力,Google也試圖收購其他大廠之專利以增加談判籌碼,如收購北電(Nortel)、IBM以及InterDigital的技術專利,但未有明顯效果,特別是Google於北電長程演進計畫(LTE)專利競標中以36億美元的差距敗給以蘋果和微軟為首的集團,Google對建立專利庫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而在檯面上所有行動通訊大廠中,Motorola Mobility以一萬七千項核准專利(不含七千五百項申請公開專利)遠遠超過諾基亞(Nokia)的一萬項與北電的六千項,再加上Motorola Mobility與Google於Android平台的合作關係,自然成為Google購併的絕佳標的。
獲加速進軍客廳市場附加效益
Android在設計之初,固然是以智慧型行動電話為主要的應用標的,但作為一個平台服務業者及全球最大的網路廣告業者之一,Google的野心遠遠不僅止於此。除將Android延伸到各類行動裝置之外,快速成長的電視市場更是Google所覬覦的重要目標。
先前Google曾推出Google TV的平台,第一波亦曾和英特爾(Intel)、羅技(Logitech)及索尼(Sony)共同合作,只不過在2010年推出產品時,由於並未取得相關內容業者、有線頻道營運商的合作,加上產品人機介面設計,如羅技的機上盒(STB)產品未臻至最佳化,以致消費者的反應並未如預期。
不過,由於Motorola Mobility在機上盒是全球的領導者之一,不論在軟體、硬體設計都有獨到之處,再者,該公司長期經營標案市場,和全球重要的有線電視或是電信業者都有深厚的合作關係,更何況現在電視媒體服務越來越傾向IP化並強化和消費者間的互動能力,這本就是Google的強項,因此在Google有志進軍「客廳」市場,收購Motorola Mobility不啻給Google也帶來新的突破點,讓未來Google TV平台,仍有機會逐步滲透至客廳環境。不過由於有線電視營運商或是電信業者的營運環境和經營模式相對封閉,此一目標不會在短期內便有所收穫,至少得有2~3年的發酵,其效果才會逐漸顯現。
Motorola Mobility極大化事業價值
摩托羅拉於2006年以前與諾基亞並列全球最大行動品牌業者之一,然而自2007年以後由於遲遲無法推出創新機種,不僅市占率節節敗退,其行動電話部門(2011年獨立為Motorola Mobility)更面對至今大多時候每季均陷入虧損的窘境。摩托羅拉曾於2009年Android甫問世不久,因較競爭對手為早投入Android平台機種開發,而短暫取得先進者優勢,然而隨著Android平台愈來愈成熟,該公司連年的虧損無法擴張生產規模,導致此優勢逐漸消失而落後給三星、樂金(LG)、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等後進者,面對這些業者的強力競爭,其實摩托羅拉在現有資源下想要成功翻身的機會實是愈來愈渺茫。
Motorola Mobility最有價值的資產無非是長年累積下來的通訊專利,而眼下正是Android陣營全面遭遇蘋果控訴侵權的局面,Google渴望獲取大量專利,而對Motorola Mobility而言現在可能也是其專利組合最有價值、最佳的出售時機。此外,庇蔭於Google的羽翼之下,即便Google不「優待」Motorola Mobility優先取得Android的原始碼,只要Google能夠提供充足的資金,Motorola Mobility即可免除後顧之憂,大力投入後續新產品的開發工作,以Motorola Mobility自身的能量若再有充裕資金的輔助,任誰都不敢小覷其影響力,也因此雙方面可說是一拍即合。
分析Google購併Motorola Mobility之產業後續發展態勢,可由四個角度觀察,包括對Google/Motorola Mobility、對Android OEM合作夥伴、對其他競爭對手,以及對台灣代工業者的衝擊,茲分述如下。
藉聯姻主導手機產品設計
Google自2008年與宏達電合作開發首款Android平台機種「G1」以來,於每次大改版中先後與不同OEM合作,如2.0版與摩托羅拉合作、2.1版的Nexus One與宏達電合作、2.3版的Nexus S與三星合作,以及3.0版XOOM平板再次與摩托羅拉合作。事實上,每次合作對象均是根據對該版本平台最有貢獻者決定,雖然導致每個機種因合作對象不同而風格差異甚大,但也大幅刺激合作夥伴對於投入新版本平台開發的熱情。
在購併Motorola Mobility後,若Google開始介入行動電話產品的開發與規畫,Google的軟硬體業者雙重身分在某種程度上將與Android OEM廠商為敵,這些廠商未來可能不會為追求成為Android新版平台首波開發商,而大力支持Android版本的更新,特別是諾基亞與Symbian的例子殷鑑不遠。
觀察過去Google與合作夥伴推出的Nexus系列產品如Nexus One及Nexus S,可視為是Google對於Android的系統功能及相關應用服務的展示平台,也可視為是Google對於行動裝置產品應具有的功能與規格的想像。然而,相關產品實際的銷售量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並不大,應用服務的整合及使用者介面(UI)的設計才是影響各廠商產品的銷售最大的關鍵。
當然,Google自然也不可能閒置此一龐大的行動電話研發團隊資源,未來的確在不影響整體市場競爭環境的狀況下,Nexus系列產品及其他具有實驗性質的新產品極有可能大都會由Motorola Mobility的研發團隊配合打造,且以往Nexus One與Nexus S最被市場詬病的售後服務不佳的問題,在熟稔電信生態的Motorola Mobility加入Google團隊後應可得到明顯改善。
