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裝置、工業物聯網與自駕車發展趨勢下,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感測技術熱潮不減反增。不僅可應用於智慧手機與頭戴裝置,提供人臉辨識、距離感測與相機輔助對焦功能,更為工業監控及自駕車光達、手勢辨識應用帶來許多加值服務,提升製造產能與安全的作業(駕駛)環境,促使更多晶片商投入其中,包含艾邁斯(ams)、英飛凌(Infineon)、亞德諾(ADI)與意法半導體(ST)等廠商,皆積極推出相關方案,其能在3D感測潮流中,找到一個乘浪而起的新契機。
3D感測技術可透過結構光(Structure Light)、ToF與立體視覺(Stereo Vision)等方式實現(表1)。ADI亞太應用工程總監Charles Lee表示,iPhone X或工業用的結構光,其透過紅外光來決定於物體與其距離,結構光的良好應用是可量測物體,但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用於戶外;另一種比較常見技術,是以CMOS為基礎的ToF,可實現手勢控制與人臉辨識等應用,但此方法的缺點是解析度較低,再者,該技術是基於雷射光調變技術,隱藏著耗電問題;最後,立體視覺量測物體的距離,是透過兩個眼睛的視角差來算出物體的距離,但其缺點是需要較高的運算速度,容易產生震動的應用環境較不適用。
ams台灣區總經理李定翰(圖1)表示,相較於2018年,手機應用已逐漸從結構光技術,慢慢擴展到ToF與立體視覺技術發展。整體看來,3D感測技術會因導入的場景與應用的不同,進而影響平台架構、成本要求與干擾因素。
ToF手機人臉辨識商機起飛
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蔡卓卲分析,目前驅使多家廠商搭載結構光方案的3D感測模組的誘因並非來自應用,而是僅止於市場話題性。相較於結構光方案,ToF方案的優勢為較低的技術門檻和方案供應商較多,因而手機廠商多有意轉進ToF方案。
ToF技術可望成為2019年新機的重點特色之一,舉例來說,LG日前發表的G8 ThinQ手機,前鏡頭即是搭載Infineon與pmd合作的ToF技術。此外,華為旗下的榮耀V20與P30 Pro、三星(Samsung)Galaxy S10,以及雙螢幕三攝鏡頭的vivo NEX雙螢幕版則已導入ToF。
3D ToF vs 結構光
李定翰認為,以整體系統成本比較來看,結構光的成本高出3D ToF許多,相對的,其精度和準確率也有明顯的優勢。若說3D ToF精準度超過百分之90,而結構光的精準度則高達99.9,二者差異約達幾個百分點。
3D ToF和結構光可接收到的光點數量,會影響其解析度與準確性(Accuracy),目前結構光打出來的光點約有30萬個點,而3D ToF僅有幾萬個點,數量遠少於結構光。不過精確性與準確性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實際還是要看導入應用時所呈現的效能,不可諱言,未來ToF會不會有更多的點與更高的解析度,這就要看整個市場發展。
另一方面,3D ToF或結構光最大差異,就在於3D ToF可以發射比較遠的光,意味著輸出功率就更高。相反的,結構光無法透過調高功率的方式將發射光打到更遠的地方,因為結構光的光點太細,打遠出去的光,只要某些參考點未能及時擷取,就要花費更多時間來演算。
也因此,以目前的技術來說,無論是哪一種技術,發射幾百萬個光點都沒問題,但不這麼做的原因,就是這些技術需要取一個平衡值,否則將影響整體硬體零件、良率,以及量產時的均值化優劣。
Infineon大中華區射頻及感測元件暨電源管理及多元電子事業處總監麥正奇(圖2)談到,結構光設計需要有基準線(Base Line)才能進行測距,而ToF技術則是接收自己發射出來的光,無需基準線的輔助,因此模組更加小型化,適用於手機前鏡頭進行人臉辨識,尤其是在手機廠商全螢幕、無遮蔽的要求下,可提供相較於結構光更大的優勢。
