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技術為現今汽車產業一大關注焦點,國際各大車廠相繼投入研發。但面對社會變遷、產業型態轉變、消費需求的更迭,以及環保意識的興起而導致銷售下滑等重重難題,各廠從「敵手」轉而「聯手」,試圖從中尋找轉機,一步步邁向自駕車商業化。
德國汽車巨擘福斯近年來持續加速自駕車技術的開發,並於2019年11月宣布將旗下自動駕駛技術部門獨立,並成立名為「福斯自駕」(Volkswagen Autonomy, VWAT)的新創公司,目標是2025年前在全球三大洲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s)與自駕卡車的產品。
福斯宣稱,VWAT將是「全球資金最雄厚的新創企業」,希望在10年內達成大規模讓自駕技術運用與商轉的目標。
相較於福斯大規模投入自駕車的發展,近期國際汽車大廠執行長接受媒體訪問,卻透露出對自駕車商業化謹慎與保守的口吻。例如福特汽車執行長Jim Hackett,指出汽車製造商對於自駕車問世的評估過於樂觀;無獨有偶,與Google同屬Alphabet集團轄下的自駕車業者Waymo,其執行長John Krafcik也透露出自駕車開發的高難度,認為商業化實現的時程可能還有段距離。面對自駕車市場的未來發展,到底是漫漫長路?還是春燕將臨?
自駕車不需人員操控,已漸成為明日科技趨勢,並可望為城市交通運輸與社會革新帶來新的動力,各國政府與國際大廠近年來無不積極發展自駕車技術,更期許有朝一日自駕車成為主流之運輸載具。
對汽車大廠而言,汽車產業近年來籠罩烏雲密布的低氣壓,從2019年起,美國通用汽車(GM)、福特汽車、德國寶馬(BMW)等汽車大廠紛紛宣布裁員;另外,汽車市場銷售疲軟,2019年美國、歐洲與中國大陸市場的銷售量都有下滑的趨勢。
於此同時,環保意識的抬頭也讓產業的處境更艱辛,歐盟規定2021年前實現新車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不超過95克。全球環保團體積極倡議需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也鎖定排放源之一的燃油車為倡導對象,推促汽車大廠需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新經濟時代,國際車廠將面對市場銷售放慢,社會變遷與乘車模式等外界環境的衝擊,伴隨車輛智慧化、自駕化的技術研發難度提升,又還有試圖加入汽車產業的科技公司帶來的新威脅。傳統汽車產業面臨前所未見的壓力,國際各大車廠紛紛透過購併、投資與聯盟尋求水平或垂直合作夥伴。
福特攜手福斯投資AI 放眼自駕市場部局
福特公司發展自駕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並率先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模擬城市「Mcity」進行自駕車測試;接著在2016年3月成立子公司「福特智慧行動」(Ford Smart Mobility LLC),負責福特自駕車輛商業化的開發。由於人工智慧(AI)這個將成為未來汽車的關鍵元素亦非汽車廠商所擅長的能力,故2017年福特以10億美元收購矽谷新創公司「Argo AI」大部分股權,取得Argo AI技術支援,未來將為福特開發專屬的自動駕駛系統。而在2018年7月,將原旗下的相關業務合併(包含自駕前瞻研究、系統整合以及自駕服務等),成立子公司「福特自動駕駛汽車」(Ford Autonomous Vehicles LLC),欲加速取得市場先機。
另外一家德國福斯公司,於2018年1月於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宣布與晶片大廠NVIDIA合作導入自駕車開發平台「NVIDIA Drive」,並與擅長人工智慧的矽谷自動駕駛新創團隊Aurora合作;然而因為Aurora提供之自駕系統缺乏客製化彈性,雙方已於2019年6月後,宣布結束合作關係。
除了技術開發外,福斯還於2018年11月提供電動車,結盟英特爾(Intel)與Mobileye的感測器與運算平台技術,配合其在以色列展開商業自駕計程車服務之測試,累積自駕車開發測試經驗。
福特與福斯兩家公司於2019年1月,宣布兩者建立合作聯盟,並聚焦開發商用貨車以及自駕車、電動車等產品;同年7月,福斯在結束與Aurora合作關係後,大舉投資福特為主要股東的Argo AI公司達26億美元,取得自動駕駛與人工智慧的新技術。雙方以投資Argo AI技術為基礎,進行深度合作。
接著在2020年10月,福斯成立子公司「福斯自動駕駛」,主要任務為採用並驗證Argo AI自動駕駛系統,且將在2022年推出電動迷你自駕巴士「I.D.Buzz」的載人與載貨版本。展望未來,福斯會將旗下奧迪汽車在歐洲慕尼黑主導的自駕車研發部門併入Argo AI,成為歐洲子公司,加大其研發能量。
戴姆勒聯手BMW突破技術瓶頸
德國豪華車商戴姆勒(Daimler)早期發展自駕車技術,是與零組件大廠博世(Bosch)合作開發具SAE Level 4等級的全自動停車解決方案。接著,在2020年9月獲得德國政府官方核准正式商業營運。近期兩家公司進一步將觸角延伸至自駕計程車,如正於美國矽谷聖荷西啟動在城市複雜駕駛環境下,進行高度自駕化(SAE Level 4以上)的自駕車測試計畫。
