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
自2010年上市以來,採用MHL技術的裝置於全球的出貨量已達九億台。現今,MHL旗下最新的superMHL標準正蓄勢待發,讓家庭劇院的使用者擁有更全方位的使用體驗。
過去台廠在進行新技術布局時,向來傾向自行研發或從工研院挖角,也會藉技術入股成立轉投資公司開發新商品,但5G研發瞬息萬變,候選技術五花八門,台廠缺乏跨領域專家協助尋覓並買下深具潛力的璞玉專利,是台廠進行5G布局時的一大劣勢。
市場對於低成本車載導航、資訊娛樂系統、電動和混合動力傳動系統的需求一直都很大;各種先進的車輛安全功能,例如防鎖死煞車系統、穩定性控制以及由感測器控制的胎壓監測等,也在持續蓬勃發展中。隨著車上的電子系統日益複雜,汽車製造商需要具成本效益的策略,以設計並裝配出高耐久性的電氣與電子系統。在這個背景因素下,同時兼具成本效益與可靠性的壓合(Press-fit)連接技術,在汽車電子市場上越來越受到歡迎。
隨著USB Type-C介面及連接頭規格的推出,電子產品將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變得更容易使用和維護。當USB Type-C及USB Type-C影音傳輸替代模式(Alt Modes)和USB電力傳輸(Power Delivery)規格逐漸被採用,很可能會出現更多只透過單一的訊號線進行充電、資料傳輸以及影像輸出等作業的電子裝置。
USB Type-C纜線、插座及插頭的設計皆較現有USB纜線(Micro-A、Type-A及Type-B)更為堅固且容易使用。舉例來說,目前的Type-A插頭僅能以一種方向插入Type-A插座。但是,Type-C無論正反面皆可插入裝置中。這項簡單的改變可避免使用者將USB裝置錯誤插入連接埠時所造成的不便。
USB 3.0(現已改稱USB 3.1 Gen1)介面具備高速傳輸與大功率供電能力,理論上非常適合用於各種嵌入式系統,但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USB 3.0解決方案都是以微控制器(MCU)架構為基礎,導入成本相對高昂,因此普及速度相對緩慢。擺脫MCU架構所帶來的成本包袱,將有助於USB 3.0在嵌入式應用領域的推廣。
隨著可攜式、無線和穿戴設備日益增多,由於暴露在靜電放電(ESD)下所導致的裝置故障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ESD最常見形成的原因是兩種不同材料之間的摩擦,導致在各自表面上的電荷累積。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是新出現的一種個人運算和娛樂新媒介。
USB Type-C次世代連接介面將改變我們與電子產品的互動方式,並為我們接收與傳送資料的方式帶來突破性的功能。它的電力、資料與影像傳輸功能、耐用性及易用性,將為個人電子裝置、行動通訊與運算、汽車、工業以及物聯網等市場的使用者、工程師及製造商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
由於晶片的設計牽涉到許多階段,因此對時序和面積的估計必定要很可靠確實,才能制訂準確的計畫並使產品符合需求。本文將介紹這個實體設計過程,特別是如何在與實體設計相關的步驟中,將時序與面積關聯起來(圖1)。
Google在Beacon領域的布局,可細分為EddyStone、接近應用程式介面(Proximity API)與實體網站(Physical Web)三大部分。
同時包含高速裝置的高電壓電路,例如近期推出的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功率金屬氧化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對電源轉換設計師提出了挑戰。當與低電感閘極驅動器正確搭配使用時,較低電壓GaN單結型場效應電晶體(FET)(小於100伏特)可在1奈秒(ns)的時間裡完成開關切換。而且,採用特殊低電感配置和高電流驅動器的高電壓600伏特(V) GaN FET、乃至更高電壓的1,200伏特SiC FET也能夠在上升和下降時間低於20奈秒內,以1MHz的速率執行開關操作。
與一般汽車相比,商用車中使用的連接器一直都要在更為嚴酷的條件下提供更高的性能。在車聯網時代,這些連接器還要能在惡劣的環境下提供先進的網路功能,讓商用車和標準車輛一樣,享有高速網路的全部優勢,同時還要針對振動和流體侵入提供更高程度的保護。此外,它們還必須是安裝在更加複雜、密度更高的封裝之中來實現以上的功能。
發光二極體(LED)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不再是新鮮事物,行動應用、廣告標誌、液晶電視背光、照明和汽車LED燈光隨處可見。LED燈具價格走低、能效升高,讓設備廠商獲得重新設計產品的動力,然而每種產品都需要不同的LED驅動器。
可攜式裝置無線充電的優勢遠遠不止於擺脫線纜的束縛。智慧型手機製造商早在2013年就開始在其智慧型手機中整合無線充電功能。未來,行動設備的無線充電功能有望像Wi-Fi和藍牙一樣普及。
1920年代利用火星塞啟動的汽油引擎問世,開啟了車用電子時代。在近百年後的今日,車用電子系統,從點火系統跨入了視聽娛樂、動力系統乃至於控制系統。汽車電子所發展出的龐大商機,儼然成為超越消費電子的最新戰場,更是各種新科技應用的最佳實驗場。從實體動力到虛擬實境,一再挑戰了技術的極限。無人電動無線充電車搭載虛擬高速聯網視聽娛樂,成為個人化的移動城堡,不再只是漫畫或小說的癡人說夢。車電系統是邁入科技新紀元的鑰匙,而「安全」更是打造鑰匙的關鍵技術。
隨著世界各地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的新聞,讓人們對未來運輸充滿新的願景,也牽引出如何確保車輛安全的議題,因此ISO 26262車輛電機/電子系統(簡稱車電系統)之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國際標準應運而生。
久以來,電流檢測是電池管理系統(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BMS)中所使用的重要功能,這是用來監測及保護高容量電池的模組。無論是在鋰離子或密封鉛酸蓄電池型式中,電流量測都被用來保護電池被錯用,並藉由在過電流(Over-current)情況中提供緊急停機功能來確保電池的安全使用。
大多數業者已經為物聯網(IoT)做好準備,明白智慧聯接將能夠為業務和客戶帶來新的價值。但是,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呢?業者所創建的特定物聯網解決方案將取決於其獨特商業模式和市場戰略,但同時也須考慮一些技術因素。本文將探討布建物聯網設備時須注意的事項。
近期在各方討論之下,大眾開始注意到自動駕駛車輛的發展情況,尤其是Google的測試車幾乎不需人類協助,即可行駛數千英里。
Featured Videos
Upcoming Events
Hot Keywords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