對OEM影響短「多」長「中」
雖然Android平台的三大支持者宏達電、三星、索尼愛立信均在第一時間表示樂見此購併案,然而深入觀察,Google購併Motorola Mobility對這些業者而言短期在專利戰中能夠得到有力的挹注,長期來看其影響尚屬中性。
在「短多」方面,特別對宏達電來說,眼前正面對蘋果專利訴訟的禁售威脅,亟須Google伸出援手,而Google在購併Motorola Mobility前愛莫能助,如今購併Motorola Mobility後專利能量大增,最佳的狀況便是透過Motorola Mobility原有布局廣泛的專利組合,特別是一些應用範圍很廣泛的基礎專利,Google可以直接面對面與蘋果及微軟進行談判,透過專利交互授權或是相互減免的方式,獲取蘋果或是微軟對於Android平台專利使用的授權,為OEM夥伴張開大範圍的專利保護傘。若仍不濟,Google至少在針對OEM夥伴面臨訴訟案件時,亦較有協助的著力點和籌碼,降低專利訴訟對OEM合作夥伴的衝擊。
然而在長期方面,Google從一個單純提供平台的作業系統業者、轉變為同時擁有硬體製造能力的廠商,不免讓Android OEM擔憂其未來是否將獨厚Motorola Mobility的疑慮。雖然各界對於Google是否會獨厚Motorola Mobility的猜測絕對是無法避免,但由整體來觀察,一來Google始終定位為平台服務業者,加上其並不熟悉行動電話產業的營運操作,且為避免對於其他OEM合作夥伴的衝擊,Google除提供適當資金的協助外,應會放手Motorola Mobility自行發展,在產品的規畫與研發上亦不會有過多干涉。
而且現階段Android用在行動電話上已經相當成熟,各業者也累積深厚的基礎和經驗,因此各品牌業者間取得原始碼的時間對於產品研發的時間落差並不會太大,除非是具有大幅革新的系統版本,如用於平板裝置上的Android 3.0才會有較大的影響,但同時也必須負擔先行者的風險,如Motorola Mobility先前推出採用Android 3.0的XOOM,但因Android 3.0系統功能未臻完善,造成消費者的反應並不理想。因此未來品牌業者在產品開發的重點除系統版本的更新外,更重要是如何透過應用服務與使用者介面的整合,創造更佳的使用體驗以吸引消費者。
但不能否認相關的預期心態會是Android OEM短期內無法避開的陰影,因此部分業者勢必會思考開始分散風險到其他平台,如Windows Phone 7,因此也會導致如Windows Phone等第二平台的廝殺轉趨激烈。
其他競爭對手漁翁得利
如前所述,Android OEM為分散風險,必須開始思考選擇其他平台的可能性,在自己發展另一個作業系統的成功機率低的前提下,蘋果的iOS與RIM的BlackBerry均為專屬性,現階段唯一能選擇的平台僅餘Windows Phone 7,而Windows Phone 7預料也將會是這波購併案後的最大得利者,且其得利包括幾方面,包括Android OEM廠商的投靠,與在部分市場中Android競爭壓力的減弱。
首先,近期蘋果與Android專利戰火蔓延之時,部分Android OEM即表達憂慮、而開始思索投入Windows Phone 7平台開發的可能性,這些業者包括中興、華為等,而宏達電、三星、樂金則是早先即橫跨兩大平台,這些業者將會調整內部資源,增加對Windows Phone 7平台機種的挹注。
再者,倘若三星與宏達電真如預期減少對Android平台的資源,Motorola Mobility做為Android平台代言人,以其目前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的情形下,對微軟主要夥伴的諾基亞而言,面對這樣的對手遠較三星與宏達電輕鬆。
最後,當智慧型行動電話市場愈來愈集中於蘋果、Google、微軟的同時,其他小型品牌廠商的生存空間將愈見緊縮,特別是RIM與索尼愛立信,均有可能成為下一波被購併的對象。此外,若在軟硬體結合的考量前提下,微軟是否會乾脆仿效Google/Motorola Mobility模式而購併諾基亞,亦是後續值得觀察的重點。
台灣手機代工業者可望受惠
台灣的行動電話業者過往以代工模式創造亮眼的成績,特別在與主力客戶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的合作下創造一波榮景。但台灣行動電話業者在智慧型行動電話興起的世代潮流中,轉型卻不甚順利,特別在Android平台上,始終未能有大幅度的斬獲,直至2010年起各家業者才陸續獲取摩托羅拉少量的訂單。
在Google購併Motorola Mobility後,可以預見Google對Motorola Mobility的產品研發及委外代工策略應不會大幅度介入,只不過在Google帶來強有力的金援下,Motorola Mobility在智慧型行動電話的產品線可能更廣泛的開展,特別是為搶占不同市場區隔的消費者,加上抵禦華為、中興等業者的步步進逼,在資金充足的狀況下Motorola Mobility會否再重啟機海戰術值得觀察。若是機海戰術再被執行,則勢必得借重長期合作的台灣代工夥伴之能量,才能滿足推動大量新機產品的需求,因此對台廠而言長期可視為是一正向的推動力。
此外部分業者若要轉向Windows Phone等第二系統平台產品開發,除三星、宏達電或樂金等資源相對豐厚的品牌業者,一些規模較小的品牌業者若要開啟雙面戰線其實相對吃力,此時若有產品開發的需求,則台灣業者藉由過往陸續開發Windows Phone平台產品的經驗,則可能在此一潮流中,扮演一定比重的角色。
(本文作者依序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專案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