另一家汽車廠寶馬公司從2017年開始加入與Intel與Mobileye的聯盟,合作開發以Intel Go為架構的自動駕駛平台,並計畫在2021年正式生產具SAE Level3等級的車款:BMW iNEXT。
戴姆勒與BMW兩家公司於2019年1月宣布聯盟,進行合資超過10億美元的先期合作計畫。研發人員將共同開發乘車共享、叫車、停車、充電以及跨交通工具的運輸規畫等服務,透過整合各自的相關服務來實現合作內容,預期可達到創造規模經濟,以及快速建造移動服務的目標。
繼雙方在服務面的合作後,戴姆勒與BMW在2020年7月宣布第2波的長期合作計畫。雙方將投入總共1,200名專業人員以混合形式團隊,按商業化時程逐步進行技術交流合作,達到分攤開發成本並突破技術瓶頸之目的。
雙方短期會聚焦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開發,如具SAE Level 4等級的全自動停車技術,不僅精進目前戴姆勒與博世開發的自動停車系統,更可在更多的場域與情境中適用。中長期將開發出在高速公路等一般駕駛場景,具SAE Level 3能力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透過合作,戴姆勒與BMW雙方從服務與技術不同面向,搭配人才整合力求達到自駕車商業化的目標。
通用偕本田入資Cruise 集中資金研發自駕車
成立於2013年的美國矽谷新創公司Cruise,擅長使用感測器與人工智慧運算技術,進行系統整合並改造出自駕車。美國通用汽車自2016年以10億美元收購Cruise,納為旗下子公司,直接將Cruise Automation的技術導入現有的汽車生產過程,打造SAE Level 4等級以上自駕車。接著在2018年,為了研發之彈性與資金籌措之便,將Cruise公司畫分出成為獨立子公司,加速達成大規模開發和部署自駕車的目標。
而日本汽車大廠本田汽車(Honda),自2015年起持續投入自駕車開發,並宣示2030年落實打造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目標。本田還在2017年年底與中國大陸AI業者商湯科技簽署合作開發協議,結合商湯科技的物件辨識技術與本田在各類駕駛情境下行為辨識以及預測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共同發展符合SAE Level 4等精密的自動駕駛車技術。
兩家公司的合作是起於2018年年底,本田汽車與軟銀願景基金投資Cruise公司達22.5億美元的金額,計畫雙方合作生產各種用途且部署於全球的自駕車。此案於2020年7月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後,Cruise的市場估值將大幅增加至190億美元,約占通用市值的三分之一,成為背靠通用、軟銀、本田三大巨頭的自動駕駛公司。未來Cruise將具充分的資源解決技術瓶頸,致力達成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之目標。
豐田籌組Monet聯盟 攜日本車廠打團體戰
豐田汽車(TOYOTA)早自2016年在美設立AI研發基地「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開始著手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自駕車研發。另外,在2018年8月宣布對網路叫車業者Uber投資5億美元,將Uber自行開發的自駕車系統,整合自身的先進輔助駕駛系統「Guardian」技術,合作開發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的自駕車,預計在2021年展開部署測試。
豐田近期投資自駕車腳步不停歇,於2020年7月,豐田與汽車零件供應大廠Denso宣布合資成立公司,目標於2020年前研發和生產自駕車晶片與電動車模組,欲領導產業技術發展。2020年8月,宣布加入由百度推動的「Apollo」開放自動駕駛平台計畫,布局中國大陸自駕車市場;2020年9月在北京與中國大陸新創公司小馬智行(Pony.ai.)合作開發自駕車,並進行上路測試、參與並發展中國大陸自動駕駛運輸服務市場。
「Monet聯盟」由豐田汽車與軟體銀行合資,於2018年底創立。現階段將優先鎖定日本市場內的公共行動運輸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以開發自駕車解決交通運輸的問題為目標,預計在2023年前推出以Toyota e-palette為車體的自駕車服務平台。
面對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成本與難度的挑戰,2019年6月起,Monet聯盟陸續新增本田汽車、日野汽車(HINO),以及五十鈴(ISUZU)、鈴木(SUZUKI)、Subaru、大發(Daihatsu)、馬自達(Mazda)等日本傳統汽車產業業者,希望能在自駕車技術與應用上能與歐美大廠抗衡,並集中聲音向日本政府提出自駕車相關法律制度完善與開放的建言。Monet聯盟的資產總值也在其他車廠加入後,一舉推升超過28億日元(約新台幣7.8億元)。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