Infineon大中華區電源管理及多元電子事業處主任工程師林慶宗補充,無論是結構光或立體視覺技術,皆需部分機械式設計。舉例來說,早期英特爾(Intel)推出的RealSense模組,即須加裝鋁條固定相機,以確保相機運作過程中,不會折損或因掉落導致鏡頭分散,進而影響其測距能力。相較之下,該公司ToF技術,內無機械式結構設計,且僅須在出廠時進行一次性校準,就能保障即便摔落,仍具備精準測距功能。
散熱/功率/解析度/良率待解決
由於市場尚未出現3D感測殺手級應用,使終端廠商投入遲疑不決之外,加上成本與技術門檻的限制,使3D ToF技術發展不如想像中快速,目前可提供3D ToF並量產的廠商屈指可數。以技術面來看,目前3D ToF技術面臨著散熱、功率、解析度提升,以及良率等問題。
ST大中華區暨南亞區技術行銷經理朱振盟(圖3)認為,3D ToF主要挑戰在於功率與散熱兩個大問題,從1D升級到3D ToF升級過程中,整體工作功率增加超過10倍以上的差異;其次,在軟體技術與成本上的考量,也是當前手機製造商非常關注的重點。
朱振盟分析,目前手機商導入ToF技術可從兩方向著手,第一是將ToF安裝於前置鏡頭,目的是為了取代3D結構光,進行人臉辨識的功能。不過,由於目前中國手機商追求的是屏占比,也就是以手機全螢幕為目標,故希望手機設計盡量不要對螢幕造成遮蔽。因此現在的手機設計有時候只會有一個手機孔,稱為缺口(Notch)設計,若加入結構光或ToF,極有可能將缺口變寬,與手機商所要的零缺口有些許差距。
另一個方向,是將ToF加裝於手機後鏡頭,實現背景虛化的增強。主因在於目前利用軟體進行背景虛化仍然有出錯的可能,或者透過影像判斷景深,多少會受到光線明暗的影響,無法清楚解析景深。
Charles Lee表示,感測器解析度是主要關注重點,因為感測器在解析度、靈敏度和雜訊方面最為要緊,外部因素如鏡頭、電源、PCB布局和模組機械設計則將影響最終性能;此外,校準和後端軟體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能使ToF系統運作良好。
李定翰指出,過去手機設計結構簡單、成本也較低,手機商有時會以「試試看」的心態加裝不同的技術。時至今日,手機設計結構複雜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內部零件層層堆疊,若中間一個過程出錯,成本即攤提到整個模組費用,影響非常可觀。也因此,現在若無經過嚴謹的市調分析,手機商不會輕易嘗試新的技術,因為模組費用與設計良率,都會直接影響到成本費用。
在5G發展的風潮帶動下,高解析度影音串流與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應用亦逐漸明朗化,推動各大手機廠商加碼導入ToF 3D感測技術,並聚焦人臉辨識與AR/VR應用,期能在5G潮流中,找到一個乘浪而起的機會。
整體看來,目前ToF技術還是以1D ToF為主,少數廠商如Infineon和Sony已推出3D ToF商用量產方案。據悉ST與ams也默默鴨子划水,積極研發3D ToF技術,ST預計將於2019年年中推出樣品,而ams似乎也預計於今年有相關的產品面市。
SBI不畏強光 ToF精準測距有訣竅
由於ToF技術是透過光來回反射的時間,測量物體間的距離,因此接收與分辨光源的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在具備全光譜的太陽光底下,因為ToF發出的紅外光頻譜與太陽光重疊,因此難以分辨出正確發射出去的光源,進而影響測距能力。為了解決此問題,Infineon與pmd合作的Real 3加入背景照明抑制(SBI)技術,藉此強化ToF測距能力。
麥正奇談到,SBI的優勢就是能在強光下,仍然具有精準測距的能力。主要是因為在每個像素點上都有加入SBI技術,因此每個像素點會有自己的控制電路,偵測自己是否過度曝光,進行自我檢測與補救。
如同上述所說,陽光下ToF難以分辨模擬(ToF發射出去的光源)或非模擬(太陽光)的光源,若同時接收這兩種光源,就會造成過度曝光,使ToF感測失靈。受惠於SBI技術,賦予過度曝光的像素點一次重生的機會,進而分辨出模擬與非模擬的光,讓感測器恢復測距能力。
林慶宗補充,除了辨別光線之外,SBI同時能滿足寬動態(WDR)能力,讓高對比、高反差環境下,呈現明暗相近之清晰畫質。透過SBI一次性的補救機制,即使在強光底下,仍可測量出漂亮又精準的深度圖。
