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科技結合高速度低延遲的5G技術,可以開拓現場展演、電視節目全然不同的觀看體驗與商機,為此本文將針對擅長製作VR內容的MelodyVR、世界最大的虛擬現實直播平台NextVR,以及製作多款MR節目的The Future Group進行分析。
隨著2020年5G技術商轉,其大容量、高速度、低延遲的特性,更被視為在影音傳輸能力提升下,為影視相關產業帶來更多元的應用可能,如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於2019年世界盃籃球賽提供現場虛擬實境(VR)直播、自由視角觀看、追蹤喜愛球員與即時數據圖表等服務,進而提供粉絲期待專屬的個人化影視體驗,並衍生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契機,因此對於相關影視矽智財(IP)導入體感科技應用之案例分析實屬必要。
下列將以體感科技應用於現場展演、電視節目之相關應用,針對獲得全球三大唱片公司(華納音樂、環球音樂、新力音樂)獨家授權製作VR內容的MelodyVR、世界上最大的虛擬現實直播平台NextVR,以及製作多款混合實境(MR)節目並獲得艾美獎肯定的The Future Group進行分析。
MelodyVR推跳躍點VR體驗
實體唱片式微、數位串流音樂成為主流,音樂展演成為樂迷親近音樂的重要媒介,加上娛樂需求之滿足,使得現場展演市場持續成長,相關數位服務方興未艾(如一站式音樂旅行購票服務),其中MelodyVR鎖定部分因門票售罄、受到年齡或預算限制而無法親臨現場的粉絲,從現場演出觀看需求中的沉浸感與便利性之間突圍,提供了新的娛樂體驗。
相較於票務交易市場,MelodyVR希望推動VR體驗取代負擔較重的現場體驗形式(如被迫購買黃牛票、額外的旅運支出)。不過,MelodyVR的訴求並非取代現場展演,而是提供更有趣的第二現場體驗方式。樂迷可透過手機與VR裝置下載MelodyVR應用,即可以7.99至14.99美元的票價欣賞一場VR直播演唱會。此外,MelodyVR也嘗試經營社群,讓用戶可以獲得演唱會資訊與推薦。
MelodyVR主要業務核心為VR內容生產,其主要錄製模式,是透過安排十二台攝影機的鏡位,並以VR、VR360(即互動式360度影片)錄製音樂內容;其內容除了現場表演外,也會提供演出後台、化妝室的「幕後內容」,藉此,不僅是提供虛擬實境版本的音樂展演表演,而是讓全球各地的音樂迷能夠透過次世代技術與他們所愛的藝術家更緊密聯繫,甚至讓消費者和藝術家以虛擬形式在同一個音樂會或錄音間裡面相聚,滿足超級粉絲需求。同時,MelodyVR強調欣賞音樂的不同形式,使用者可透過藝術家、演出地點、廠牌選擇已錄製視訊、現場串流,或者使用者可關閉現場聲道,享受純音樂。
有別於現場觀眾只能在固定位置、固定視角觀看歌手的演出,MelodyVR採用「跳躍點」(Jump Spot)技術,讓使用者可以隨選視角的體驗演唱會每個角度的精彩時刻,此一服務讓MelodyVR所提供的體驗與現場實際體驗有了區隔。演唱會特別講求現場氛圍的體驗,除了舞台上的演出,整體空間營造出的期待與感動氛圍,確實是VR不易複製的,不過現場觀看的主要缺憾,即是視角單一,除了少數視野絕佳的位置,多數觀眾難免遭遇與舞台距離過遠或視線遮蔽的缺憾。在「跳躍點」技術的支援下,MelodyVR的使用者可以隨選偏好的視線,不錯過任何演唱會亮點與精彩片段。
MelodyVR以發展音樂VR平台為核心,計畫在未來進一步提供直播串流服務,並加入動畫、特效與更多社交元素,同時在線下與西班牙電信合作,在德國門市進行展覽,提供部分歌手內容吸引使用者嘗鮮。
在2019年12月,MelodyVR成為英國最大行動電信服務公司O2推出5G網路服務的獨家音樂合作夥伴,簽約O2 Premium 5G資費的用戶。
實現全方位欣賞比賽 實況賽事角度拍攝
在內容製作上,演唱會與運動賽事直播有相當大的差異,演唱會有其「劇本」,因此可以事先決定拍攝策略,但運動賽事的不確定性高,無法預測何時何地會出現亮點,因此拍攝方式較為複雜,如何及時處理畫面以達到直播之要求更是一大挑戰。
在比賽的不同時段,NextVR會採取拍攝不同的拍攝角度:比賽進行時,NextVR是採「實況賽事角度」拍攝,讓觀賽者可從「紀錄台角度」觀看場面,亦即接近場中心、貼近記分板的位置;而到了換場時,攝影機會調整至「高角度」拍攝,讓觀賽者能俯瞰整座球場,透過不同視角切換,VR用戶可更加靈活、全面欣賞比賽。
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與NextVR在2016年推出360度直播與八個VR攝影機視角切換的功能,讓使用者如同建立八個位置的分身觀看運動場的比賽,隨時切換觀賽的角度。因VR360內容敘事方式不同於一般直播,消費者容易在VR環境中失去方向感,NextVR在後製轉播車處理攝影機的縫合畫面,同時搭配即時賽況與導播功能,協助使用者熟悉比賽時VR的敘事方向。
