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寬頻網路環境漸趨成熟,個人化電視內容服務市場也水漲船高,各廠商無不卯足全力,透過數位匯流與異業結盟,盡力推出完善的個人化電視服務模式,因此預期近幾年網路電視、寬頻電視及行動電視備將會持續成長。但內容與服務平台的建立仍顯不足,尤其是內容收費機制將攸關市場發展。
隨著寬頻網路環境漸趨成熟,個人化電視內容服務市場也水漲船高,各廠商無不卯足全力,透過數位匯流與異業結盟,盡力推出完善的個人化電視服務模式,因此預期近幾年網路電視、寬頻電視及行動電視備將會持續成長。但內容與服務平台的建立仍顯不足,尤其是內容收費機制將攸關市場發展。
隨著寬頻網路大環境發展趨於成熟,逐漸促成數位匯流,包括傳播管道、內容、終端設備、異業及行銷方式等皆邁向整合互通之道路。
所謂傳播管道匯流即是有線與無線傳播管道的整合;內容匯流為不同媒體的語音、影像及數據資料等內容彼此互通;終端設備匯流則是指單一設備整合多種功能,取代過去不同功能使用不同設備的情況;至於異業及行銷方式匯流,例如電視業者跨域經營電話語音傳輸服務,或電信業者經營影音傳輸服務,並且將內容與傳輸服務進行搭售。
過去的傳統電視時代,電視內容使用者僅能全盤接收,毫無自主權,但在數位匯流的潮流下,個人化電視也隨之來臨,包括網路電視(IPTV)、寬頻電視(Web TV)及行動電視(Mobile TV)等(表1),自此使用者對電視內容開始擁有自主性的選擇權。
網路電視/網路機上盒成長可期
根據工研院IEK ITIS計畫的研究報告顯示(圖1),2006年全球網路電視用戶數僅有四百八十萬戶,但預估至2008年時,將成長至一千九百零七萬戶,尤其是寬頻網路環境發展成熟的亞太地區,2006~2009年的用戶數年複合成長率更高達90.6%,成為全球網路電視用戶規模發展最迅速的地區。
其中,台灣網路電視市場成長表現也頗為亮眼,2006年時,台灣網路電視用戶規模僅有二十八萬五千戶,至2009年將突破百萬用戶,達一百二十一萬三千戶,2006~2009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64%。
網路電視是透過寬頻網路,以網路機上盒(IP STB)或具視訊編解碼的數位設備做為終端,經由服務業者匯集的各種串流服務內容,提供用戶多種互動式多媒體服務。
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朱澔偉表示,網路電視服務有別於傳統業者的產業價值鏈,須仰賴內容提供業者供應節目與頻道,並委託內容整合業者管理節目和頻道;部分網路電視營運商亦會跨足內容整合領域,以擴大自身利潤與價值。
In-Stat/MDR即針對全球網路機上盒進行研究(圖2),該機構指出,在亞洲與歐洲地區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業者(ISP)大力推廣網路電視之情形下,2008年時全球網路機上盒將突破一千萬台,產值約十二億美元,而2006~2009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更高達33%。
寬頻電視成就開放性電視服務環境
寬頻電視是透過開放的網頁,提供使用者利用各種上網設備如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等,透過各種接取網路,在開放性無限制的環境下,收看多媒體內容之電視服務。由於寬頻電視為開放性環境,有別於網路電視,毋需執照,因此也不須自行布建基礎建設,服務供應商可彈性多元變化,整體營運成本相對較低。
豐富的內容來源為寬頻電視產業發展的優勢,寬頻電視服務供應商有三種類型,分別為寬頻電視平台業者如YouTube,內容提供業者如Webs TV,寬頻網路服務供應商如sparq TV、So-netTV等。
寬頻電視的成長潛力可從影音分享網站看出端倪,朱澔偉表示,YouTube與myspace皆為影音部落格網站,上述兩網站的每日瀏覽人口約達一億四千萬人,可見影音分享網站之影響力。根據調查(圖3),2006年時,網站瀏覽量排名第一的網站為雅虎(Yahoo!),谷歌(Google)居次,第三名是 MSN,myspace排到第十名,YouTube則遠遠落後於第四百二十名,但到了2007年時,雅虎仍榮登冠軍寶座,MSN進步至第二名,谷歌掉至第三名,而YouTube竟一舉衝到第四名,脫穎而出,myspace也躍升至第五名。
服務平台為行動電視產業之核心
行動電視是由使用者透過行動式裝置,以3G、高速下鏈封包存取(HSDPA)、無線廣播或是無線寬頻網路等傳輸媒介,在任何時間、地點收看之電視服務。行動電視產業鏈主要包含三大業者,分別為內容提供業者、服務供應商及網路業者等。
雖然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炒熱行動電視之話題,許多國家的行動電視商用服務陸續推出,但該產業目前仍面臨諸多挑戰,預期2007年仍屬於商用導入期。另外,受到2008年北京奧運為行動電視服務勾勒出蓬勃發展的遠景;2008年支援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MBMS)的終端與商用服務開始推展;以及 2008~2010年各國UHF頻段逐步回收,DVB-H及MediaFLO缺乏頻譜支援的變數將逐漸獲得解決等之影響,預期2008~2010年全球行動電視服務將有較明顯之成長。
根據工研院IEK ITIS計畫的研究報告顯示,2007年全球行動電視陸續商業化,因而帶動行動電視終端設備市場成長,預期2008年全球產量將達四千六百萬台, 2006~2009年複合成長率達145%,而在各手機大廠的推廣之下,DVB-H將於2008年成為行動電視手機市場的主流規格,產量達一千五百萬台。
內容收費機制引爭議
欲成就個人化電視,須具備足夠的資源條件,包括政策法規、內容、平台、網路資源及設備等(表2),尤其是豐富的內容與服務平台。因此,除綑綁式三合一服務 (Triple Play)外,消費者對頻道組合自主性及內容個人化程度之重視將成為未來個人化電視營運模式發展的重要趨勢。中華電信加值處副處長胡學海便表示,從前該公司一向只專注於網路或平台匯流,但如今內容服務與設備愈趨重要,因此投入更多心力與物力。
雖然內容的吸引力與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消費者收看個人化電視內容時,是否須要付費的議題正甚囂塵上,目前的DVB-T服務多屬於免費,而DVB-H服務則傾向收費。公共電視研發部研究員賴文惠以韓國發展行動電視的經驗為例,她表示,當韓國的S-DMB服務收費時,用戶數相當少,後來推出免費的T-DMB 後,雖然用戶數大幅成長,但也造成業者入不敷出,唯有透過收費才能讓廠商生存下來,且能促進廠商持續提升服務品質。通泰傳媒科技總經理賴麒宇則認為,業者應透過硬體加值來增加競爭力,例如「買鑰匙圈附送CD唱片」,即將內容當成附加價值時,商機便會湧現。
賴麒宇還提出「新媒體任務」,他表示,業者可利用傳統媒體的紮實經驗,創造對新媒介、新終端的無限想像,並致力於新媒介上原生媒體整合開發,嘗試創造出新媒體的無限價值,並朝一個人人可觀賞、人人可參與且人人可獲報酬的新媒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