換言之,在SBI技術下,ToF可以取得每個像素點精準的資料,至於設備商要怎麼取用這些資料,去開發新的應用功能,或者是強化編輯、美化圖片的效能,還須仰賴設備商本身開發演算法軟體的能力。
屏下指紋技術來襲 手機3D感測地位受挑戰
不過在同一個時間點,屏下指紋技術商機也同步起飛。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專案經理林信亨(圖4)認為,2019年結構光仍然會在手機應用領域中保有一席之位,但若屏下指紋技術普及後,將結構光保留在前置鏡頭是否有其價值,仍有待商榷。從市場角度來看,指紋辨識成長力道將會來得更快一些。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林澤民表示,3D感測業者積極進行成本控制,但仍然高於屏下指紋辨識模組,故正努力尋找生物辨識功能之外的殺手級應用,前鏡頭以機器視覺應用較受看好,後鏡頭則以AR、遊戲、精準測距與3D建模應用備受期待。
林澤民認為,整體來看結構光與ToF模組目標價格在10美元以下,屏下指紋技術透過平價影像感測器結合特殊演算法,其模組價格有望降至1~1.5美元,目標價格有機會達到3美元以下,可望大舉搶進中階手機,目前已有8~10家業者投入產品開發。
工業/汽車領域超有感 3D感測技術顯神通
雖然3D感測在手機應用市場,似乎仍待一些突破,不過,除了手機應用之外,3D感測尚可應用於工業、車用市場。林慶宗表示,過去該公司研發ToF技術,主要來自於Tier 1車廠的訴求。早期倒車雷達可視角角度不足,以至於無法在倒車時清楚偵測到牆、椅子或地上石頭,導致汽車擦撞的可能。為了避免後端保險桿擦撞,十多年前因緣際會下,該公司與pmd開始技術交流,共同研發ToF技術,期能為汽車市場注入新能量。
整體來說,汽車應用結合Full HD CMOS影像感測器和ToF模組,能準確測量物體與汽車的距離,較傳統超音波感測方案更加精準,提供倒車系統更大範圍的防碰撞偵測。
從應用角度來看,Charles Lee指出,該公司大多ToF應用案例在於人流統計(People Counting)及人臉識別自動門,獲得許多客戶的熱烈迴響。而在智慧建築領域,具人臉辨識的ADI ToF 3D立體影像感測解決方案可辨識空間中人與物體的相對位置距離,以摒除非人類或動物進入室內;應用於商業空間的3D人流統計時,則可利用影像技術分辨身高,有效分辨進出人流,並計算總量。
不過整體而言,Charles Lee認為,工業市場仍然具有比較大的商機,尤其是機械手臂的ToF應用,現已有具體客戶需求與應用討論。舉例來說,ToF電子圍籬能建置安全防護Virtual Wall,以ADI的ADDI9033搭配ToF感測元件,提升產線作業人員與機器手臂協同作業的安全性。對於下一代ToF系統,該公司將添加更多功能,如AI/深度學習,並提供更彈性的界面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製造供應鏈受惠 3D感測市場漲相佳
無論是投入於哪一種領域的應用,可以肯定的是,市場上將會有更多3D感測器製造商出現,主要原因是終端客戶將會更加依靠3D感測技術來協助因應日常遇到的問題。而這將使諸如鏡頭製造商、雷射模組、雷射測試儀、生產代工,甚至Eye Safety認證等供應商進入該供應鏈。
整體來看,台灣於3D感測供應鏈中,較多以生產代工廠商居多,包含穩茂、宏捷科、華立捷、全新光電與環宇皆為供應鏈的成員。同時也有一些晶片、模組廠商如華晶科、佳又盛與迪伸電子加入3D感測生態系,其中華晶科已與亞馬遜(Amazon)合作無人商店應用。
林信亨認為,未來AI時代,3D感測技術是不容或缺的關鍵技術,有些廠商透過演算法方式補強3D感測,即便目前3D感測晶片關鍵技術較多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但依舊有其發展機會。而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台廠大多將以生產分工方式加入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