除了NBA外,NextVR也與多種職業賽事展開合作,例如2015年初,NextVR開始與Fox Sports頻道合作提供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SCAR)賽車現場實況,主要包括NASCAR Xfinity系列與NASCAR春季盃系列兩個比賽的直播,NextVR在NASCAR比賽現場架兩台攝影機,一台位於限速聯絡道(Pit Road)上,一台則位於限速道與比賽跑道之間,它們能夠拍攝一般電視台攝影設備所不能拍到的180度與360度視角效果,讓觀眾得以體驗坐在觀眾席第一排觀賽的感受,也可以從各個角度觀賞比賽,並享有和現場同步的比賽實況。
目前,NextVR提供的產品型態包括NextVR NOW和NextVR Screening Room,茲介紹如下。NextVR NOW是NextVR推出的行動應用,透過與NBA、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世界摔角娛樂(WWE)、FOX Sports、Live Nation、國際冠軍杯等賽事或服務提供者合作,樂迷、球迷可以下載NextVR NOW在行動聯網裝置隨時觀賞內容,包括透過不同視角觀看現場展演或比賽(如前排、場上、裁判觀點)。
而NextVR Screening Room是NextVR從2017年10月開始針對家庭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可在NextVR NOW上使用,NextVR作為NBA官方VR串流服務合作夥伴,只要是擁有NBA League Pass、League Pass Premium會員資格或購買單場觀看服務的球迷,即可搭配Oculus Go、PlayStation VR、Gear VR或Google Daydream在NextVR Screening Room觀看NBA球賽直播。
The Future Group主打IMR
The Future Group於2017年推出名為Frontier的互動式混合實境平台(Interactive Mixed Reality, IMR)平台,此一採用的美國遊戲業者Epic Games的遊戲開發引擎Unreal Engine 4所設計之平台,能快速產製出高規格三維(3D)內容,並與現實情境的物件整合,可應用於電視、直播、教學等情境,同年推出的《Lost in Time》節目以及為美國國家氣象頻道打造的天災視覺效果,即是運用Frontier的代表作。
《Lost in Time》是一檔2017年3月25日開始在挪威播出的遊戲式競技節目,號稱是「下世代家庭娛樂」,在每集節目中由三位選手組隊穿越不同虛擬情境以完成挑戰,這些情境包括侏儸紀、西部拓荒、冰河期、中世紀等等,每場90分鐘的挑戰係由一名選手負責探險,另外兩名隊友則在指揮室指引方向與線索,任務完程度越高就可以獲得越多金幣。
這個節目是由The Future Group與知名節目製作公司Fremantle所共同打造,除了節目本身以電影規格的視覺效果所創造的擬真感與科技感外,IMR的特性讓玩家間彼此可以流暢地在虛擬情境中互動,螢幕前的觀眾也可以透過下載App與節目中的選手共同體驗相同的挑戰內容。 不過,觀眾在《Lost in Time》獲得的視覺效果有賴後製,遊玩當下選手其實是在綠幕攝影棚進行拍攝,應用上仍未臻完善,因此儘管推出後頗受好評,但在推出八集節目後就告一段落,The Future Group也持續優化技術整合,並於2018年成為美國氣象頻道(TWC)直播節目的幕後核心技術團隊。
TWC早在2015年就開始在節目中嘗試擴增實境(AR)應用,而為了進一步打造更真實的視覺效果讓觀眾體會天災的駭人程度,雙方在2017年開始合作,由TWC製作團隊繪製不同天氣場景,再交由The Future Group技術團隊運用Frontier平台製作細膩的虛擬情境內容,包括房屋、街道、森林大火、強降雨、水災、海嘯等景象。
而節目拍攝當下,則有Mo-Sys追蹤系統可以同步偵測主持人的位置與姿態,使得現場數據與虛擬數據得以無縫整合,因此觀眾可以看到節目主持人彷彿置身災區中心,而結合文字標示,則能夠清楚地了解災害成因、逃生方向與防範之道,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幫助觀眾感受到災害帶來的風險,以達到教育民眾預防災害與逃生因應的積極目的。
結合5G高頻寬低延遲 提供更多沉浸式體驗
相較於4G已可提供流暢的影音串流服務、遊戲體驗與數位服務,5G須思考如何吸引電信用戶支付更多資費,而體感相關娛樂的VR與AR相關影視應用,提供使用者更多沉浸式體驗和互動的特性,恰可發揮5G高頻寬、低延遲的特性,甚至以VR直播方式將現場參與的可能延伸至不同場域。
而相較於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觀看模式,受到設備、流量以及使用模式(一次一人為主)等限制,影音領域的VR應用應思考如何服務特定粉絲,例如對於喜歡PGA高爾夫球巡迴賽,推出粉絲視角、特定球員等內容。對於台灣而言,作為華語流行音樂中心之一,擁有豐富表演人才、團隊等資源,面對VR新平台興起,可積極布局未來VR平台上的內容,不僅能增加數位音樂收益、將演出效益最大化,對於科技公司而言透過IP導入,則更能發揮技術特質與優勢。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